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斌 苏洁 杨海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109)
虽然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产业化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包括:(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2)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3)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为了深入改革涉农职业院校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使其适应地方乡村振兴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建设,有必要对内蒙古地区乡村振兴对农业高职教育人才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发展新途径。
为使调研活动达到预期目的,调查小组认真进行准备。首先,根据活动目的策划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问卷设立了10 个问题、40 多个选项。
调研活动涉足内蒙古东、中、西部多个有代表性的旗县城镇,调研组实地走访各旗县区15 个,各乡镇50 个,各村165 个,对旗县干部22 名、嘎查村“两委”成员44 名、嘎查村干部105 名、农业生产带头人31 名进行实地了解,现在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即面临的各方面的困难,发放并回收问卷调查表 200 份,完成了对当地基层农村进行关于乡村振兴需求人才的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实际调研情况,得出如下结果:(1)您本人身份是?
A.旗县干部(16%);B.嘎查村“两委”成员(20%);C.嘎查村干部(53%);D.农业生产带头人(16 %)。
(2)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A.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2%);B.人居环境整治(17%);C.发展壮大乡村产业(20%);D.繁荣发展乡村文化(14%);E.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19%);F.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8%)。
(3)您认为本地乡村振兴最缺乏的是哪种人才?
A.职业农民(12%); B.农业专家(21%);C.优秀的村干部(18%);D.经营管理人才(21%);E.产业带头人(28%)。
(4)大多数乡村人才处于短缺状态,你认为高校涉农专业影响乡村振兴建设的是?
A.专业设置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振兴需求(62%);B.课程设置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振兴需求(38%)。
(5)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来源是?
A.当地技术性人才(29%);B.引进的人才(18%);C.大学生返乡(21%);D.政府分配技术人员(24%);E.其他(8%)。
(6)您支持当地政府靠加大引进高校涉农人才发展乡村建设吗?
A.非常支持(65%);B.支持(32%);C.无所谓(1%);D.比较反对(2%)。
(7)您认为乡村振兴最需要哪些关键性人才?
A.财务人员 (6%);B.管理人员 (25%);C.营销人员(14%);D.专业技术人员(39%); E.研发人员(16%)。
(8)您认为下列哪类涉农专业对乡村振兴最有积极作用?
A.现代农牧林类(24%);B.农村规划设计建设类(24%);C.乡村旅游类(16%);D.农林经济管理类(15%);E.农畜产品加工类(21%)。
(9)您认为目前各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突出的问题有?
A.管理知识薄弱(23%);B.技术知识不扎实(30%);C.缺乏行业特点的专业背景知识(17%);D.对相关行业的法规标准知识了解不充分(12%);E.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18%)。
(10)您认为涉农院校开设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专业应对学生加强哪方面工作才能最符合岗位的需求?
A.理论知识的传授(16%);B.创新思维的培养(23%);C.实践技能的锻炼(31%);D.提供专业互动交流的机会(21%);E.人际关系的培养(9%)。
内蒙古地区涉农院校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陆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总体来看,内蒙古地区涉农高校通过高职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部分进展,具体体现在:
(1)专业总数增加:与2015 年相比,内蒙古地区现具有涉农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0 所,减少2 所。2015 年涉农专业总数为58 个,除去重复专业,实际专业为26 个。2018 年涉农专业总数为56 个,实际专业为28 个,也就是说,虽然涉农学院少了,但实际涉农专业比2015 年有所增多,由26 个变为28。
(2)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合理:根据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合理,减少了一些重复专业而增加了一些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从全区涉农专业来看,园林技术、生物技术专业有所减少,生物技术专业由原来的6 个学院开设,现在为4 个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由原来的10 个学校,变为现在的5 个学校。同时新增了一些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食品生物技术、农村电气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畜牧兽医专业也有所增加。
调查结果表明,在新时代,全体涉农高校只有真正做到了“育人、顶天、立地、报国”的无缝结合,只有深情地植根乡土乡村,只有真正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真正将人才输送到三农建设和服务的主战场,才有望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涉农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