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太原)
最近电影《流浪地球》成为热点,我也参加了一系列围绕《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活动。2019年2月16日,山西省作协和太原市图书馆合办了“文学会客厅”栏目,第一讲是我做“从《流浪地球》到宇宙尽头——带你走进刘慈欣的科幻世界”的专题讲座。到场的听众有很多科幻迷,也有很多刘慈欣的“磁粉”。山西省作协组织机关人员和评论家们集体观看了电影《流浪地球》,作协机关还专门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对于《流浪地球》的热映,山西作家们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觉得由我省的作家改编的电影引起热潮,是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的改革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之后,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那时的电影脍炙人口,每每轰动全国,国人必看。那时也有科幻电影,我们都记住了《珊瑚岛上的死光》这样的科幻电影。电视慢慢普及,一部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是很多人不能忘怀的童年记忆。那时的科幻电影或电视剧,更多只是创意,特技并不多,同非科幻类影视没有很大差别。进入90年代,电影受到电视的全面冲击,加之电影业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整个电影市场全面溃散,人们不再走进电影院。但因为电影业整体市场化并未完成,电影受市场左右的局面还未出现,电影业还处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生产出了一批走向世界的文艺电影,使中国电影开始有了国际影响力。作家王安忆认为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周期,很多作家经过80年代的探索和实践,在90年代相继写出了能名垂文学史的作品。这和当时电影的发展是吻合的。
进入新世纪,电影市场一度全面向西方开放,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好莱坞大片的票仓。随后我国的电影产业政策逐渐调整,我国有意培养自己的电影市场,扶植国产影片,引入民间资本,建设电影院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电影产业链条逐渐完整,电影市场复苏繁荣,整个行业市场化程度更高。这一发展引导和重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人们又逐渐走进了电影院,这种现象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影单产从几亿增长到十几亿。近两年,更是涌现出了《战狼2》这样票房达到56亿的大片,并且进入了全球电影票房前60位。《红海行动》的票房也过了36亿。票房过10亿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是很常见的事。从2018春节档电影创出了单日票房全球新高。不仅港台电影无法相比,好莱坞大片也不再是票房收割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国产的电影有各种类型片剧,唯独不见科幻电影的影子。
以全球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好莱坞来说,90%以上的电影是幻想类电影,除了科幻类电影,幻想类电影还包括奇幻类、魔幻类电影。我们熟悉的哈利·波特系列属于这一类。迄今为止世界票房纪录最高的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也是奇幻类的电影。从全球票房前100来看,大部分是幻想类电影。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的天赋,人类从古至今都有神话情结,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形式,特别适合为此作出呈现。幻想类电影需要很多的特技,科幻电影则需要更多的硬核技术的支撑。科幻电影实际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业技术水平和整体制作水准的一个指标。只有电影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制作出精良的科幻电影。以这一指标衡量,我们同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水平,至少相差十年以上。
所以,我们呼唤中国的科幻电影。
最近我在读刘慈欣的作品的时候,常常感觉他是那位被选中的人,被上天选中,被命运选中。在1970年时,他在河南农村老家看到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1981年,他在河北邯郸市亲眼看到了球状闪电,同年,他读了偶像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受到了科幻的启蒙。这些都为他的科幻道路埋下了强有力的种子。这颗种子终究要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2015年,刘慈欣终于获得了“雨果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人。
《三体》获得“雨果奖”以前,已经有了畅销书的趋势,获奖后成为彻底的畅销书。所以中国科幻文学产生出畅销书这一突破是由刘慈欣完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幻的影视化也被寄望于由刘慈欣来突破。最初这一点集中于《三体》电影的拍摄,但随着《三体》电影的难产,这种期待落空了。但不期然地,《流浪地球》诞生了,这次还是刘慈欣。我想这是有其必然性的,刘慈欣的创作体系已经很完整,除了长篇小说代表作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座蕴含丰富的矿藏。刘慈欣也说,他的短篇小说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因为短篇可以做加法,长篇必须做减法。2019年春节档,根据刘慈欣的两篇短篇小说《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改编的两部科幻电影同时上映,正说明了这一点。而《流浪地球》获得票房大丰收,掀起了一种文化现象,表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正式揭开帷幕。
《流浪地球》在刘慈欣的中短篇作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特别能表现出他那种宏大的想象力,对地球的想象已经超出太阳系的边界,敢于让地球流浪到外太空。在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中,《流浪地球》是非常适合改编成科幻电影的,应该说导演还是很有眼光的。用学院派比较专业的评论语言论述:刘慈欣的文学原著给电影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也为电影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想象。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电影《流浪地球》为我们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其震撼程度绝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近七千人的制作团队能制作出这样的科幻大片,将中国电影业的特技和技术水平提升了好几个层次。有影评将这样的电影命名为“科幻奇观”电影,观看这样的电影,是观众的内在刚需。《流浪地球》电影票房超过40亿,正是观众自己的投票方式。《流浪地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开启的担纲之作。
带着地球去流浪被解读为东方式的方式,我想刘慈欣在当初创作这篇小说时并没有刻意这么做,这种方式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是融入血液和基因的。西方在《圣经》里就有诺亚方舟,那时他们就是飞船派了,他们是海洋文明,总是在探险和拓进;我们上古时代的神话里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我们是农耕文明,总是更为眷恋家园。《流浪地球》中的民族色彩呼应了当下的国内外环境。
《流浪地球》的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有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的欲望,这让我想起早在2001年,在《球状闪电》后记中,刘慈欣就表达过:“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那时候他就有了创作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的理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体》的诞生。同样地,导演和制作团队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要拍摄出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才有了电影《流浪地球》的诞生。
最后,让我们致敬刘慈欣,不仅是因为他是这两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更因为他在科幻创作理念上坚持传统的科幻黄金时代的硬科幻写作风格,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还因为在科幻文学创作中他没有选择精英化的创作道路,始终面对大众读者,在自己的作品成为畅销书后,又积极推动作品的影视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恪守了作家的本分,但能以开放的、包容的、合作的态度面对各界,凝聚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