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杰的父亲是位乡村祭师,他一定对命运深信不疑。命运不是迷信,是性格轨迹。信命既是随遇而安的与世无争,也是命中注定的殊死对抗。我信命,相信华杰也是。
生命是场奇迹之旅。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一个十一岁的少年,一个后空翻变成了残疾人。这样的不幸,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非经历不能感受。文学是个体经验和人类共性的隐秘通道。在黯淡的黑夜里,一个少年凿开命运的壁垒,让文学之光透进来,照亮我们共同的苦难。不是隔岸观火,不是事不关己。
这些被写出来的文字,散发出醇香,它们在华杰的心里,贮藏已久。仓颉造字,鬼神夜哭。华杰的散文,不是写出来,是经历出来的。这可能是一种非常笨拙的写作,但这笨是石斧,有开山之力。写作也是一门笨活,正如病中的少年,他突发奇想,要去当作家。世间路有千万条,而华杰选择文学这条窄路。他不是一个“会写”的人,他只是焚香沐浴跪下,敞开自己的心,让你看到,这个从广西流浪到广东的年轻人,他经历了什么。这同样不仅仅是个体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写出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生命片段。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喜欢的散文,是要有“人”的。能看到活生生的作者,有生命的气息。华杰文如其人,文字背后的怯懦与坚韧,随和与固执,和我看到的那个人一模一样。他的文字里,有着丰沛的元气,那是沉默已久的诉说。在我和华杰的交往中,他有着极强的解构能力。不论你谈起什么高妙的理论,他用一个在东莞经历的小故事就化解了。这不是通俗,他知道,生活里藏着无尽的智慧。他甚至练就了一副嬉皮笑脸样,将苦水变为坏笑。
“修辞立其诚”,我在华杰的文字中看不到狡黠和市侩。这真是令人欣慰。我一向认为,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作家,就去读他的散文。因为文字背后,是一个人的性情,是一个人的怕与爱。多年前,病中的少年抬头望天,阴云密布。多年后,青年作家莫华杰在文学的窄路上跌跌撞撞,但奋力向前。我并不担心他,像他这样早已向文学交出了赤子之心的写作,他的文学就是他生命本来的样子。
在我有限的散文阅读中,太多人想把这种古老的文体写得花哨,写得深刻,但华杰的散文却质朴得如石如泥。殊不知,这泥和石,正承载着生命与永恒。这些文字打动我,因为他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命运。我想,这是一个写作者唯一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