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9-11-13 14:02孙晓竹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孙晓竹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我国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要“努力加强实践教学,逐步建立第二课堂,逐步补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等具体指导意见。

2019年3月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事实证明,实践育人是政治理论课堂的延伸,是检验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重要实践战场。实践育人工作完美的将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亲自体会、亲历躬行,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1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新时代学生特性缺乏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接触到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00后”走进了大学的校园,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些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东西方文化交流逐步加深。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们接触西方文化、感受西方价值观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摈弃,造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同危机。

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的身心特点研究不足,高校思政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能力不足、与学生思想脱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仍然是理论讲解与形式化解读,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1.2 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不同步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校园思政建设和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但依然跟不上社会巨大变革的步伐。首先,负责高校思政教育的部门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和理解。面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高校一边在高校基建、校园规模、校园环境上下功夫,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人数;一边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师基本功、学生课程知识上下功夫,不断优化高校学科建设,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人民依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显而易见”的回报,不愿意去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以活动带教学、以志愿服务带教育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只有教师水平上去了,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学到东西,得到体会。老师要有能力有办法实现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两个不同教学环境的对接工作,可以及时解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不具备的。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相脱节

受每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网络文化、心理健康的不同,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另外,家庭离异子女、精神抑郁患者和长期无父母照顾子女等也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面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些大学目前采用更加模糊的处理方式,保持校园稳定是处理事故的首要任务,缺少对事件本身和学生行为的认知和分析,进而造成学校公信力丧失,极易导致学生更加偏向社会不正确言论。

1.4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教学

近年来,实践育人教育逐步走向高校的舞台,但在现实工作中,却存在着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缺乏、课程单调等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在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对思政教育提起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贯彻到底,对减少教育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育人时间不能有效实施。二是教师大量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们思想固化,认为思政教育就是理论学习,对于思政教育真正的现实意义理解不深,考虑不清。三是课程考核方式往往以开卷考试为主,多数知识依然只存在于纸上。四是组织学生的集体外出实践活动往往都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系部领导报批,有的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和资金使用角度的考虑,对于一些路途较远、地点偏僻的实践活动也不愿意主动提倡。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推动实现全员性思政教育

教师依然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是决定思政教育水平和实践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打破传统专职思政教师负责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工作的局限性,倡导将全体教师纳入教育主体,如将高校机关中的党委、宣传、学工等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及外聘社会力量导师等人员参与到思政教育教学中,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

2.2 进一步拓展育人载体,推动实现全方位思政教育

各高校应充分发掘自身学校特点与学生特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断拓展思政教育载体。一是与校园社团活动结合,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思政老师参与到学生团体实践活动的主题策划,加深挖掘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内涵,社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指导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学生共同打造特色的精品社团活动,让思政教育“动”起来。二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让思政教育“特”起来。将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教学相结合,将教学重难点、社会关注点和学生兴趣点“三点”融合,从而同时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学业水平。三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思政教育“火”起来。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制作成线上课程,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与微博、微信、QQ等通讯APP,甚至抖音、快手等流行网络视频拍摄工具相结合,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顺势开展思政教育。通过这些有效的载体,能够极大的被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认可,更加容易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让思政教育真正红“火”起来。

3 创新优化考核方式,推动实现全过程思政教育

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将主观评价人员扩展,将思政教育老师、高校行政人员、社会外聘教师和学生自己都参与进来,实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外聘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学生综合评价,拓宽课程评价渠道。

二是考核指标多元化。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行为表现、创新能力、技能培养及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形成第二份成绩单。

三是考核形式多样化。除了一般性的理论考试,还可以有条件的开设微电影制作、编排情景剧、经典文学诵读、革命歌曲大家唱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走向社会,逐步改变学生思想弱化、“三观”缺失的教育缺位,争做新时代的高校改革先锋。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