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琴
白族
1
暮色苍茫,水波粼粼,从洱海公园盛开的三角梅和随风轻舞的垂柳丝间望去,一条鲸鱼在远处的霞光中安静地游着。鲸鱼的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就它所处的位置凹了下去,让它身处一片彩霞之中,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它是一条鲸鱼,还有它游在洱海上空的重要性和特别性。
当然是重要的,要是没有这条鲸鱼,这幅精美的自然画作就缺少了点什么,任凭柳丝怎么柔软,海水怎么蔚蓝,它都只是远处的一片晚霞,一片将要沉入暮色中的晚霞,只会让我徒生一些感慨。特别就在于,这条鲸鱼是云做的,它本身就是晚霞的一部分,只是被晚霞以另一种形式分离出来。它就那样在暮色中静静游着,让一个暮春的夜晚变得烂漫可爱起来。
这就是洱海云,除了鲸鱼,它有时还会以腾龙、雄狮、金鱼、飞碟、螺旋、烈火、扇面、条帆、玉带以及望夫女等等形态逼真的形象出现在洱海上空,让人惊叹世间还有这种不用人为的魔术。
此时暮春月末,洱海无月。若是中秋月夜,天上的金月亮倒映在海中,和天光、云彩、和海水相融相应,让人流连忘返。
夜晚过去便迎来清晨。曙光中,洱海又变了颜色,那霞光不在远处,也不躲在山后,而是直接渗入海水中,把海水染得金光灿灿,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希望和激情。走进洱海公园门口的湖心亭,只见温暖的霞光中有红色的鸳鸯,有黑褐色的秧鸡,有白色的海鸥。平滑的海面上有鸳鸯出没水中荡起的圆纹圈,有秧鸡划出来的平行线,有船帆杆拼接的菱形图,一片柔美祥和的晨光美景。要是冬季,这里还有大量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在此过冬,那是另一种壮美的风景。
伴着这美景的,是海边一个个清扫浮藻的的红色身影。
洱海的一天开始了。
洱海的一天开始,我们的一天也开始。
洱海承接着我们的深情目光,我们了解着洱海的大理时光。
2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市饮用水源地……”随着磁性浑厚的男中音,我们面前的电子显示屏上出现了巍峨雄壮的苍山十九峰和蔚蓝的洱海。
在大理,苍山洱海一直是相濡以沫的一家人,十八条碧溪从紧密相连十九座山峰之间奔跑下来,流经山麓一个个村庄,奔入洱海的怀抱。那十八条溪水流经的地方,常年长着水稻、麦苗、油菜、山樱、山茶、杜鹃、玉兰、桃李、玫瑰……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冬天气温一降,苍山顶一夜之间就白雪皑皑,银妆素裹,经久不消,成为大理久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也为洱海储备新的水源。待到春风吹起,洱海边的桃花、油菜花都盛开了,那山顶上的积雪才慢慢融化,为十八条溪水壮大力量,为洱海注入更多的水源。洱海有了苍山流下来的水,越发壮美,用清净透明的原色映照着巍峨雄壮的苍山,调节着周边的气候土壤,滋养着万千大理子民,让这片土地水美草肥、牛羊成群,让一个个大理子民在一山一湖之间,在一个个村庄的炊烟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夏秋雨过天晴,山下的暖空气便沿着山坡徐徐上升,在苍山腰部凝结成洁白无瑕的云,这些白云或以花朵的形式在山顶开放,或用玉带缠绕着苍山,让苍山的风光更加俊美,也让苍山洱海之间的百姓感到更加幸福。
在这种幸福感中,洱海人织网、修船、出海、捕鱼,尽情地享受着洱海带给他们的丰富资源,他们夫唱妇随渔舟唱晚,看金月亮从海边升起,看月光把银子洒在海面上,恬静地过着一个个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日子。在洱海科普教育中心一张老照片上,我看到了数年之前的洱海一角:数百张渔船停靠在海岸,鳞次栉比,非常壮观。而那些捕鱼工具,则是以实物的形式被收藏了挂起来。依次看,分别是围网、拖网、张网、大拉网、鳝鱼笼、虾笼、海螺笼,以及用来晾晒鱼虾的簸箕等,它们用另一种形式为我们讲述洱海的历史,让我知道了洱海不仅有30 多种土著鱼类,50 多种禽鸟,还有150 多种浮游植物。也让我知道了上世纪80年代之前,洱海水质良好,不仅可以淘米洗菜,而且还可以直接饮用。同时,我也知道了导致洱海出现生态危机的原因除了污染负荷增加,还有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
