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怡
(江苏省无锡市新洲小学,江苏无锡 214028)
在人类文明史中,诞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便是音乐。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活跃,最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地作用。而在音乐教育中,欣赏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不管你是音乐专业或者非音乐专业,只有懂得欣赏音乐之后才能去理解音乐。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书本上很多欣赏的歌曲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懂什么叫做交响曲、什么叫做交响诗、什么叫做变奏曲等等。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中既能欣赏音乐、又能了解一些音乐知识?如何把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很好的让学生去理解,去接受,这就是我们音乐教师该去研究的。
音乐是表达人类感情的最原始的并且最具有活力的艺术形式,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很多欣赏是选自电影、歌剧等。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是微妙的。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音乐,没有一个不是开始于音乐,结束于音乐的。优秀的电影作品为音乐增加了情感,让音乐变得更加动人,更加饱满;而优秀的音乐则会让电影作品更加生动,令人回味无穷。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它拉近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可能我们不能完整的描述电影的画面,但是我们能够通过音乐看到它想表达的具体内容。不能说音乐成就了电影,也不能说电影成就了音乐,但是一部好的电影肯定有好的配乐作为支撑。配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谓是源远流长,电影配乐具有音乐的艺术性同时又具有电影的描述性和艺术性。
就拿曾经看过的电影《碟中谍》来举例子。电影音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描绘作用是电影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音乐主要对画面中的某个环境或景物做某种描绘。通过相应的音乐形象来加以强调和渲染,传达给观众一个视听结合的感受。而用音乐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时代背景,环境等,使得画面更具有感染力,让观众产生共鸣。在《碟中谍4》中,从影片刚开始的越狱情境中,布拉德就运用了《mission impossible》作为行动的计时器。该音乐与火车站的声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影片中,人物间紧张的追赶运用了像秒针那种快速的音乐,给人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使得电影画面在配乐的衬托下更加的打动人心,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和气氛,加强了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电影音乐伴随着具体内容的画面,使音乐的内容具有明确、具体的依据。
音乐的抒情作用,更是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音乐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抒情作用在电影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音乐主要是塑造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影片的最后,热闹的夜市,伊森与妻子在璀璨的灯光下隔岸相望,他们安静的对视着,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深情的目光里。此时一段甜蜜又略带伤感的抒情音乐轻轻的响起。它似乎包含了两人的甜蜜往事和不得已的现状,最终两人相视一笑,这在观众心中不知激起了多少的涟漪。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能进一步的理解人物,了解到伊森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真男人,为了保护妻子的安全,他甘愿呆在监狱,同时也深化了影片的内容。
电影配乐能够增强剧情的深度演绎,往往那些连带着电影某些剧情的经典配乐会让观众在一刹那间产生情感,或者感同身受以至于让他们难忘一生。好的电影配乐本身不一定要多么完美、多么动听,但一定要跟电影的剧情浑然天成、不可分离,让人有种这音乐就是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音乐在影片中作为影响整个剧情的因素,他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半的声音。当伊森在克里姆林宫准备盗取文件时,为了掩人耳目,在通道里放置了荧幕,保证背景,其间班吉.邓恩用手中的仪器发出水滴声来迷惑执勤人员,那一刻仅有的水滴声也变得分外紧张,扣人心弦。
音乐以它特定的音调,风格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音乐可以激发观众的感情,电影的前段,伊森在爵士抒情王子的歌声中带着一个憨厚的俄罗斯人波博丹,突破层层关卡,完成了越狱。其间有点搞不清楚状况的波格丹为这个惊险的越狱增添了不少的诙谐。越狱用抒情的歌声作背景,表现了主人公矫健的身姿,更表现了当时诙谐的场面。当越狱成功卡特特工引燃火线时,主题曲《mission impossible》第一次出现,随着火线的点燃,画面对火线的特写,电影真正开始了。《mission impossible》这首主题曲是五拍子,混合拍子,由平均交替的二拍子和不平均交替的三拍子组合而成。这些规律强弱力度的交错出现使得拍子具有不平衡性。这段音乐大量的运用了八分音符和休止符,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在点燃火线的瞬间音乐响起,有种分秒必争的感觉。休止的时候却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后随着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出现,迪拜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音乐以特定的音调、乐器音色以及特殊风格在影片中作为表现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手段出现了。在此段配乐中观众可以完全感受到阿拉伯音乐优美的旋律。伊森在迪拜大楼外爬行,由于绳子不够长,只能利用惯性冲进房间,这时主题曲第三次变化的响起,急促的音乐扣人心弦,观众也为伊森捏了把冷汗。剧中烘托背景的音乐从未断过,正是这些音乐让电影画面变得丰满,才能印象深刻的留在观众心中。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音乐,如果让他们在了解其背后的创作背景,人物环境,观看一定的视频资料之后再去欣赏音乐效果一定更好。
前不久刚上过的三年级欣赏课《妈妈宝贝》,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明辨是非、懂事了。但是他们在初次聆听音乐之后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歌曲很好听,有些同学可以讲出一点歌曲当中的歌词含义,但更大多数的不为所动。于是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我搜集全班孩子与妈妈的合照,并做成一个小视频,配上《妈妈宝贝》的音乐,在刚上课时让学生去看去听,这一次有些孩子竟然落泪了。我问为什么会流泪,孩子说是想到妈妈每天那么辛苦,我还没有好好听话,没有认真学习,感觉对不起妈妈的付出。课堂到这里全班都安静下来了,一首欢快的歌曲,其实背后有它更深层的含义。小时候,妈妈牵着我走路,以后,让我牵着妈妈的手。这一句道出了谁都会变老,道出了中华的孝道。学生光是听歌曲是不会感受到歌曲背后的意义的,所以有时候,老师要挖掘歌曲背后的深意,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此情此景当中。
又如四年级上册一课《歌唱祖国》,本课欣赏有两个版本,一个合唱版本,一个童声独唱版本。学生们在聆听了合唱版本后觉得歌曲十分宏大,振奋人心。当我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1950年9月15日,作者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吸引,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王莘灵感突现前面四句歌词脱口而出。王莘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出来。回家到时,王莘与妻子王慧芬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一曲《歌唱祖国》凝结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立即传遍全中国,成为亿万中国人民久唱不衰、响遍神州的“金曲”和跨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作。之后我又给学生观看了阅兵的短片,背景音乐就是《歌唱祖国》。在听完、看完之后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们的感受也变得不一样了。最后再聆听童声独唱版本,让学生跟着一起轻声学唱,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不再拘于表面。
在音乐课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歌曲是几几拍的、强弱规律如何、怎么唱好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悟出了歌曲的含义,对歌曲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懂得欣赏歌曲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教会孩子如何去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更努力些,让音乐课变成孩子们享受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