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元 柳州市雒容镇第二小学 广西柳州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某一环境中共同打造的抽象体,它既包含人文氛围,同时也涵盖校园精神以及生活环境.校园深处社会之中,校园文化等同于社会的缩影,而且与社会文化存在差异,校园文化更侧重于学术.基于上述特征,让和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非一日之功.
众所周知,社会竞争加剧,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从而导致学生希望寻求排解压力的去处,由于校园是学生居住的场所,如果校园文化不够积极,则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响,为此,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告诫学生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着眼于美好的校园世界,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从书本中获取智慧,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目前,舞蹈、运动、竞技等校园文化盛行,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挥洒着汗水,洋溢着欢笑,实验室内众多灵巧的双手正在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这些积极的情景无一不体现出学生的风采,同时展现出学生对校园、对祖国的热爱.这种内外结合的美感,在校园文化这个载体上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追求新意的心理开始蔓延,这是个性化发展的形式之一.我们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想法,尊重每位学生所做的劳动,不论是内容创新或者形式创新,均体现出校园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而校园的特殊地位决定校园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氛围便是其中之一,全体师生不同价值观以及性格所构成的校园文化,体现出校园的独特魅力.而高品位也逐渐成为校园形象的替代词,具体而言,高品位是指真善美的协调统一,古人云:以美陶冶情操、以美启发真理、以美储存善意、以美强健体魄.这句话恰好反映出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
学生作为校园最大的活动群体,学生的审美观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健康的审美观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环境、经历、潮流而改变,甚至存在以丑为美的奇怪现象.为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极为重要,只有如此,学生方可接受与审美观相一致的道德观念.本文认为,纠正学生审美观可通过和美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著名思想实现,令学生深入了解和美的内在意义以及价值,激发出和美意识,摒弃低俗的审美思想,方可走入社会后才能自觉成为美的倡导者、培育者、传播者.
一个优美的环境会令人心情舒畅.校园环境同样如此,学生每天被校园环境所熏陶,通过与校园环境的密切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积淀到某种程度便会上升到另一种层次,实现情感升华.本文认为,营造优美的校园外在环境可从绿化、教室、食堂等区域入手,尤其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应修缮成赏心悦目、振奋精神的模样.古人云:学校应具有学校的容貌.校园环境必然蕴含着校园文化,例如规范性、不可侵犯性等.同时,要想真正将和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则校园内在环境也应得到改善,俗称人文环境,类似于人际关系、舆论、校园传统等,领导者应定期查看班级风气、校园风气,具体体现为全体人员的行为习惯,一旦发现消极、负面的苗头则应予以警告,比如教室不应成为学生睡觉的场所、寝室也不再仅仅成为睡觉的场所,更不能成为"网吧".不论哪个区域,一旦风气形成则必然对周边所有成员产生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人文环境与外在环境并非独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
传统教育中,教师必然立足于学生地位之上.如今,素质教育诞生,学生已经拥有成为校园主人的权利.学生作为校园最大的群体,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生一手操办.但是,部分校园活动依然受到管理者的压迫,导致学生无法自由发挥.为此,本文认为,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散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挥洒能量,不仅有助于拓展交际圈,而且锻炼自己综合能力.
虽然我们不断追求和美教育,但是现实中难免存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类似于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学生素养差异等,总会存在危害校园文化的方式.任何学校都存在这类缺乏人生目标、好吃懒做、价值观低俗的群体,为引导这类群体,党团小组应当自身作则,勇于与他人沟通,通过座谈会、奖惩机制等多种方式达到引导健康潮流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教育是改善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应积极挖掘校园文化的意义,以改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出发点,强调党团队伍的领导作用,以活动为手段的有机结合体,将和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探索科学手段,令校园文化真正符合外界要求,为全体师生创造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朝着全面、规范、系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