从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的电子显示屏上看,洱海只是形似人耳朵状的一个高原湖泊。要绕海一圈,没个三五天七八天也是不能浏览全部的。我不是年年都去大理,我见过的洱海一直是蔚蓝清澈的。看过洱海的日出日落,乘铁船到金梭岛体验白族风情,也多次在各个方向与海水亲密接触,每次都会被水天一色的辽阔景象所震撼。但从眼前的电子显示屏上,我直观地看到了洱海1996年和2003年曾暴发的蓝藻,那是一个让人看了比较堵心的画面,海水都被染成墨绿色,没有让我们心情愉悦的清澈透明。我是一个承受力不高的普通人,如果我亲眼见到洱海的病态,我想我也会生无名之病,好在洱海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大理州及时采取了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等措施,开展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工作,在流域内实施禁白、禁磷和禁牧,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让我避免了生这种无名之病的可能。在两张对比照片上,我清晰地看到了2003年的洱海和2014年的洱海。2003年10月,洱海西北部湖湾的洱海水面上像是漂浮着一层绿油,洱海东部的波浪也都是绿色的。到了2014年10月,洱海西北部湖湾的洱海水和天空一样碧蓝,海水中入驻的是那些天空中的云朵,让人有些分不清是天在海里还是海在天上。而洱海东部的绿波浪早已变成了透明的清波,即便浪花一波一波涌过来,海里的沙石都清晰可见。
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像是一面镜子,深刻反映着大理人民对她的种种态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理州就对洱海进行了保护,进行了水污染防治、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让洱海大多时间呈现出我们常见到的那种“水天一色,碧波荡漾”美景,很多次去大理,我们都特意到洱海边拍照留影,翻看那些泛黄的照片,还真没有一张是水质不清的,这让我们总是生出身为大理人的骄傲之心,尤其是2015年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洱海边视察调研,更是让我们大理人深感自豪。那日阳光灿烂,苍山顶萦绕着一朵朵洁白的祥瑞之云,洱海水清澈见底,习总书记仔细察看了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洱海生态湿地,听取了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后欣然与当地干部合影,并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习总书记还说:“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习总书记的嘱咐给了大理人民莫大的鼓励,2015年以来,大理州更是强化了对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从“三清洁”到“四治一网”,从“七大行动”到“八大攻坚战”,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全力保护治理洱海,实现了洱海水质不断变好,实现了流域有序发展,实现了清水入湖,也让我们在她的怀抱中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往前的方向。
除了苍山十八溪,注入洱海的还有洱源县境内的凤羽河弥宜河等河流,近几年,我们剑川县也在为洱海积极筹备水库建设。不久的将来,滇西北老君山清冽甘甜的生态水也将成为洱海的重要水源。
1
树木葱茏,白鹭纷飞。从邓川收费站出来不久,我就在乘坐的中巴车上观赏洱海边的美景了。很多时候,我并不期望师傅走这条路线,它七绕八绕,远没有三塔公园旁边那条路线好走,好几次还遇到路况不好,到下关都比预计的时间慢了一个多小时。但这一次车子拐进洱海边时我是高兴的,甚至希望师傅开得慢一点,我可以多看看洱海边的风景。当然,这些都由不得我左右,车子总是按它的习惯和速度在路上行驶着,让一些柳树、水鸟、船只、湖面进入我的视线,在我看清它们之后又再退出我的视线。洁净的湿地,翠绿的柳枝……那些绿树水草不断滋养着我困倦的眼睛,让我愉悦地欣赏了一大段海边的风景。
