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祯发 程启文 龙建林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行性。方法:在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为观察组(40例);另一组行开放性疝囊修补术治疗,为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儿的以下指标进行观察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复发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预后较好,可行性强,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临床针对小儿腹股沟疝多采用手术手段治疗,而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合理的手术方式既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为研究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行性,现在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详细的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中男性有22例(占比55.0%)、女性有18例(占比45.0%);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3)岁;左侧疝25例(占比62.5%)、右侧疝15例(占比37.5%)。对照组(40例)中男性有24例(占比60.0%)、女性有16例(占比40.0%);年龄1-7岁,平均年龄(4.4±1.5)岁;左侧疝22例(占比55.0%)、右侧疝18例(占比45.0%)。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的患者,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经喉罩通气行全麻,取头低足高仰卧位;于脐孔下缘0.5cm处作一弧形切口,建立通道,以血管钳分离并置入腹腔镜;置入气腹针,首次入气量2L,气腹压9mmHg,建立CO2气腹并保持压力8-10mmHg,于脐部左侧位置建立操作孔一个,用于置入腹腔镜鞘,再于腹直肌外缘位置建立操作孔一个,用于置入操作钳,之后将导管与监视系统连接好,在腹腔镜下确定疝环口位置和情况,于内环体表投影中心作一小切口,采用不可吸收线,以硬膜外带线针刺入腹腔,穿入腹壁至内环顶部的腹膜外层,对内环口上方1cm处腹膜外潜行分离,对内环口内侧的腹膜外周进行缝合处理;经同一戳孔刺入带线针,将内环口外侧腹膜缝合;挤压疝囊,确保其中气体和液体进入腹腔,最后关闭内环,解除气腹,退出相关设备。
1.2.2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的患者,行开放性疝囊修补术治疗:行全麻,于腹横纹处作切口,充分暴露出精索,探查疝囊并游离,结扎疝囊颈部,切除剩余的疝囊,复位精索,最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以下指标进行观察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患儿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复发率
观察组中有1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2.5%;对照组中有4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10.0%;两组患儿在复发率方面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属于一种小儿常见病,并且该病大多是先天性的。患儿由于鞘膜突不能正常闭合,导致腹膜壁缺损,从而引起腹股沟疝。目前,临床针对该病多需行手术方法治疗,而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很大。传统开放性疝囊修补术由于切口大,所以手术用时长、术中出血量多,以及术后恢复也较慢,且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一种利用腹腔镜技术的微创手术,其可以有效改善开放性手术的诸多缺点,在达到显著疗效的同时对患儿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本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对同期收治的两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根据临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预后较好,可行性强,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唐娥;普通8号注射器针头行改良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