周 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乳腺癌为我国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但术后常发生患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术侧上肢功能障碍、运动耐力下降等等[1],常规康复训练因缺乏计划性、时效性使得效果欠佳。《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2]建议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早期阶段性康复训练,以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康复,改善患肢运动功能。相关文献研究很多,不同学者侧重点各不相同。本文选择运动耐力与肢体功能为切入点,探讨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8例,纳入标准:均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双侧肩关节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③院外行手术、放化疗者;④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年龄23~65岁 [(43.83±5.35)岁];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73例,Ⅲ期23例;部位:左侧58例,右侧50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43例,改良根治术65例。术前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常规功能锻炼:①术后3 d内,制动患侧上肢,避免上肢外展,下床活动时使用吊带,亲友扶持时禁扶患侧;②术后3~4 d,采用主动或被训练锻炼手指;③术后5~6 d,锻炼肘关节;④术后7 d,进行肩部运动、手指爬墙运动,训练自行梳理头发等;⑤指导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①制定阶段性功能锻炼方案,包括开始时间、截止时间、医生签名、护士签名、效果评价等。②第一阶段:术后1~7 d,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腕、肘关节运动,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进行伸指、握拳活动,第二节主要进行屈腕、旋腕活动,第3节专项屈腕活动。每个动作10~15 min,3~5次/天。活动时保持适宜的运作幅度,禁止患肢支撑、外展肩关节。③第二阶段:术后8~14 d,强化肩关节活动,预防瘢痕粘连。包括1节(耸肩、旋肩)、二节(颈部运动),30分钟/次,2次/天。④第3阶段:术后15天至3个月,根据医疗健身体操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康复训练,分为“双肩背伸运动”、“体转、甩手运动”、“爬墙运动”、“划臂、扩胸、搓背、拉绳运动”、“步行”5节,1次/天,30~60 分钟/次。⑤第四阶段:术后4~6个月,有计划地开展有氧运动、上肢负重训练,2~3次/周,20~30分钟/次。
1.3 观察指标①运动耐力:术后1个月与后6个月,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3]、最大心率时间(达最大心率所用时间)[4]、心率恢复时间[4]、主观感觉评分[5]。心率恢复时间从最大心率恢复到基础心率的时间;主观感觉评分采用5~15分表示,运动耐力优良度与分值为正相关关系,15分为运动耐力最佳。②肢体功能: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测量患肢关节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指标。③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由医护人员进行统计,其中包括上肢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的6 min步行距离、最大心率时间、心率恢复时间及主观感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月两组的6 min步行距离、最大心率时间及主观感觉评分增加,心率恢复时间减少,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乳腺癌术后1个月、6个月运动耐力相关指标比较
与术后1个月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术后1月观察组的患肢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术后6月两组的患肢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幅度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乳腺癌术后1个月、6个月肢体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与术后1个月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8,P< 0.05)。见表4。
表4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并发症比较 [n(%)]
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病例21万,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发病率每年递增4%,增速为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平均增速位居世界第一位[6]。手术联合放化疗等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除保乳手术外,其他手术均对乳房、乳房周围肌腱、胸肌、同侧腋下肌肉及脂肪组织进行切除,同时清扫结扎腋下淋巴结,如不采取规范、有效的康复锻炼,易出现患肢肿胀、胸郭畸形、患肢功能障碍、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7]。因基层医护人员缺乏对乳腺癌知识的足够认知,目前护理干预多局限于健康教育、下床活动[8];同时乳腺癌及乳腺癌手术对于患者而言,均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也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9]。凡此种种,导致乳腺癌术后康复效果欠佳。
有关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文献报道很多,如何保证康复计划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叶锦荷[10]设计一个术后24 h、2 d、5 d的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方案,与传统常规功能锻炼进行比较,报道术后3个月时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可延长最大心率时间,提高8 min步行距离,增强乳腺癌主观用力感觉评分。叶美娜[11]则将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分为4个阶段,包括术后第1次化疗后第1 d(1阶段)、1~6 d(2阶段)、7~9 d(3阶段)、10 d后(4阶段),同样报道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运动耐力。应该看到,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阶段性康复训练应保证功能锻炼的连续性与时效性,这样才能保证锻炼效果的最大化[12]。本文为此涵盖术后1d至术后6个月的四阶段功能锻炼方案,从结果上分析,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运动耐力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运动耐力。
乳腺癌术后患者多伴有患肢功能障碍,根据乳房周围解剖结构特点、手术方法、手术创伤程度、不同阶段康复要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国外学者也有不同的解读[13,14]。本文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编制四阶段功能锻炼计划。第一阶段,乳腺癌患者因乳腺癌疾病、手术创伤双重打击,患者情绪低落,下床活动时间较少,训练主要围绕手指、腕等关节,也有学者提出可以辅助腹式呼吸运动、腹部按摩等方法,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预防肠胀气[15];第二阶段以肩关节运动为主,围绕肩关节肌肉、肩锁关节、上肢关节进行,可取到松解预防肩关节粘连的目的;第三阶段继续强化肩关节训练,目的在于预防瘢痕组织收缩;第四阶段则以有氧运动、上肢负重练习为主,目的在于恢复患者信心,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轨道。本文研究中,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患肢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方仁桂等[16]文献报道基本相似。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有助于增强乳腺癌术后患者运动耐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必须患者对功能锻炼方法的准确把握上,医护人员应加强出院患者的随访,本文研究中尚缺乏对运动耐力、肢体功能的动态评估,有待于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