相对于一片树木一片水域,一些事物容易进入人的视线,又及其容易被忽略,看到和忽略,似乎只是眨个眼睛的事情。“桃源村”“ 仁里邑村”“ 洱海渔村”…… 继柳树和水草之后,进入视野的又是一个个村庄的名字。汽车行驶的速度让刻着这些字样的大石头迅速出现在眼前,又让它们所代表的一个个村庄很快甩在了身后……然后,我就看到了大丽公路旁边的鲜花、草莓、油菜、青稞和一些看不出品种的果木,我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这些田里以往生长的是大蒜,这段时间已经是它们的成熟期,没有这般缤纷色彩,也没有这般宜人景致。它们也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生长在各家各户的农田里,而是以花海、基地、果园等成片成林的气势冲击着人的视野,让一个个头戴遮阳帽、身穿各色裙装的女孩子跑到里面去搔首弄姿,拍照留影。我留意着路边的牌子,在一个个写着“保护洱海人人有责”“保护洱海保护母亲湖”“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的牌子中间找寻,终于用手机抓拍了一个油菜旁边的小牌子,放大细看,上面写着:古生村绿色生态油菜种植示范基地,中间商标两边分别是“洱海”和“环保”,下面是云南顺风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原来这些是古生村的田地。我已经快到古生村了。
2
“古生白族话叫‘稿赫’,是放生的意思。”我这是第三次来古生村,但却是第一次听这句白族话。和前两次(2015年和2017年)一样,我此次也是从大丽公路拐进平坦的通村路进入古生,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村庄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不同的是,前两次村里进行进村路主干道和污水综合管网建设工程,我们都是在村口停车后再慢慢来到中心广场的。而这次这些设施都建设好了,村里子已然没有了横七竖八的各种电杆电线,干净整洁,我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自然是轻快了很多。
要是没有“稿赫”这个白族话在里面,我肯定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古生两字就是放生了。但有了“稿赫”这个叫法,我内心忽然激动起来。我曾经对古生两字译过来就是放生感到不透彻,“赫”音在白族话中是生的意思没错,但“稿”这个音,我们从来都是疼爱、爱护的意思。我忽然意识到“古生”这两字的重大意义,把我之前对这两个字的认识作了总结:疼爱生命。泥鳅具有生命,洱海具有生命,洱海边的一切都具有生命。疼爱包含行为更具思想,救生,放生,护生,尊重和护佑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那么,有了这个原则,古生不只是一种放生行为,古生的意义远在放生之上。
正值春光明媚,和风融融,村心广场中300 多年的大青树发出了片片嫩叶,西面福海寺和本主庙水晶宫的花木正在正午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着。不是节日,大青树东面的古戏台上没有上演戏剧,戏台下也没有群众在打《霸王鞭》,而是有一槽一槽盛开着的小花。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同在一个木槽里盛开,就像旁边民居上壁画的各民族同胞,穿着鲜艳、明亮的民族服装,在春风中欢快歌舞。寂静是暂时的。要是农历七月二十三,这里就不是如此安静了,一年一次的原生态传统民间大型接本主活动在此举行,村中各家长者拿出精心准备的贡品来叩敬本主,敲锣打鼓迎接本主,用最传统的仪式来叩敬他们心中崇拜的英雄本主,并在古戏台前进行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绕三灵”演出。那“绕三灵”演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由身穿节日盛装的一男一女领衔主演,男子头缠大白包头,身穿雪白对襟衣黑领褂和彩色绸裤,脚穿缀有红绒球的彩线凉鞋,脸上涂着胭脂,打扮得十分风趣,女子也身穿鲜艳的白族服装。表演时两人都带着圆圆的墨镜,各用一只手共扶挂着葫芦、彩绸杨柳枝,另一只手分别执拂尘和绿色绸扇,二人边舞边唱,唱词幽默诙谐,逗得人群不时开怀大笑。
没有戏剧上演,倒是可以对古戏台近观细赏,古戏台精妙绝伦的雕梁画栋和飞檐翘角是我家乡多见的,但戏台两侧短照壁上栩栩如生的青龙白虎雕塑却是只有在此才能见到。有140多年历史,几经修复,台上不知上演过多少戏剧。人生如戏,看额枋两边雕刻的“忠”“ 孝”两个大字及青龙白虎雕塑两旁诗“飞潜知用舍,龙灵岂水深;虎武其文柄,变化展经论”,那由村民扮演的戏剧中,一定有他们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质朴愿望,那村民跳霸王鞭的场子,也一定撒过不少幸福的泪珠和汗水吧。
