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对策

2019-11-13 10:51闻瑞东广州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030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西关活化荔枝

闻瑞东 广州行政学院 广东广州 510030

一、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基本情况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这也给广州留下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建筑,成为城市的印记。广州是1982年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市共26片历史文化街区,面积669.29公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并保留有地方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地段。单单荔湾区就14片,占全市一半有多,是广州重要的历史城区。辖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共25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5处、市级58处、区级8处,在这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单位中,开展保护活化利用并对外开放的却只有25处,活化利用率非常低。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认识,一是范围上,从历史建筑、桥梁等构筑物的实物形态,扩展到街、巷、弄形成的道路等空间格局和肌理,并进一步扩展到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元素,包括体现地方传统的生活形态和社区结构,以及习俗、传说、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二是发展上,既要保留沉积悠久历史的街区、城市文化和记忆,也要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要求,对物质、技术、精神方面的遗产有一个历史的评价和继承发展。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尽可能留存原住民,使街区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居住型社区,同时不完全排斥商业经营,通过对部分区域和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等方式,形成一个具有活力和生气的文化地带,并将这种保护活化称之为有机更新。

二、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存在问题

(一)政策扶持、激励约束机制不配套。现行法规政策与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实践需求不相适应。政府针对历史文物建筑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不利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利用。如永庆坊等历史街区内部分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为特色民宿,因规划许可、消防等审批不通过,不能进行特种行业登记备案,开不了业。有的私宅业主由于修缮投入成本过高、对历史文物私宅缺乏保护意识,而放任不管,甚至有的变为危房。

(二)财政资金保障不足。历史街区改造、历史文物建筑修缮审批流程复杂、标准较高,对单位资质、施工工艺精、用料选材严格,费用远高于现有房屋修缮、建设工程、市政工程资金的定额,资金成本较高,目前投入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保护修缮工作需要。

(三)规划基础薄弱。广州划定了26片历史文化街区,目前真正有保护规划的有5个,北京路、传统中轴线、文德南3个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缺少对全市的整体规划,前瞻性不足,对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未形成统一规划、统一修复、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整体规划编制。编制制订变更性很大,例如黄埔长洲岛规划方案,已经提交了3次方案,均未能实施,浪费财力物力人力。

(四)多元开发利用不足。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利用存在着法规、政策、资金、公众认知等方面的制约或困境,社会及个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较少,未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开发中,引入市场运营不畅,也未形成分片区、多主题元素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相配套的公共服务。

(五)宣传与推广薄弱。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缺乏宣传战略,宣传形式、方式单一,在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广州竞无一街区入选,这与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太相符。

以广州荔湾区因荔枝湾涌为例,可以更微观的了解广州在历史文化景观改造中的问题。荔枝湾涌新中国成立前称西关,历史上这里河网交织、千树荔红、白荷玉立,名园胜迹荟萃,是风光旖旎的岭南水乡园林名胜区。20世纪,民国时期城市建设扩展,出现骑楼式的商业建筑、二层西关大屋和洋房,西关文化已向近、现代化方向迈进。 一是岭南特色的建筑。典型代表为西关大屋;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建筑;反映清末到民国时代风情的“小洋楼”竹筒屋(又称眼镜房),骑楼街也很有特色,以及附属于建筑的“趟拢门”、满洲窗等。二是艺术文化。 如西关著名的“西关五宝”,即广彩、紫檀木雕、广绣、玉雕和牙雕。三是故事及人物文化,如粤剧乐曲、私伙局、岭南木偶戏,以及文塔附近的讲古等,各有不同的故事。四是特色小食。例如状元高粽、飘香粽、猪油糕、马蹄爽、马蹄糕、鸡仔饼、钵仔糕等。五是节庆类文化。如魁星诞、文塔开笔礼等,以及春节前后的应节桃花装饰、端午节的龙舟等。

关于荔枝湾涌的改造和活化定位。荔枝湾涌传统的景观意象及其人文价值是西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视为传统西关文化的形象代表之一。具有广泛社会认知基础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典型文化景观有着强烈的形象生动性和内容复合性。可惜这种美好景象在之前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完全消失了。近年,市政府意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活化的重要意义,积极对荔枝湾涌景观开展综合整治和改造。2010年,荔枝湾涌揭盖复涌进行景观改造。2013年7月,荔湾区政府牵头制定了《荔湾区泮塘地区改造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荔枝湾的风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组成元素,自然风景以水为灵魂,以荔枝为主题,而人文的意匠则通过建筑和园林体现出来。园、庙、祠、馆、社、桥、塔相得益彰,而在地理上位于荔枝湾中心处的,极有可能正是墨砚洲上的泮塘五约。201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提出对荔湾区的岭南风情区规划进行优化提升,推进荔枝湾涌系统全面改造,通过把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元素浓缩其中,围绕荔湾湖打造“最广州”的岭南风情滨水休闲区。整合“全景西关”和“泮塘五约”研究成果,将“一池一庙一庵、五约五秀五馆、七星七园七亭”的构想融入规划中。

荔枝湾涌作为历史街区,与其他历史街区相比,处于城市局部衰败区域之中,区内多栋楼房人去楼空、年久失修、倾斜坍塌。由于环境不断恶化,原住居民不断外迁,造成区内生活气氛改变,更多是外来人口的进驻,对原来西关文化缺乏认同感,街区保护存在极大的脆弱性。通过调研考察,初步将有关归纳如下:一是在保护改造过程中,多依赖政府投入来更新改造,对政府投入形成压力;二是传承提炼岭南文化的相关载体和宣传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旅游、休闲、经营等业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政策。规划以荔湾为试点按历史街区范围进行片区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全面开展。明确各片区内各类保护利用相关的规划、建设、消防、环保、市政等标准及审批要求、流程等细则;同时出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实施细则或具体路径,出台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和激励约束退出机制等。

(二)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一是建立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专项资金,列为财政计划的专项预算;对于开展试点活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予以资金倾斜。二是在居住性历史街区实行“改善居住计划”性质的财政补贴,鼓励私人修缮历史建筑,使老建筑的文化功能得以延续。三是在历史街区探索多元投入模式的创新,按综合平衡思路研究制定城市更新项目的融资模式和资金方案,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的多渠道资金机制。

(三)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保护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借鉴国内外在保护规划中经验,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坚持最好的保护是利用原则,突出对历史遗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等内容。严格按照批准的保护规划开展工作,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保护规划的行为。

(四)多元开发,搭建开发利用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的自主更新机制,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环境,同时保证原居民能继续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避免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剧变。可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修缮后使用要求的不同,建立政府补贴以及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房产所有人参与遗产修复工作。引入市场运营平台,合理开发利用,划分传统中轴、红色遗址和新城新貌等特色文化区域,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形成分片区、多主题元素的历史文化街区。

(五)强化宣传与推广。立足长远,加强宣传规划。从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规划、修缮和完成过程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对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设的认知。针对不同人群,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传播方式进行互动式、服务式和体验式的宣传。发挥名人效应,邀请知名人士、海外华人共同参与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扩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在国内外的影响。

猜你喜欢
西关活化荔枝
岭南荔枝红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难忘的接力比赛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