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华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饮食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切入点,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消除学习陌生文化的排斥心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附录中明确写出了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三大传统节日的饮食习惯,大纲中对有关饮食文化提出了两项学习任务:(1)了解中国的烹饪方法,煎、炒、烹、炸、烤等;(2)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米北面等。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饮食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交际性原则
交际原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留学生学习中国饮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内外进行多种多样的交际训练,通过练习把所学到的饮食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而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与烹饪方式相关的动词时,以“煮”为例,教师可以准备煮粥或者煮汤的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留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煮”这一烹饪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饮食文化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3.循序渐进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科学地进行饮食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4.严格控制母语和中介语的使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少量利用母语或者中介语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分析,但是饮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很好地控制母语或者中介语的使用,尽量做到能不用就不用。通过母语或者中介语来学习中国饮食文化,绝对不是语言和文化教学的理想做法,难以培养学生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5.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增加趣味性,营造轻松课堂氛围,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声相结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教师传授的抽象知识更加直观。所以饮食文化教学中的美食和烹饪方法的展示,还是得利用多媒体才能诠释得更加形象。
2.情景式教学法
饮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靠教师单调的讲解。教师应该让学生到情景中感受每种烹饪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自己分析,在练习中检查学习效果。
3. 联想式教学
在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教具等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有充分的联想,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证明他们的创造力。
4.实践的教学
文化实践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教师干巴巴的讲述相比,实践课更具体形象,这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饮食文化实践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实践。与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愿意参与。所以,这是一种既轻松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单调乏味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帮助。因此,饮食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