古戏台边小溪流清澈见底,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顺着小溪流东行不远便是古生村洱海之滨回春阁观景台。这里是古生村村民在洱海边休闲的主要场地,也是古生村民的重要放生场所,还没进来,便见到有人在用毛巾擦拭古生村路线示意图。往前,是竞相绽放的海棠、黄金菊、木茼蒿等鲜花以及石栏边观景的游人。观景栈道边的湿地里,长着芦苇、茨菇和杨柳。村中老人每天见几回此情此景,阳光热烈的时候他们就坐到树荫下休闲,要是有人问古生村的历史或洱海的保护治理情况,他们便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可是国家主席来过的地方哩!”“总书记就是在那石栏边观看洱海的,近些年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咐,家家户户自觉保护洱海,早就不到洱海里洗菜洗衣物了。洱海水清了,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了。”
此时水少,回春阁前洱海边的石头没有被海水淹没,一些泉眼正从明晃晃的石头间涌上来,我原以为那是和我们剑湖里一样的自涌泉,一问才知是那些水来自苍山十八溪之一的“阳溪”,它们长年不绝地从苍山奔腾而下,穿村而来,隐没在龙王庙下,然后又以此种方式从龙王庙前涌出来,汇入洱海之中。真是别出心裁。
白族人敬爱山水,各地都有龙王庙。但古生村的龙王庙里除了供奉着威风凛凛的四海龙王,还在两旁供奉着唐代高僧玄奘和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塑像。这是以前见过的所有龙王庙中没有的组合方式,常常令初来者忍不住要探究一番。当然,那一定是有故事的。相传,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返回东土广传佛经途中,农历七月二十三这天,准备从古生村渡过洱海。船刚起航,海边棕树上一只乌鸦突然怪叫,龙马受惊,脚下一滑,唐僧师徒、白马和经书纷纷落入水中。下沉的经书有的被鱼吞吃,有的沉入海底,沉入海底的经书被泥鳅发现,它们便齐心协力把经书由海底拱到海面,让唐僧师徒得以收回经书。佛祖知道此事,就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这天,让佛家子弟到洱海边敲打木鱼,让鱼把吞食的经书吐出来,以明因果报应之理,而为了表彰泥鳅抢救经书有功,在这天放生泥鳅,以扬佛祖好生之德。后来,众信徒在古生海边修建龙王庙,把此地作为“放生”场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也成为约定俗成的“放生日”。这天,附近村寨的人们都会来到这里设坛祭拜,完成一个个敬香、诵经的仪式,并虔诚地将泥鳅等放归洱海。有一年我也想来参加古生村的放生活动,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来成,倒是从一位博友博客里看到了他拍摄的完整过程。放生当日,洱海边人流挤挤,老奶奶们人手一个放满祭品的竹篮祭贡唐僧师徒,又点香诵经敲木鱼祭洱海,最后把一桶桶泥鳅放归洱海,场面非常壮观。
关于对放生的执著,我有切身的体验。有一春干之年这个时间的晚饭后去散步,路过田边一个水沟,沟里刚流过水,但已经停止,很多的泥鳅和小鱼便挤到几个还没有干的水窝里,有些就露在草面上奄奄一息。当时天色已晚,看到旁边菜地里有个浇水用的小小池塘,便把那些个小鱼儿小泥鳅捉拿进去,想着第二天再来把它们捞出来放生到剑湖。第二天我们去走山走了近二十公里,回来已是腰酸腿疼,但念着那些小鱼儿小泥鳅便拿着水桶、笊篱、钳夹等工具去找那些小鱼。那天大晒,不经水的沟已经被阳光烤干,但那些小鱼儿还在小池塘游来游去,它们不知道身处的小池塘只是菜农用来浇水的,并不愿意配合我们,花斑鱼窜来窜去,泥鳅钻到塘底,我们用笊篱和钳夹把它们捞的捞捉的捉,天快黑了才把看得到的那些全部整到水桶里。已经走不到剑湖边了,没办法在暮色中找到一个大水塘把它们全放进去。由此我非常敬佩古生村的放生活动,我知道那绝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村庄骨子里对生灵的爱护疼惜之心。
从观景栈道走过,迎面就碰上各种游人。我们想在栈道中间一块四方的观景点上拍照留影,不料被一对新人和几个摄影师占据拍婚纱照,只好走开向前。四处看,远处苍山顶上白雪闪闪,眼前洱海碧波荡漾,沙洲绿树,海鸥嬉戏,玉洱银苍特别美丽,穿婚纱的年轻人们正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以苍山洱海为背景,定格他们的种种幸福表情。我到前面也留下了最喜欢的画面:面朝洱海大声呼喊的我,把洱海中间原本离我很远那一树枯木宝贝一样抓在了手中。
3
凤鸣桥横跨在村庄北边的鸡鸣江上,干净的青石板有被河边树枝筛落的斑驳光影,呈现一种别样之美。桥上有一块和别的石板大小差不多但石质颜色不一样的石板,若不是桥头纳凉的老人提醒告知,我们都不知道那块石板叫镇桥石。单孔的石拱古桥下,一河清水正潺潺东流。
“莫看此桥不大,它是我们古生的龙头,是古时南北通行的主要桥梁哩!”
