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新郑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同时指出,要完善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产教融合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就业,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通过产教结合,教师们能更多、更好、更及时地参与企业实践,把自己的知识和科研成果通过实践来深化和转化。再者,产教融合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产教融合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高职产教融合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都亟待完善和解决。
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班、项目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为主,但由于校企利益目标不一致,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层次,形式大于内容。虽说校企间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产教融合平台,但大多数校企合作仍以用人和出售设备为主,并未真正开展一些实质性的深度合作[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深度和广度都不太大,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形式大于内容。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当前体制结构而言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并没有给予企业明确的有利政策,真正可操作的“落地”政策很少。产教融合政策没有形成系统、规范、完整的推进机制,导致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共育过程。
学校缺乏真正能为企业技术方面提供指导的高技能、高水平教师,企业缺乏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技术能手或技能大师,双方师资制约着学校和企业,无法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的融合。要想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应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可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参与,制订符合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的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等,添加顺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课程,删除与社会用人脱节的课程。尤其是实行1+X制度,将职业资格培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能力水平。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已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办学制度,要想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破解政策不落地等难题,需捋顺校、政、企、行之间的关系,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大力实施政策激励,完善经费投入和专项经费支持机制;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经济、教育、劳动、高等职业院校等部门的权利义务[3];企业要提供人才、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学校要以研发平台为依托,以授课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研发能力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提升社会经济服务能力,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给予企业实际帮助。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要想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德为先、强化服务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岗位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条件建设、健全运行制度。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内容及授课模式必然要与市场、企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从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接轨。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作为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的关键切入点,加快各项专业的建设与诊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育人模式上形成企业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的职教特色体系。同时,职业院校必须健全完善配套运行机制,建立校企互通机制,校企人员相互兼职,互相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政策研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产教融合新模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创造合作环境,保证产教深度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