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岚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17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当前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青少年更应该主动投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把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十八大以来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全国上下便开始了脱贫攻坚大作战,形成了由中央抓总、省市具体负责、县级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而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还是贫困群众,以及部分非贫困群众,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许多情绪波动,进而产生消极心态,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不利的。因此,加强脱贫攻坚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筑牢思想根基显得十分必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仰。消除绝对贫困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与重点,帮助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进一步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落地落实。
当前社会,贫困可耻、摆脱贫困等本应属于的规则,却演变成为争相争做贫困户、贫困光荣等乱象,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德治教育、启发、引导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化为国民的思想品德,推动国民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化,促进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期的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而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培育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精神,保障脱贫攻坚战役的强势推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政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组织,是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机构。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在广大地区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对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力度还不够,有些甚至适得其反,加重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甚至演变成为争贫的不良现象。
今天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非常有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故步自封的精神状态。再加上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受教育率普遍不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缺乏外在教育的教化,就产生了精神贫困。而在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往往对照贫困户“一超六有”指标就物资层面进行对标补差,忽略了扶志、扶智的重要性,缺乏引导,导致贫困户越来越满足于送慰问、要指标,忽略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内生动力没有得到激发。
一是抓好核心意识教育。要深入开展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他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精神实质,补足精神之“钙”,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转化成为推动工作的思想根基。
二是抓好教育方式创新。教学不能死搬硬套抓教育,要善于在工作中、生活上创新开展工作。要在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上下工夫,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组织生活当中,进一步带动广大村民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一是激活“内力源”。坚持抓好示范作用创建,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特别积极组织开展“赶场天”赛起来、“夜校”办起来、“宣传队”演起来、“党组织”联起来等系列宣讲活动,大力提高广大群众发展能力,让群众既富“口袋”又“脑袋”。
二是画好“同心圆”。牢牢抓住“思想脱贫”这个关键点,把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脱贫攻坚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群众为切入点,实现面上宣讲扩大覆盖面,让群众只为脱贫谋发展、想办法,不为贫穷找理由、找借口。
三是对准“聚焦点”。围绕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目标要求,立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坚持网上与网下宣传教育并行,广泛造势凝心聚力,全面激发贫困群众要脱贫求脱贫的热情。
1.发挥高校优势,拓展实践平台
高校要依托教育培训的优势服务精准扶贫,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给贫困地区输血,且实现造血,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守渠道阵地,增强理论认同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尽快把脱贫攻坚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产业扶持、政策咨询、第三方脱贫成效评估、主题社会活动等项目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