“龙身指哪里?”
“就是你们从水晶宫来这里这条路,它是我们村从古至今的重要通道。”
“为何桥叫凤鸣桥,河却叫鸡鸣江?”
“呵呵~那是因为鸡不够好听嘛!桥就称凤鸣桥喽。鸡鸣江现在也不叫江了,改称作阳溪哩。”
“凤鸣桥有故事吗?”
“咋个不有!桥已有500 多年历史了,是明代白族学者杨黼先生所建,都说那杨黼先生还是个仙人,修建凤鸣桥时洪水爆发,都靠他用仙术退去洪水,桥才顺利建成。若不是杨黼先生会仙术,我们古生恐怕就被洪水冲喽!”
……
一老一少,一问一答,干脆利落。我算是听明白了,阳溪是苍山十八溪中汛期水量最大的一条溪流,旧时防汛特别紧张。凤鸣桥已有500 多年历史,清嘉庆(1804年)经村人重修并立桥名碑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邑人两次重修,多少年来,村人就是靠这座桥过往南北的。作为洱海较为重大的水源流,已经得到了综合性的整治。现在,从阳溪上游箐口至下游环湖公路,河床已经拓宽,河堤、河底都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改造,不仅入湖口湿地得到恢复,建设了生态廊道、景观游憩道路等,沿河也进行了农田低污染水处理,而凤鸣桥北的那大片农田,已经在2017年实施保护洱海“七大行动”以来流转给了云南顺风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种植有机水稻、生态油菜,有效控制了洱海的面源污染。
那一口一个“先生”,也让我深深记住了杨黼这个名字。
从凤鸣桥下来,我们沿着村中的石板路向海边走去,看到一个院子的大门开着,里面的水龙头下面有两盆衣物,我产生了进去看看的念头,我们用白族话在门口打了招呼,院子里的李大妈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进去一看,院子干净整洁,里面有红艳艳的三角梅,有结满黄果的橘子树,还有各种各样的盆栽,很是清爽舒适,那宜人的花香也缓解了我们在阳光下行走的疲乏。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房屋的装修风格跟我们剑川白族没有差异,木质的门窗,雕花的格扇门,中堂格扇门前还有五六个高脚椅子,我一看便认定81 岁的李大妈是好客之人,那些高脚椅子是她跟其他老人聊天时坐的。李大妈也不否认,她除了热心地给我们介绍他们用水排污的情况,还关心地跟我们说可以上她家的卫生间,说他们的卫生间都是水冲式的,干净得很。我们都没有上她家的卫生间,但这贴心的关爱让我很是感动。私家空间,在别的地方是难得有这种照顾的。在她细心的介绍下,我不仅知道了村里人的生活污水都从那些黑色的小管道通往村里的主管道,再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出来再进入观景栈道边的湿地,最后清净地进入洱海。
李大妈除了热心,记性也很好,她准确地记住了1996年和2003年洱海爆发蓝藻的情景:一片片浓绿色的物体覆盖在水面上,像是干净的水盆里倒了绿色油漆,看了之后令人惊惧不安,一颗心像被顽石压住,总是透不过气。我非常能体会李大妈这种心情,我分别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与洱海亲密接触,但没有见过洱海大面积爆发蓝藻的情景,但在家乡田间地头有泉眼的池塘水井见过绿色藻物,那些绿色藻物先是生于池塘或浅水井的边缘,和水交融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彻底分开。乡村人少,这些池塘和水井里有泉眼流的是活水,那些绿色藻物也没有把它们全部覆盖,要是有人挑水喝水看到把它们舀出去或把水井清洗一遍,水井也能干净一些日子,要是五六天七八天没有人来挑水,它们又出现在水里了。绿色藻物少的时候大多人不以为然,但多了水便带着一股腥味,即使很淡,偶尔喝一次,也令人心里很不舒服。像洱海这么大的湖泊发生蓝藻,在周边生活的人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在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李大妈知道,洱海水受污染生病了。这污染来自于洱海边日益增长的游客,来自于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跟古生村很多老年人一样,她最直接的方式到洱海边的龙王庙上香跪拜。用最诚挚的方式和心意祈祷,祈愿风调雨顺,洱海万古长清。祈祷之余,见过了几次蓝藻爆发的李大妈也知道,祈祷只是她对蓝藻的最初反应,要让眼前的海水回归清澈,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治理措施,更多的是需要他们这些居住在洱海边、靠着洱海滋养的人们自省自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分内之事。他们取消了网箱养鱼,不再开机动船出海,把不该占的田地池塘退还给了森林和洱海,把不该建的房屋面积退还给了湿地。
跟李大妈相比,坐在我身边51 岁的古生村村民杨八科每天都要顺着阳溪巡查好几次。30年前。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杨八科也没有保护洱海的意识,什么都往水里倒,看到蓝藻发生后他心里感到十分害怕,下意识地用自己的言行减少和引导别人减少对洱海的损害。当上古生村十一社社长后,他积极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发现有人在河里或洱海边洗菜、洗衣服等有损洱海的行为就毫不留情地制止和教育,成了洱海的铁面保护使者。
