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丰
最近在一家超市的电商平台上买过几次东西,没有一次是“准时”送达的。这个“准时”是平台所承诺的时间,一小时。我买的东西品种很多,捡货需要时间,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有时候又是晚高峰,送货迟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我本来也不想那么快就收到这些商品,因为这些都是我计划在第二天吃的食品,并不着急“催货”。奇怪的是,每次送货员都会在半路给我打电话,解释说可能会晚一点到达,他们请求能够先点击“送到”,并保证“一定送到”。
我有点不快,但还是配合了他们。我知道,能否“准时”送到和他们的收入有关。平台如果有心,应该能够监控到他们送货不规范,因为几公里的距离,才出发几分钟是不可能“送到”的。问题出在前段的捡货环节,而要提高效率,需要改善各个环节,甚至需要技术上的革新。
挂电话之前,我告诉一个送货师傅:“不用那么着急,慢慢过来。”他根本没听进去,急匆匆挂断电话,我能想象他电瓶车马上加速向前冲的样子。在小区里,我也经常看到行色匆匆的送餐员,有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跑起来。在小区门口被保安拦住的时候,他们会万分焦急:“马上就超时了”。
看新闻说,大风刮倒大树,砸死了一名送餐员。这个在大风天行进在街头的送餐员,平日连8 元一包的烟都不舍得买,而是自己用纸卷烟来抽。被树砸到的时候,他这个月已经送了400 多单,这是他从事这份工作的第一个月,还没有拿到工资。为了送外卖,他买电动车花了不少钱,这个投入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这是打乱我心的一条新闻。我知道,如果不是多年前侥幸高考成功,我很有可能成为送餐员中的一员。走在城市街头,看到那些“骑手”在树荫下乘凉,有时也会感叹时代的进步。你只需要一个手机,在平台上接单,剩下的就是干干净净的付出和回报。以我的性格,现在高中毕业的话,多半会选择这个职业。
如今,我更多是作为消费者,享受这些外卖骑手的服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时候中午吃饭都懒得下楼。人们在网上呼吁,批评那些不允许外卖小哥上楼的写字楼管理落伍。
就这样,我们不断推进外卖行业的“进步”。为了提高服务,平台都推出“差评”机制,如果外卖小哥送餐超时,或者有别的不礼貌行为被投诉,他们就将失去收入。
这确实有美好的一面。它强化了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既充满热情,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既获得了极大的方便,又避免了打扰。过去,一个不喜欢热闹的白领怎么解决午饭会成为问题,现在他则可以静静地一个人躲起来吃外卖,就如同他面对电脑进行工作一样,既孤独,又充实。
但是,我们却很少为送餐员考虑。有些媒体渲染外卖骑手的收入,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很多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建筑、制衣等工作,都愿意送外卖。这是纯粹的“计件”工作,多劳多得,每一个高收入骑手,都比别人付出更多。
人们把这解读为公平的体现,确实,相比于很多办公室工作的含混不清,互相抱怨,送外卖的工作干净而纯粹。就在这种“假装羡慕”中,我们心安理得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催单,打差评,和平台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外卖体系”。
这个体系里有一种让人不安的节奏。在每一个送餐员的眼神中,你都能发现那种急迫感,那种压力和热望。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步,其实都意味着钱。一旦入行,没有谁可以从这个节奏里逃脱,只会争分夺秒,越来越快。即便是在恶劣天气,他们也无法停下脚步,确切地说,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双腿的控制权。
那位被倒下的树砸到的送餐员,其实是对我们的提醒: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快吗?有平台承诺30 分钟送到,就有平台承诺29 分钟,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快吗?对速度的追求,又何时是一个尽头呢?对你我这样的消费者而言,至少需要偶尔的反省时刻,尽量不要催促他们。
有人一直扬着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