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敏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湖南常德 415900)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经过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风霜洗礼和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和认同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文学的熏陶,让学生在近代文学中确定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徜徉在当代知识文化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世界观。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较为开放的体系,它充分具备了独特的品质和特色,缤纷繁杂的文学现象体现出了它的新颖,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就要求从事文学教育的老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文学教学理念,以转变模式、探索新方法的转变理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高屋建瓴,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回归文学本质,教学语言适时转变。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更多的是呈现出人文主义的目标从僵化的政治观念中解放出来,而在80年代思想解放成为政治需求时,它在一方面清算了30年代以来的左倾政治错误,一方面组织对社会文学现象的批判活动,8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主流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目标相互一致,而人文主义思想也就因此所向披靡。而在90年代中,中国文化语境再度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出现分歧,最终分道扬镳,原本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人文主义在不同的文化代表中得到了不同的诠释,这就直接引发了90年代中期席卷全国的人文精神讨论,在这个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之中,两种对立的文化观点呈现,一是以北京学者为代表的对于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世俗化保持肯定,二是以上海著名学者为代表的强调对于人文精神的守护,而在当时,其实不论是世俗文化倾向,还是精神文化守护,都是对于文化大革命时代政治权利的叛逆。当社会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之后,文学批判也应该回归到原本的角色,因为它本就不属于政治体系,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之中,文学批判将不再被赋予政治性质,应当回到文学本身,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文学教学华语也要追求本质的文学,更加具备人文色彩。
(2)“以文为本”,加大文学作品的应用。大众化教育下,本科教育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忽略了专业教育,在专业课是缩减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也是一减再减,而如何在保证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素质教育,是当下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以文为本”,加大对于文学作品的应用。我国的当代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上世纪和当下著名的文学作家,然而这类作品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是最不愿意接触的,阅读的兴趣也不是特别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这类作品的阅读门槛比较高,不论是在字词的积累还是思想层面上,虽然文字语言已经从文言文解放为白话文,但是就学生而言,仍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读不懂其中的文字语言,就遑论理会其中的思想境界,这也是学生不愿意去接触这些作品根本原因,即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质量和领悟度也会大打折扣。这样的现象在高校教学中比较常见,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来消除这一现象,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培养出学生学习当代文化的兴趣,然后适当的添加一些范本,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选出一些适合的文学素材,这样不仅能减小他们学习中国文学的障碍,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厚度。具体的“以文为本”的方式是:首先需要减少文学历史部分,即是文艺思潮、文学团体流派以及文艺运动部分的讲解,或者粗放式、宏观讲解,余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学,对文学史教学部分细化。其次就是突出“文本风格”的讲解,无论文学运动以及文艺思潮讲得如何细腻,但是没有文学艺术史意义上风格的讲解,所谓的文学史讲解不过是关于艺术家们的历史。
(3)开展认知实践课余活动,感受文学之美。高校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应该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作为基础,这会使学生化解之前对于之前文学印象产生的误解,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都会觉得学习当代文学是一件相当枯燥且无趣的事情,对于近代文化的印象也比较陈旧。所以教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近代文化作品,然后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古典文化的熏陶,然后慢慢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趣味,培养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近代文化辩论大赛,主题内容就是文学世俗化倾向以及传统文化守护,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近代文学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让他们能够在辩论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初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我国的近现代诗歌中,有太多值得传颂的篇章,诗歌中不仅语言温润隽永,还有值得人深思的思想内涵,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文学素养,而且多开展这类活动,还能够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让学生将活动和阅读相互结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加入一些趣味活动,在课前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出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们罗列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作品,学生就会说“茶馆”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的作品,因为里面人物的刻画和凄苦老掌柜以及朴实的辞藻反应出的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化都会让人深陷其中,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相当浓厚。在分享书籍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阅读体验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素材,为他们学习当代文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另外,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门在中文系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也是最能体现出中文系学生文学水平的课程,在开展实践研究性课程中,还要把学生的科研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老师要发现并引导学生对于某个文学作者或者作品进一步延伸,用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或者角度,撰写出专业的学术论文,从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开始,让学生陷入到一个学术读研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进入到学术读研的氛围,更多的还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大量文学作品,选定出研究对象,确定论文题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
(4)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化人文教育。当代文学应该不只要融入到大学课程的教学中,还要融入到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中,无论在哪个阶段,当代文学的教学都应该作为施教者的核心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老师应该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真切的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教材中能够对当代文学有一个系统、全面了解。当代文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秀 的篇章,这些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都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老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的透露出一些当代文学文化知识,从学生不仅从知识层面还有思想层面加强他们的文化体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而在强化人文教育方面,徐方曾在“大学人文十四讲”中,从“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描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并举例了大量的素材进行论证,此番言之凿凿,可谓一针见血,让我们不禁为大学生的现状感到些许担忧,正因为如此,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在人文方面的教育也就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有一重要方向。学者通过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处理人际关系来提升学生现代和未来的意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格,我们可以说人文精神确实有着它无法代替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是文学所独有的,其本意是文学教育在进行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无需和其他学科政变,不用放逐属于自己的人文内涵。而所谓的文学特色“人文内涵”到底所指何物?笔者认为,强调学生对于“文学之美”的感悟是文学在人文教育中独具一格的内涵和价值,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更加具有基本的语言美和人性美。语言美体现在语言本身和修辞当中,而诗歌便是最能体现语言美的文体,优秀的诗歌便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人性美便是文学美的进一步体现,即是对于“自我”的深层次探讨。
当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改革在学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当代的教育就已经十全十美,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呈现出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完善。学校的教育对于树立大学生的文学观念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现代文学在思想观念的传递中的地位更是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