“过去我们也配合村上做,但没有近几年这么自觉自愿和积极,现在全村人都把保护洱海当成自己的重大事情来做了!”我一点也不怀疑此话的真实性,如果我听到的是标榜之言,我可能还会有些遗憾。身为普通百姓,我知道生存立足的艰难,也知道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古生不是洱海周边最典型的渔村,但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的古村也是一直靠海吃海,他们一直循规蹈矩放生救生,但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有时也与他们内心的愿望有所冲突。家住洱海边,这些相互作用是明显而直接的,比如我第一次来古生村时在海边看到的死鱼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比如他们看到污水进洱海后心里的矛盾和不安。但此刻我听到的是自省之言,这自省中的诚意和愧疚让我感到温暖而踏实。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随着时光的流逝,洱海人都深切地知道,只有洱海水清,日子才能过得舒心自在,子孙后代才能兴旺发达。近年来,他们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也深切地懂得了保护洱海的重大意义。和洱海边的众多村寨一样,他们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引领,配合政府取消了鱼塘或网箱养鱼,收回了偷偷放进洱海的“地龙”,关停或拆除了经营不错的客栈,积极自觉参与和自我开展 “三清洁”活动,开展村民自治,发展生态种植,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主动放弃长久以来的禽畜养殖,用昔日捕鱼的小船来清运洱海垃圾……把洱海还原成游客争相进来的模样。
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就在我来古生村之前,在大丽路边,我还见到了很多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的各种粗大的排污管道。有领头雁带领着,有城乡一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有群众的自觉意识,洱海将永远是最好的洱海,古生也将永远是最好的古生。
4
乡愁小院就在村东的环海路边,除了墙壁上进门即见的刻有“记得住乡愁”的匾牌,院子里有鲜艳的三角梅、茶花、杜鹃花,各种各样的小春花、小小的观赏渔船……就像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期间来到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看到的一样,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
那天不是节假日,但来乡愁小院参观的人不少,原以为进门要先探问一下主人打个招呼,但看到大家进出乡愁小院就像进出自家一样自由自在,那些穿各色衣服,各种打扮的游客进去一个个房间参观、拍照,又围着坐在院子中间铺了蓝色扎染桌布的桌子边喝茶、合影,可见乡愁小院早就对游客开放,小院的主人李德昌今天也对人讲了不少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跟他们一家及村里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叮嘱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情景。身为大理人,我们已经无数次在比较正式和严肃的场合听讲学习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的情况,记住了总书记对干部群众和全村人“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嘱托,一次次向往着未来,也是这里有让人放不下的乡愁。
堂屋里有总书记视察古生村时的留影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左右两边房间一间放着印有“乡愁小院”的茶饼和洱宝话梅等本地特产,一间展示鹤庆新华村手工打造的银器。时隔四年多,李德昌和古生村人都清楚地记得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的点点滴滴。那天看完洱海,习总书记就沿着海边的小道信步来到李德昌家里,他走进厨房揭老土灶上的锅盖询问他家的生活情况,称赞他家堂屋格子门雕工精湛、家里整洁美观、保持着良好家风,并念了一遍李德昌孙子的“取名帖”说帖子文气名字取得好,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在李德昌家的小院里,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跟他们拉家常,关切地问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收入情况,听他们介绍村里开展“三清洁”的情况,夸赞他们“很重视生态,把环境和生产结合得很好,人与自然结合得很好,污水垃圾处理得很好,符合遵循自然的生活方式。”