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嫱
温州市龙湾区第八幼儿园 邮编 325024
情境,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幼儿有了情感。オ有对美的感受和体验,オ能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オ有充满灵性与个性的美术创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或者故事情境。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美术活动中,有关美术领域中的技能向题,教师不能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进行介绍,必须将其转化为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为幼儿所理解。在美术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将幼儿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加工为特定的情境,把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融入情境,使抽象的、无意义的空间转变为具象的,有意义的空间,使美术活动更加生活化、形象化。
比如,在小班绘画活动针对“有控制的横竖线条的练习”这一创作技法中,教师可以融入“大扫除”的生活情境,在“大扫除”中,教师可以创设家庭卫生大扫除的情境,并把两支颜色深浅不同的水彩笔当做“吸尘器”,引导幼儿从“地毯”一头“吸“到另一头,从上吸到下,从左吸到右,不放过每个角落,直至把“房间”内的灰尘全部吸干浄。最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家具”粘贴,并摆上鲜花和玩具。就这样在生活情境的驱动下,幼儿实现着从无控制涂鸦向有控制涂鸦的过渡,使横直线的重复练习演变成有意义的“劳动”,在“劳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真能干”。再比如,在一节“小厨师做比萨”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了做比萨的情境,之后和他们一起动手做比萨。教师先引导幼儿在面团上抹上黄油(用黄色水彩笔涂色),然后放上红色的火腿和绿色的青椒(撕贴彩纸),最后放在烤炉里烘烤,直至四周微焦(用咖啡色水彩笔画边缘)。就这样,孩子们沉浸在“小厨师”的角色中,享受着制作过程的快乐。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生活情境和创作技法之间只要形成了巧妙的链接,只要链接恰当,幼儿会自然地沉浸其中,就像“真”的一样。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并不只是一种童年特有的快乐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活动,能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的条件。因此,将幼儿美术教学钠入游戏范畴,正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在美术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的绘画过程与游戏融为一体。要让幼儿的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喜欢的游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教师不仅要在导人环节设置游戏情境,更关键的是如何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游戏,推进游戏的开展,从面完成活动目标,为此,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保障游戏情境的创设。(1)根据题材设计游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根据题材本身的特性设计相关联的游戏。比如,以绘本《云朵面包》为媒介开展的美术活动,就可以围绕“做面包”这一游戏情境来设计,根据绘本故事脉络,先揉面(团棉花,粘棉花)然后给面包添加不同佐料(撕贴彩纸),再是喷果酱(利用喷壶喷洒颜料),最后烤面包(放进事先做好的“烤箱”烤一烤)。孩子们在这样的“做面包”游戏情境中,能够大胆创作,体验制作的快乐。(2)教师自身融入游戏。教师在游戏情境的创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置身游戏之外,幼儿的游戏就无法开展。还是以“云朵面包”这一活动举例来说,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就是学做面包、想吃面包的“小猫”,那么教师就是带领幼儿制作面包的“猫妈妈”,如果没有“猫妈妈”的带领,“小猫”也就无法融入到情境中,无从做起。故只有教师融入游戏情境,孩子们才能真正参与其中。(3)教师的指导要运用游戏化的语言。在教师指导过程中,游戏化语言的运用是推进游戏的关键因素。比如,在一节“踏青”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和孩子们一起“春游踏青”的游戏情境,他们一起在纸上模仿着各种角色,用脚的不同部位酣畅淋漓地踏来踏去:大狮子来踏青(用全脚踏),踏出的是一簇簇的青草,老奶奶来踏青(用脚后跟踏),踏出的是一串串黄色的迎春花:小免子来踏青(用脚尖踏)····为了让“踏”的印迹更丰富,教师没有把全脚踏、脚跟踏、脚尖踏等方式作生硬的规定,而是用游戏化的语言让幼儿在情境中自然领悟,使得幼儿的创作更加生动有趣。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充满故事的重年,孩子不仅喜欢听故事。而且还会在聆听故事时产生丰富的画面联想。因此,将故事情节进行加工设计,把美术活动与故事情境融为一体,就成为教师常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优秀绘本的不断丰富、为幼儿“画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绘本以其精致优美的画面、生动精练的语言,天真诗意的情节、丰富的人文精神抓住了爱幻想的幼儿的心灵。同时,绘本所采用的油画、撕贴、印染、拓印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蕴藏着众多可供借鉴的优秀的美术资源。美术活动与故事情境的融合,就是让故事与美术美丽邂逅,相互交融,使孩子们在欣赏、感知、体会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比如,“美丽的桃花”是一个传统的美术话题,教师在开展这个活动时通常只是用语言导入:“春天来了,美丽的桃花开了,我们用小手点出美丽的桃花吧!”“桃花”在我们成人眼里千姿百态、芬芳四溢,是春天的“天使”,但孩子们感兴趣的是洋洋洒洒飘落的花瓣,那里面藏着孩子无限的遐想和童话般的故事。而绘本《桃树下的小白兔》正好顺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书中,小白兔将桃花瓣儿送给它的朋友们,桃花瓣儿在这里有了生命,成为温馨友情的象征。因此,教师可以以绘本故事为线索,设置这样的故事情境:“小白免把桃花瓣都寄给了谁?它们用桃花瓣做了什么?小白兔好想再拥有一颗大桃树,把更多的桃花瓣寄给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帮它实现这个愿望吧!”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泼画树干、倒画树枝、添画小动物如小花猫、小蜜蜂、毛毛虫、小蜗牛等。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孩子们不再单纯地为画而画,而是传达友情、学习社会性交往。
总之,情境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润滑剂。教师创设身临其境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再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励幼儿“乐”画: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幼儿在“玩”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表现,激励幼儿“善”画,创设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可以让幼儿体验创作过程的快乐,激励幼儿“敢”画。尽管这些情境的创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良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幼儿走进生命的艺术殿堂,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