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韵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是立足新时代,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党的历届领导人民族工作思想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巴特尔认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先后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进行部署。习近平还经常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这些会议和调研中的重要讲话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党的历届领导人的民族思想。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与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民族思想一脉相传,这个脉,就是“民族团结”思想。
“民族团结”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民族思想一脉相承,突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习近平在总结前人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础上,高度地概括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团结的最终目标;将胡锦涛的“两个共同”思想确定为民族团结的基本主题;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实现民族团结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把民族团结看作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他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号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诊视自己的生命一样诊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也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殷切期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也展现出了新的智慧,引领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新方向,开启了民族地区同步小康新局面,并且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同时,也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威胁民族团结的因素出现新变化,民族团结呈现出新特点。例如,西藏、新疆、昆明三地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各族群众的民族感情。并且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网络时代也传递着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负能量,很容易被有不良目的的分裂分子所利用。我们的民族工作必须在这样的新情况下有新的作为,第一时间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官方发声,融合民族关系,消除民族误会,并严厉惩治恐怖袭击者和网络恶意传播者。再如:“一带一路”将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转变为与世界牵手的前沿地区,这一地区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作为中国的大后方,经济投入和开发力度相对东部地区较弱。现在,西部边疆地区迎来了后来居上的发展机遇,原本封闭的地区现在成为对外贸易的口岸。在2018年9月20日开幕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共签订了合作项目808个,资额总投达7883亿元。在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民族地区能否将这些资金运用好,使资金效益最大化,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民族政策作保障。此外,“一带一路”不但带来了经济交往,也传递着各国的文化思想,使西部边疆的传统文化受到新的冲击,如何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精华并传播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成为新的挑战。
2015年9月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干部队伍要没有芥蒂地深入到各民族同胞中去,真正了解少数民族所想、所需,真心为少数民族同胞所思、所为,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进展,才能取信于少数民族同胞,得到他们的拥护。在精准扶贫工作展开的这五年时间里,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民族界限的结成了若干帮扶对子。贫困户的上学、就医、就业等各种困难,甚至水龙头、电灯泡、三餐等琐碎的事情都时刻牵挂着干部们的心,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干部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成了亲人。少数民族同胞看到了党的一颗红心,党也看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党的拥护之心。习近平在谈到扶贫工作时指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不把民族工作与民族情谊分而谈之,而应用真情换真心,这不仅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也是各民族间的一份情,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新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是哪一个民族可以单独完成的,无论少了哪个民族,落下了哪个地区,都不能称之为“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不扭转,就会造成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心理失衡,更严重者甚至出现地区之间关系失衡。党把“发展不平衡”这个问题提高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层面,表明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高度重视。2000年3月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东西部之间依然差距明显。2017年全国各省GDP总量排名中,排名后10位的有7个来自西部地区,而排名前10位的只有四川一省属于西部地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发展不平衡”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力度缩小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此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坚定民族自信心。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我党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的治国理政之智慧源泉。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不同的语言文字,信奉了不同的宗教,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彩的画卷。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便是资本,所以,要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释放出积极的正能量,使资本发挥最大效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经被提到了崭新的高度。
有声音说中国的民族制度是仿照苏联模式,也有的声音说中国应该效仿美国的“大熔炉”模式。对此,习近平用“2正确1和谐1成功”予以回应,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总体而言,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和谐融洽的;中国成功地做好了民族工作。”中国对于自己的民族政策充满自信,无需也不会照搬他国的政策,而且中国的民族政策不但能很好地处理好中国的民族问题,也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曾经,我国的民族政策确实向苏联学习过,可并非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是受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影响较多,新中国建立初我国也借鉴了苏联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一些经验,但中国的民族政策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非是简单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党的相关方针政策有机结合,妥善处理了我国的民族问题。苏联的民族政策历经了几代领导集体的摸索和实践,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而退出历史舞台。关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诸多争议。
首先,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的本意是为了使各民族更加融合,而不是为了分裂国家。但现实中“民族自决权”是苏维埃国家统一的一大隐患,当民族主义情绪大爆发甚至演变为政治运动,国家解体在所难免。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由各少数民族在其聚居区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该制度既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同胞的民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在“民族识别”方面,苏联的民族识别是缺乏连贯性,且不严谨的。族别登记主要依据个人申报,有的人鉴于家庭族群关系复杂,便放弃了族别的申报。国家官方认可的族别数量与国民登记数量相差非常大,政府把许多族群强制归为一个更大的族群,这样必定引起未被认定族群的强烈不满。而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民族四大特征理论,通过对民族根源、发展及制度等进行具体研究来进行民族识别,并最终认定了55个少数民族。苏联的民族识别是基于个人认同,再进行族群归并,而中国是经过了严格的民族识别。
总的来说,中国早期是有从苏联民族政策中学习借鉴,但更多还是根据本国国情,在具体实践中制定符合我国的民族政策。
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提出,应该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的美国“大熔炉”民族政策。美国政府不从法律和政治的角度对种族进行划分,禁止任何种族生活在本种族管辖的固定区域。相反,美国极力想通过各种法律和政策去构建一个不分种族、不分血统、不分宗教的所谓的美国人身份。然而美国曾经是通过赶尽杀绝的方式,将印第安人赶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了现在“土著人运动”这一世界民族问题。美国打着不进行“民族识别”的幌子,用“大熔炉”的方式只强调“美国人”身份,实际却在选举、教育等很多方面将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美国的民族政策中国是不可能效仿的,美国禁止任何一个族群固定的生活在一块自己的土地上,而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中国历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生活的家园以及他们的文化、宗教信仰,而非要将他们同化。因此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政策不适合中国国情。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全球200多个国家共分布着3000多个民族。当今世界虽然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但地方民族冲突依然不断,成为霸权国家分裂他国的借口和途径。“民族问题”事关全球稳定和发展,是否有能力处理好本国的民族问题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有着多民族的特色,这是促进我国繁荣发展的有利条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汇聚在一起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华夏各族共同创造伟大的中华古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兼容并蓄,逐渐融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就是中国与任何国家都不相同的地方,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资本,独特且珍贵。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风景这边独好”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逐渐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坚持中国民族问题与全球民族问题有机统一,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象地说明无论种族、信仰、地域的差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村民,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已成事实,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是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习近平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非凡智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彰显出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优秀品质,彰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担当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崇高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全球化、多极化加速发展,世界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解决世界民族问题,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