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元芳
常德技师学院
2019年出台的“职教20条”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育人路径。“做学教合一”模式将职业教育最缺失的“做”纳入到模式之首,主张“做”字当头、“学”贯始终、择机而“教”,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根本翻转,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实施模式,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路径。
职业教育是基于“做”的教育,先“做”是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实施顺序,传统的工匠培育无一不是从做入手的。由实践的“做”切入,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获得职业体验,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二是由“做”切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不足和欠缺,有了“躬行”而后“绝知”的实践基础,获得了理解知识的实践背景,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以我校《塑料成形工艺与结构》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包含塑料模的概念、原理、参数、工艺等。学生对模具毫无体验,教学完全是纸上谈兵,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近年来,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入门理论后,就到车间去“做”,从简单零件到机构制作、模具制作、装配试模,由浅入深、先做后学,边做边教,做就是学、学就是做,理实无缝对接,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后学”是指与“先做”连贯衔接的那种学习,或者说是由“做”而引发的后续学习。“先学”是盲目性学习,并不具有针对性,而后学则是在“做”的基础上的后发性学习。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当下理论学习与他们职业的相关度,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自觉。其次,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解决不了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思考、探求的欲望,他们就会改变学习上的被动、疲沓、懒散的积习。实践证明,中职学生不是不要学,只是他们对于抽象而缺乏指向性的理论性的概念、原理是有排斥情绪的,对于工作中有用的知识,他们能主动课前查阅资料、课中咨询老师、课后拓展提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
以《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为例,单工序模、复合模和级进模的理论以前是考试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花大力气讲,学生死记硬背,学得费力。现在,学生制作这三套模具过程之中之后,进行理论教学。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习得,且记忆深刻;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教师不再将课本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实践项目的需要把有用、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且适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做学教合一”的模式不仅离不开“教”,而是需要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的模式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知识的大量减少,“生成”性知识越来越多,对教师是一个巨大挑战。其次,后学而再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主导性的环节,主导不是“一言堂”,而是引导、鼓舞和唤醒;主导不是对学生学习的剥夺与替代,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引导与点化,是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能力。由此看来新模式下的教师的教是有价值和必要的,比过去的教更有意义。
《模具材料》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课堂上学生就是在听“天书”,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现在他们在先做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材料,能真切的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的区别,教师只要作适当引导和归类,就能顺利完成教学,教学行云流水。
中职课程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根本原因是学做分离。“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是主动存在的,学生在实践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愉快的学习,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做学教合一”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的亲密伙伴;学生也由从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了解与信任,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均有大幅提升。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最能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本质,是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必经之路。“做学教合一”把实践和理论有机融合,使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既习得了操作技能,又理解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真正提高。
“做”是目的,只要当下在做,教学就不会流于形式,而“做”本身就是迈入成功的良好开端。“学”是途径,理论学习在“做”之后,必然像久旱逢雨一般及时,这样的学是深入的、解渴的、有效的。“教”是提升,是画龙点睛。我校模具专业“做学教合一”取得很好的成效,但还远远不够,改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