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下中国音乐剧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但将其置于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看,还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一方面,中国音乐剧缺乏内生动力的创作现况与强烈的当代社会诉求形成了巨大反差;另一方面,业界缺乏对中国音乐剧足够的宣传推广和产业化意识。本文以2018年第四季度出现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为借鉴,力图发掘音乐剧艺术与其产业化发展所综合构建的动态传导;试图从宣传推广以及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国音乐剧创作和发展中难以解决并扼制其内生动力的因素,重新审视中国音乐剧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谋求中国音乐剧的更好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当下文化艺术形式中最具市场潜力的种类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批外国原版音乐剧及中文版剧目的引入拉动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这些经典剧目拓宽了中国观众的眼界,为中国音乐剧市场培育了艺术欣赏的土壤,也为中国音乐剧迈上真正的“产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第四季度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的出现,使音乐剧及至中国原创音乐剧更多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节目为中国原创音乐剧能够更好地普及与推广提供了良好借鉴,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国音乐剧启航的曙光。
音乐剧是一门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艺术,这个在思想启蒙运动中萌发的产物,百余年间逐渐发展为类型众多、边缘无限延伸的综合艺术形式。相比于歌剧、戏曲等艺术形式,音乐剧的表演形式更为自由融通,其容纳流行元素的宽广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叹。
在音乐剧的发展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采取“引进”“搬演”(又称中文版)、“原创”三条道路,且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近些年,中国原创音乐剧如雨后春笋般产出,呈现了斑驳陆离的舞台成果,一些佳作在创作上的闪光点和理念上的更新与进步让人欣喜,其艺术范式多态化地呈现,大致架构出当下原创剧目井喷的好势头。但市场占有率毕竟是最终衡量音乐剧艺术生产实力和本土化道路进展的尺子,中国原创音乐剧或许能与外国音乐剧平分剧场,却还不能平分市场。与国外音乐剧的市场差距可以表明中国音乐剧市场外在动力大于内生动力的现实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经典作品可以让观众铭记;另一方面,宣传推广力度以及产业化程度的不足,也是导致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就中国原创音乐剧来说,刻不容缓的是作品质量的优化。相比于发达国家的音乐剧,一些中国原创音乐剧并不是应观众需求而诞生,而是为参展、获奖等原因而作,没有很好地遵循音乐剧艺术的创作规律。但也该看到,中国几十年的创作中不乏好戏,仅2018年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就有50部,这意味着平均每周都有新剧上演,一些原创音乐剧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具有可修改和成为精品的可能性。在创作方面我们需要清晰认知音乐剧是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成为精品的艺术规律。
同时,因为缺乏宣传推广等市场意识,一些音乐剧剧目并不为大众所知,多数仅有业内人士到剧场观看,导致中国音乐剧陷入不断创作又快速淘汰的恶性循环中。久而久之,都仅如昙花一现,难以涌现经久流传的优秀音乐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百老汇在发展之初,就毫不吝啬地展示他们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想象力,这一点从百老汇音乐剧海报的设计、票房等方面就可以一目了然。恰恰是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推广方式,助推了相对应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而中国原创音乐剧更需要不拘一格的宣传和推广模式,将产品向更大范围的受众传播,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爱。
近一段时间,湖南广播电视台《声入人心》节目的出现,意外地从宣传推广的角度开辟出一条新路,引发观众对音乐剧的观剧热潮。节目以歌剧、音乐剧演员对世界经典声乐作品的全新演绎为主要表现形式,据统计,节目共展示了110首歌曲,包括46首专业美声歌曲和33首音乐剧歌曲。其中,演员们对音乐剧选段的出色表演引起众多观众对于音乐剧从演员到艺术本身的大力追捧,也促使他们产生了对音乐剧有更深认识的渴望。
《声入人心》由优美的音乐剧歌曲入手,以充满美感的舞台表演、叠加选手故事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向观众推广了音乐剧,不仅让观众熟悉了剧中歌曲,更重要的是勾起人们对歌曲所涉及剧目的好奇心。这一点在节目“年度首席”、青年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和郑云龙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二人均毕业于中国首个开办音乐剧本科教育的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凭借自身扎实的音乐剧表演功底,他们先后演绎了《剧院魅影》《伊丽莎白》《爱上邓丽君》等中外经典音乐剧中的重要选段。节目一经播出,便带动诸多观众通过上网、听讲座等各种渠道自发关注了解相关音乐剧知识,许多观众甚至主动走进剧场观看各类音乐剧,形成了中国音乐剧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小范围繁荣景观。由此,《声入人心》堪称普及推广音乐剧乃至中国音乐剧的一计良策。假设十年前《声入人心》就已出现,笔者以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步伐或许比现在更快。
音乐剧这门在戏剧统合之下使音乐、舞蹈、表演等产生内在深层交互关系的艺术形式,其演唱的戏剧性、声音的人物代入感,形成了演员一开口便有人物、有故事、有线索的独特艺术魅力。《声入人心》已经证明,中国音乐剧人才辈出,在实力上绝不输于外国音乐剧演员。依托国内各个音乐剧专业院校的共同努力,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且有着良好发展前景。
推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历史上,许多音乐剧都采取歌曲先发行的宣传方式,如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一些音乐剧就事先推广歌曲,在人们对歌曲熟悉及对歌词产生好奇心之后再上演剧目;或者是基于既有金曲创作的点唱机音乐剧,也产生了良好效果,如《不能说的秘密》等。可以说,由歌曲入手的《声入人心》在宣传推广的力度和广度上都对中国音乐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模式也值得借鉴。音乐剧可涉及的艺术媒介还有很多,如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其中采用音乐剧配音版本,带领观众领略音乐剧剧诗之美;另有引发观众对剧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的角色扮演对比版,以及音乐剧风格类舞蹈角度的切入等,都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音乐剧因需求而存在,美国音乐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它所兼具的综合化、现代化、娱乐化、商业化等现代艺术特性是由城市兴起及人们的娱乐和精神需求所带来的,如《声入人心》传播了声乐知识,传唱了大量世界经典声乐作品。节目播出后,由其演唱成员出演的音乐剧《信》的门票甚至在一分钟之内全部售罄,创下中国音乐剧市场空前火爆的局面,证实了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过程中观众对市场实际存在的强烈需求。可以看到,我国音乐剧领域不是缺乏消费力,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需要积极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并不断培育观众的剧场意识,拉动人们的剧场消费力,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音乐剧场感受。
