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蒙 武汉理工大学
传播的源头是内容的生产,而内容生产会借由主体的多样性而形成不同的类型或信息倾向。如今,基于大数据定位与智能分发管理技术的移动端自媒体平台,在原先三种OGC、PGC、UGC内容生产模式上加入了新的模式——AGC(Algorithm Generated Content,即算法生成内容),笔者就四种内容生产模式展开分析。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专业人员生产内容,或者专家生产内容。在传播层面,PGC模式拥有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个性化、视角诠释多元化、传播倾向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等等。
以PGC模式为主的平台主要是报社、电视台、国家单位性质的新闻网站,以及内容运营大量聚合的非新闻单位网站或者平台。一般而言,PGC型平台对内容的生产传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采取“审核+推荐”方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传播,保证传播的正确导向。[ 辛逸乐.自媒体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互补意义研究[J].新闻战线,2017(20):133-134.]
由于PGC模式既可以保证内容的质量,又可以传播正确的社会导向,并且多数为国家单位所属,所以PGC是目前平台市场最受欢迎的内容生产模式。
OGC(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职业从事者生产内容,指视频、新闻网站中,通过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行业人从事者,如媒体平台的记者、编辑等,以提供相应内容为职务,并且这些从业者会领取相应报酬。OGC模式对内容生产者设置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身就强调了“把关人”这一角色,内容的质量更为优秀。
在Web2.0以前,媒体的内容的生产传播以OGC为主流,彼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一种被垄断的“权力”,虽然受众拥有信息表达的自由权,但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实质上,仍为政治与商业资本服务。另外,由于OGC模式需要内部的专业审核,所以在时效性上会稍显不足,其用户参与性、互动性都无法充分满足信息数据时代用户的碎片化、即时化需要。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使用者自主原创生产内容,该模式十分强调个性化特点。中国式UGC与国外UGC的概念,在内容生产与社交模式上略有出入,国外的UGC多为自由在外的随心分享,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传播要素可以自由变换;但是,由于中国人的性格较为内敛,不愿意将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中,同时又热衷于围观,更愿意以第三人称视角去观望,所以中国式UGC更多以KOL(Key opinion leader,及意见领袖)生产为主。
在UGC模式中:(1)用户既是受众,又是传播渠道;(2)内容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强;(3)与其他方式配合生产(跨界等);(4)可以达到病毒传播的效果。
但是,由于UGC模式中,用户的背景、动机、阅历、诉求等因素不同,内容生产与传播处于过载状态,质量也参差不齐,UGC模式呈现出无序化的问题。
AGC(Algorithm Generated Content,算法生产内容),指运用系统化的策略机制生成用户所需内容。在用户熟知的领域里,主要以社交网络数据为基础,进行用户的挖掘分析,再通过“推荐”,提供给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随着国内自媒体平台的兴起,“算法”开始真正被大型移动端自媒体平台作为核心竞争力。今日头条及其旗下APP的用户,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使用今日头条的移动端独立设备超过1.5亿台,在2018年初已经达到2亿。
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今日头条”,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通过用户信息定位内容所属标签,之后绘制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用户画像推送内容。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实质上是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根据偏好、点击率、阅读时间、转发收藏等等信息,来判断内容的重要程度与传播价值。但是,内容的精准推送,并不意味着内容就是正确的,没有智能化的伦理判断,“流量为王”的行事准则,会对用户起到“涵化作用”。
现在,拥有用户数据与内容流量的“今日头条”,已经将市场的主动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行业管理与社会监督的完善,算法整合生产已经与人工编辑推荐开始有机结合、互补双赢。
上个世纪,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他指出,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及其他社会活动。并且,媒介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传播了某种信息,而是影响了受众理解与思考的习惯与方式。无论技术怎么变化,内容生产的模式都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发生改变的,其碎花化、零散化的使用习惯促成了如今移动端自媒体平台的市场状况。内容生产的模式变化,还在深入,仍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