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
(海南省屯昌县屯昌中学,海南三亚 571600)
最近我们复习完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单元测试,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失分部分都是不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我限定时间后再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成绩仍然很不理想。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做了题为“我心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困难。我将归类大致有如下:
(1)态度方面:1)初中化学基础差,怎么努力都跟不上;2)懒,学化学不努力,不愿意去记;3)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4)跟着感觉走,随意编写产物。
(2)情感方面:1)对化学没有兴趣,感觉枯燥无味;2)感觉老师没讲透,一知半解,也不求甚解;3)恐惧,方程式太多太杂;4)不细心,丢三落四;5)难配平,就放弃。
(3)方法方面:1)不擅长总结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死记硬背,低效重复;2)不知道如何分析化合价,或不知道元素的化合价的本质,更谈不上电子得失数目;3)没掌握各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被氧化或被还原到什么程度;4)不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反应原理。
从学生列出13 条困难来看,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努力,老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懂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凭自己感觉进行教学,过高估计学生。如钠与水的反应时有学生错误写成:2Na+HO =NaO+H↑或4Na+2HO =4NaH+O↑。
(2)学生没有理解反应原理,学生死记硬背。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时反应生成FeO和H,不少同学们错写成FeO、FeO、Fe(OH)、Fe(OH)等。
(3)学生没有掌握元素化合价,随意编写生成物。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特征是化合价升降,然后高三(5)班有1/5 的学生分不清楚分子或离子中元素的化合价。
(4)学生不会分类识记化学方程式。在练习中学生随意就生成了H,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类比记忆。
(5)学生把方程式视为死物,不知道灵活变化。如HO是一种强氧化剂,但它遇到酸性KMnO时表现出还原性,-1 价O 被氧化生成O。
为了尽快使学生突破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难关,在元素化合物复习时必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建立思维模型,把元素化合物网络化、系统化,逐步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活泼金属能从酸或水中置换出氢生成氢气。因为“活泼金属元素表位于元素周期第IA、IIA 族,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较强的金属性”,因而能被H氧化。Na 与冷水反应速率较快、K 与冷水反应可能会发生燃烧,Li 与冷水反应比较平稳。科学家把金属Rb 和Cs 分别投入冷水中,发生剧烈爆炸。透过宏观实验现象,不难发现Li、Na、K、Rb、Cs 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但从Li 到Cs 电子层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增强,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Mg 是活泼金属元素,是Mg 与冷水缓慢反应,高温时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O和H,实质是Fe 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同时生成铁的氢氧化物,在高温时分解得到较为稳定的FeO而不是其它形态铁的氧化物。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本质理解识记方程式。
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动态平衡,必须遵循得失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守恒。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如Cl能从溶液中能置换出来Br或I,Br能置换出来I,氧化性Cl>Br>I。学生生按上述规律推理,把F通入NaCl 溶液中,写成F+2NaCl=2NaF+Cl。错的原因在于没有变化观念,F 是非金属最强的元素,电负性最大,能把水中O 氧化成O。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要注意特殊性。第IA 族金属钠在空气中点燃会生成NaO,学生就认为Li 在空气中点燃生成物LiO,Li 与Mg 存在“对角线”相似性,只能生成LiO。
新情景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很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也是学生失分点。如:海南2013 年高考1(3)“碱性溶液中HO把CN氧化成碳酸盐和氨,写出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这类题目解题思路是:找出“两剂”(氧化剂、还原剂)和“两产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平这四种粒子的系数→用电荷守恒或原子个数守恒补充所缺少的粒子(酸性溶液中补H和HO,碱性溶液中补OH和HO)→配平整个方程式。
