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成凤 浦北县小江街道沙场小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基础性学科,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应用,人文关怀被越来越多教育者提起,教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将小学语文作为教育载体,教学过程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的内涵,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个人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依靠个人素养的进步,个人素养的提升则依赖于人文素养水平。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关键的学习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心智发展不全,眼界不开阔,生活经验尚浅,知识文化水平较低,行为处事无法进行很好地自我约束,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丰富知识,增长知识,完善自我学习架构,潜移默化地引入人文素养的内涵,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打开双赢的局面。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应用语文教材和课程资源的人文性性质,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人文教育,使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体会人文教育内涵,更好地形成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深化对文本内容和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文化与情感的迁移,实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比如在小学教材中,很多文本资源均蕴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知识,如描绘我国壮美河山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赞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王二小》、《江姐》、《刘胡兰》等,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之光。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感受语文故事,从中学习积极性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培养自身优良的气质与文化内涵,形成向上的积极品质。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独特的作用,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角度出发,摒弃过去传统的过度重视学生语文成绩的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行实施过程中,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发挥很好的引导性作用,更能凸显语文人文性的教育特征。教师要在其引导下将语文独具浓郁人文特色与人文气息的方面表现出来,确保学生得到最深层理解下的剖析,真正掌握文章的人文主旨,同时升华自我知识。比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师就要尽可能从特殊的教育去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放在学生与父亲进行的对话中,要求学生共同参与探讨花生的好处,使其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期盼,结合“要像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进行理解,学生逐渐学会“脚踏实地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这种品格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探讨日常生活具备这样品质的人,引出自己遭遇的故事进行探讨,为自己树立成长的风向标,也懂得如何去做一位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当前,我国小学的教学并没有很好地重视感恩教育的渗透,不少学者将我国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看做是一块教育硬伤,让学生学会感染,要从小学的教育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生活中为人处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很好地提高学生感恩情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母亲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方面树立一个真实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脑海中形成自己母亲的形象。再引入文章提到的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时不同的形象,如瘦弱的、工作时的母亲“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贫苦的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辛劳的母亲“母亲说完又立刻坐了下去,又陷入了忙碌”等,母亲的不同形象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母亲形象的真实写照,唤起学生的感恩情怀。
小学生由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够,心智尚不成熟,对很多处事的态度仅仅依靠直觉,容易出现差错或被带偏。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培养独立有思想的习惯,站在全局性的高角度,通过开导、提醒的方式让学生对不同的事情有正确的独立的看法,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形成个性化的思想[4]。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文章提到“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理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与学生讨论鱼代指的事情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跳脱文章的内容束缚,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鱼的诱惑,深思如何实现生活中追求完美超我的途径,为学生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语文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传统的单一化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感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利用语文所学知识为日后的成长与发展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