跟他们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总书记还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习总书记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深深地铭刻在了李德昌和乡亲们的脑海中。也就从那一刻起,这位从年轻时候起就从事各种经营的耿直白族汉子便决定: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头宣传洱海保护,带头讲大理乡愁故事。他停掉了收入可观的经营,把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的家打造成白族文化特色突出的“乡愁小院”,敞开大门欢迎参观来访者,给客人烧水倒茶,一心一意向来家里观光的游客宣传洱海保护和党的方针政策。四年来,他的乡愁小院已经接待过20 多万人次的游客,2016年有4000 多人次来参观那一天,他家里的烧水器一刻都没停歇,他自己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顾此失彼。
保护洱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乡愁故事也要大家共同来讲。老伴因病去世后,李德昌叫回了在外经商的儿子儿媳,腾出几间房子摆上了货真价实、具有白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在院子里办起了家庭小商店……平均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李德昌的“乡愁小院”已经成为古生村和大理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乡愁小院门口这一段是洱海沙滩地,有各种绿树遮挡,我们走上去没有觉得灼热晃眼,而是清凉舒适。树荫下,有一些小孩子在开心地玩着沙子,隔了数十米的海水中有两对树桩,像是在海里昂首畅游的一对灰鹅。海水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浪花,也送来一些漂亮的螺丝贝壳。我在水边捡了一个大的贝壳,欣赏完又把它放入了清净透明的海水中。这一片滩地,还是旧时的鸳鸯洲。古时洱海有三岛、四洲、五湖和九曲的自然美景,古生村的滩地就是四洲里的鸳鸯洲。此刻没有鸳鸯只见海鸥,但若时光回到旧时,沙洲上栖息的是一群群一对对的鸳鸯。每天旭日东升阳光把水面染成橘黄色,它们就出双入对在水面戏水,吸引不少才子佳人吟诗作赋,成为洱海的著名景点。本地青年男女更是喜欢来此谈情说爱,他们唱民歌、赛才艺,留下不少故事与佳话。
不觉间太阳偏西,水面起了阵阵波纹,海风把一群聚集到这里嘻戏的海鸥和一只白鹭秋千一样荡来荡去。这也是李德昌每天来回的地方,小时候去洱海口渴了就捧起水喝的他对洱海的感情非常深厚。四年来,他牢记习总书记关于保护洱海的嘱托,把守护洱海作为己任,用心用情守护这个高原湖泊,立志和古生人一起把水变得比以前更好。他每天清晨到洱海边走一走,记录着洱海的变化。就在那一天,我还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了看到了他拍的洱海视频,跟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分享他家门前的洱海清韵。
四年来,他家门前的洱海水质一年年变好,2015年还保持着6 个月二类水质的洱海,2018年已经有7 个月保持了二类水质。同样地,他生长的古生村变化也一样大。2015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古生村,于2017年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并在同年荣获“‘九康杯’2016年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还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经过保护建设的古生村保持着古村的自然格局和民族特色,让我们在村中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一次次离开之后,又一次次地回来。
2018年,古生村已作为大理州首批乡村振兴试点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一年年春风的吹拂,这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古村,正和喜洲、才村、桃源、双廊、挖色等其他分布在洱海周围的十多个美丽乡村一样,焕发着新的光彩。下一次来,海水应该更清,古生也应该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