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用好每一张纸的意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这些纸张上。
收到外地文友寄来的新著。作者是用一个翻过来的旧信封邮寄的,从里面的字样可以看出,这是一家杂志社给他寄样刊时用的大信封。作者在一个副省级城市担任副局级领导,单位绝对少不了新信封。为什么偏偏对一只旧信封进行二次使用,让它千里迢迢发挥“余热”?也许,这是作者的习惯做法——这个年纪的人,平素节约惯了。
一只信封其实就是一张纸,寄一次,只用了其中一面,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就这样被忽略了。把信封翻过来再用一次,这种做法在以前并不少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还是以书信为主,很多人会把旧信封翻过来再使用一次。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为了降低成本,也没少干这种事。为此,每次拆阅信件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把信封损坏了,影响它的二次使用。
因为这些经历,这次看到远方文友对待旧信封的做法,很自然地激起共鸣。是的,参加工作后,尽管使用单位的信封已经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因为那些往事,我总是不忍虐待信封。对于已经用过的旧信封,往往舍不得扔进垃圾篓,先放着,哪天要捎什么东西,就让它派上用场,除非正规场合,否则不轻易浪费崭新的信封。
由于喜欢写点东西,除了信封,对其他纸张也特别珍惜,绝不随便浪费。早年在乡下投稿,信封固然来之不易,稿纸也是个问题。好不容易利用进城的机会买上一本稿纸,当然得精打细算,慎重使用。“爬格子”之前,先点好行数,以便尽量把格子写满。如果最后一页只有一两行,便想办法压缩到前页,能省一页算一页。
现在,写稿、发稿早就用不上稿纸了,都在电脑上完成,稿纸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手上还有几本没使用完的稿纸,虽然写东西用不上了,但也不舍得随意抛弃,总得让它尽量派上用场吧,实在没机会使用的话,哪怕是留着做个纪念也好。
在办公室,打印纸取代了稿纸。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经常要打印文稿,有时用纸量还不小。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好现象:机关单位不少工作人员,对于还在修改过程中的文稿,往往使用那些已经打印过一面的纸。虽然说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纸张费用和自己无关,你不节省,“后方”也得充足保障,此举完全是自觉。但我觉得,这种行为值得赞赏。一张纸有两面,用好每一张纸,让它的两面都发挥作用,这个意识,其价值肯定不仅仅体现在这些信封、稿纸、打印纸上面。
或许有人说,现在条件不同了,没必要这么抠门,节约几张纸成不了气候,也改变不了什么。是的,现在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物质生活都比以前大有改观,似乎都不差钱了。可是,光有钱算什么?想起在某酒店偶尔听到一伙酒徒的豪言壮语:“酒嘛,水嘛;钱嘛,纸嘛!”还真有些道理,钞票只是纸一张,实物才是真正可贵的。钞票可以属于你个人,资源却是大家的,所以,有钱也没资格浪费物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惜,对那些挥金如土暴殄天物的行为,还有很多人竟然认为那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实现物尽其用。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坚持这样做,可以少耗费多少资源,为后人作多少贡献?而如果这是一代人的做法,那就是为另一代人造福了,事情还会小吗?
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我们又在大力提倡节约。“八项规定”、反“四风”,都有剑指铺张浪费的内容。节约不需要喊多少口号,节约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节约其实很容易做到,比如,从用好每一张纸做起,你就有了节约习惯,就有了自觉意识,也就能做好别的事——只要你认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