得失电子守恒或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个数守恒是写氧化还原方程式中重要思想。学生形成守恒思想就掌握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方法。上例先写出:CN+HO→CO+NH,然后逐步进行,最后写出CN+HO+OH= CO+NH。
在学生眼里化学方程式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变化万端,所以就非常杂而乱,只好死记硬背,结果效果不好。化学方程式有章可循,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模型,通过推理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1)氧化还原反应遵循“强弱顺序规则”,多种有氧化性的粒子在一起和同一种还原性粒子作用,氧化性强的优先得电子被还原。1)向含1molCl和Br的水溶液中滴入FeCl溶液,因氧化性Cl>Br,先发生反应是Cl+2Fe=2Cl+2Fe。2)稀硝酸中有H和NO,氧化性NO>H,NO-先得电子,不生成H。
同理,还原性强的粒子先失电子被氧化,如向含1molFeBr溶液中滴入氯水,因还原性Fe>Br,故先被氧化的是Fe而不是Br。
(2)生成H的反应。
水中的H 或酸中+1 价H有氧化性,当没有其它粒子能得电子时,H得电子,如:1)较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的酸作用生成氢气;2)K、Ca、Na 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3)Fe 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4)Al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气;5)Si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气;6)Na 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7)炭和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另外,Na 与液氨反应生成氢气、CaH+HO=Ca(OH)+2H↑时,水是氧化剂,CaH还原剂。
(3)生成O的反应。
O的O 是0 价,可由-1 价或-2 价O 氧化得到。
1)-2 价O 的氧化生成O。①电解水或电解熔融的AlO生成O;②加热使KClO或KMnO分解生成O;③HO被酸性KMnO氧化生成O;④HgO加热分解生成O;⑤F与水反应生成O;⑥电解阳极发生反应4OH—4e=2HO+O↑。
2)-1 价O 的氧化生成O。①NaO与水反应生成的O;②NaO与CO反应生成的O;③HO分解生成的O。
3)O生成O。①O分解生成O;②O+2KI+HO= O+I+2KOH。
(4)模型认知,氧化还原反应分类方法。
1)歧化反应,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相同化合价的原子间电子转移,得到不同化合价的物质,如Cl+HO=HCl+HClO、2NaO+2HO=4NaOH +O↑。
2)归中反应,同种元素不同化合价的原子间电子转移,如2HS+SO=3S ↓+2HO、KClO+6HCl(浓)=KCl+3Cl↑+3HO(此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5,易错)。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验证前人的经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把宏观实现现象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具体掌握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不同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都不同,以此作为证据,结合实验现象推理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
(1)用氯水来检验NH管道破损处有白烟生成:8NH+3Cl=6NHCl+N。
(2)用湿润的KI 淀粉试纸检验Cl,试纸变蓝:Cl+2I= I+2Cl。
(3)向某未知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氯水后,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2Fe+Cl=2Fe+2Cl、Fe+3SCN=Fe(SCN)(红色)。
(4)SO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SO+Br+2HO=HSO+2HBr。
(5)HS 通入SO溶液中生成浅黄色沉淀:2HS+SO=3S ↓+2HO 。
(6)NH通入灼热的CuO,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且有水蒸气生成:3CuO+2NH=3Cu+N+3HO。
(7)向FeSO溶液中滴入NaOH 溶液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然后逐渐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4Fe(OH)+2HO+O=4Fe(OH)。
(8)向NaSO溶液中滴入稀硫酸溶液变浑浊成且有气泡产生;NaSO+HSO= NaSO+HO+S ↓+SO↑。
(9)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上产生“黑面包”,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C+2HSO(浓)CO↑+2SO↑+2HO]。
(10)铁和足量的稀硝酸反应,溶液变为棕色(生成Fe和NO),向稀硝酸中不断加入铁粉,溶液先变为棕黄色,当铁过量时溶液最后变为浅绿色(Fe被过量铁还原成Fe)。
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按照化学核心素养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将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科学归类,结合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进行合理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形成科学的认知模型,书写化学氧化还原方程式就会得心应手,在新情景下写方程式,还要创新意识,不能拘泥于已学的知识,合理推理就会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