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三十多年间,无论是西方原版、中文版音乐剧,或是原创音乐剧,都还没有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音乐剧魅力,这与其平民艺术的本质是相悖的。音乐剧在票价和内容上都应该使普通百姓触手可及,而中国的音乐剧票价相对昂贵,使人望而生畏,相较而言,同样是欣赏音乐剧歌曲,大家自然更愿意在家看《声入人心》这类电视综艺节目。可见,中国音乐剧只有遵循其艺术大众化的一贯道路,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精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逐渐走出家门。然而相比于剧场,人们更多地走进了影院,这也得益于电影的宣传力度,所以,中国的电影推广模式值得音乐剧工作者借鉴。音乐剧在推广方面的确需要更多渠道介入,让观众充分感受并引发议论,还需要更加广阔的想象力来优化已有的宣传范围和模式,如采用观演后写评价可获得下一场演出票的奖励;借助《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的火热势头和粉丝效应,让音乐剧演员们走进中小学,走进大、小企业进行大量的公益讲座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却是中国音乐剧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培育了音乐剧市场的金字塔底座,还为中国音乐剧的人才培育奠定了基础。
时代不同,宣传推广的模式和渠道自然也不同。音乐剧的宣传推广渠道很多,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传单、海报栏,以及借助口碑效应口口相传等。依照不同的音乐剧产品,应存在产业运作和营销手段等系统的选配问题,比如儿童音乐剧、旅游音乐剧等,只有针对观众群的全方位分析,才可能高效地进行信息建设和有效宣传。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对传播模式的限制越来越小,许多传统的宣传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音乐剧的多变性,其推广宣传模式也应有令人出乎意料的部分,如新剧目的宣介会、歌曲先行的音乐会,以及演员推介等相对特别的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音乐剧这门以市场为考量的艺术,其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从艺术创作到制作、宣传、推广都需要全方位的产业化支撑。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详细了解美国音乐剧产业的良好循环形态,如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等美国高校的音乐剧,都有着充满生命力的产业生态链。他们在创制方面的全备令人惊叹,各学校的排演也占了全美联网售票公演的较大比重,培养了音乐剧演员良好的商品意识。
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说是产业问题。音乐剧是一项文化产业,而音乐剧工作者或许过于注重它的艺术性,而忽略它的商业性等其他属性,将之作为高雅艺术束之高阁,没有得到纵向的社会延伸,也自然失去了音乐剧的平民价值。如日本音乐剧就很好地体现了它的平民属性,日本的四季剧团引入西方剧目并推进本土化的五六十年内,不断认真摸索创作规律、市场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取得了令世界嘱目的成就。
笔者认为,当前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应得到国家足够的重视,从产业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中国音乐剧艺术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音乐剧需要更佳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如此才能增强其在中国发展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还应为音乐剧创作提供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音乐剧的产业化进程,如设置音乐剧产业委员会、产业基地等专门部门与机构;以详细的数据和报告解读音乐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行业特性,以更加公正的话语建立良性的音乐剧生态与评价机制。政策层面,出台鼓励探索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使音乐剧生产更加成熟有效的政策,奖励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同时,构建共融共生的音乐剧对话平台,与同行业先进机构共话中国音乐剧产业的未来。只有我们的作品真正受到世界市场的检验,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在世界音乐剧市场上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一份应有的文化力量。
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剧也可谓一项“旅游业”。因为每一部音乐剧作品都浓缩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通过演出的方式,将当地文化历史结合音乐艺术、风俗人情,生动地展现给人们,可谓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最浓缩、最有力的表达和最生动的文化宣传。美国的百老汇、英国的西区等都将本国的文化特点体现在音乐剧中,实现了文化宣传和旅游产业的双丰收。音乐剧早已成为推动这些国家文化和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充分体现着该国的文化价值观。音乐剧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我国目前推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音乐剧作为艺术文化与旅游业的“跨界”事物,更应对其进行更好的宣传推广,促进其产业化等融合发展。相信中国音乐剧这一朝阳产业,随着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必将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伴随着当下社会形态和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呈现出新内涵和新特征,我们更需要加大对其推广和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观众领略、认知音乐剧艺术之美,才能配合中国音乐剧承载社会变迁的积极姿态。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国音乐剧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急速的前进步伐,这还需要尊重音乐剧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借鉴国外的经验,摸索出适应本国音乐剧发展的推广和宣传模式。相信持续辈出的优秀人才加上持续盈利的原创佳作,中国音乐剧将很快迎来它的黄金发展期,构建坚实的中国文化力量,实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