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摘要: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出现繁荣之势,面对如此众多的舞蹈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即多数作品趋于雷同且无鲜明的特色。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需要建立在民族民间舞蹈采风之上,面对上述问题,其作品背后的采风活动是否应具有现代社会的属性?是否应具有时代特征?本文对采风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关键词:舞蹈采风;时代;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舞蹈这一艺术门类在职业的分工上大体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舞蹈理论三个方面的分化。舞蹈采风活动作为所有舞蹈从业者所青睐的活動,一方面在于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舞蹈语汇的积累。另一方面,从第一次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的戴爱莲先生开始,民间舞蹈的挖掘便是舞蹈界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然而在2019年的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便捷的时代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思维也不同于上几代人而显得更加活跃与开放。基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基于我们是所处于这个时代的人,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下舞蹈采风活动的思考。
一、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活动之反思
毋庸置疑,舞蹈采风活动所采的必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所存在的舞蹈活动,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活动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时代的眼光来看,1800年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活动跟1900年的舞蹈活动的样貌那一定是不一样的,1900年的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活动跟2000年的舞蹈活动也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舞步的改变、一个仪式的简化都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改变原来的面貌。以这样一个时代的角度、以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来思考,我们是不可能采地到这个民族“原来的舞蹈”的,即便是民族史料中记载的宗教活动及节日中的舞蹈,在没有真实影像的前提下,是无法原貌还原以及原貌流传至今。因此,即便这样的舞蹈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性格,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所存在的舞蹈,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所跳的“现在进行时”的舞蹈。
这样一种时代的变迁所牵动的舞蹈,也因时代变迁而出现了一种让专注于舞蹈挖掘的舞蹈工作者所头疼的趋势——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趋势让我们的舞蹈工作者每每采风归来总是感叹:已经看不到原来的舞蹈了……在这样一个问题摆在舞蹈界的面前时,大家总是高呼:可惜了!快挖掘!快记录!然而反问我们是否有这样一个反思,少数民族舞蹈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社会里,它可能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状态。正如上文所述,我们只能采地到“现在进行时”的舞蹈,而我们大量的舞蹈工作者去采风时总是抱着一厢情愿的想法想要看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虽说想要尽力去保护、保存少数民族地区的原有的舞蹈活动是一件值得支持与赞扬之事,但如果一味地“一厢情愿”,而忽略了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则可能导致事倍功半而毫无进展。
时代的变迁,飘忽不定,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的时代,社会需要发展,地区需要繁荣,人们奔波于生计,老艺人也要有饭吃。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不惜代价的商业化,这样做无论好坏,它都客观存在,都反映了在此时此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活动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它就是我们当下的“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活动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可能是一种舞蹈界的缺失,因为即便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或节日中的保存的再好的舞蹈活动,现代化的物质与环境也会慢慢侵蚀着它所具有的庄重与历史感,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规律的正常状态,我们只需看在当下,做在当下,也许百年之后,少数民族舞蹈会呈现另外一种生存状态,而那时的人会极力挖掘我们今天所谓“商业化”的舞蹈……,因此,我们需要以真实、理性、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田野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商业化趋势,而不再以“一厢情愿”的态度去寻求那所谓的“原汁原味“,以当下的视角去探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活动,即:在今天,少数民族舞蹈所呈现出的面貌。
二、民族舞蹈采风之反思
在我们的采风活动中,“问”是大家所郑重对待的头等大事,大家往往会准备大量的问题去采访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在这个时候仿佛我问的越多,越深入,那么就说明我研究的越好,越成熟。每当我们在进行采访时,我都会因为我们舞蹈工作者所“问”而揪心。这可能也是当下采风的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在大家仿佛一瞬间忘了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忘了如果在一个工作或学习环境中对于采风这件事有了集体的刻板印象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在我的观察中,大家对于采风方法有着各种各样自己的见解,无论什么方法,大体呈现出的就是“去田野——看舞蹈——记录舞蹈——采访老艺人——记录问题与回答——心满意足的回家整理”这样一个“套路”。看似简单的“套路”在实际的操作中则有着体力及脑力的大量消耗。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处于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知识的获取极为便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采风活动中的“问什么?”“该怎么问?”“是否需要去问?”,则需要我们再重新思考。
以时代的眼光介入,正由于知识获取的快捷,我们在舞蹈采风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着前人的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我们只需在互联网上简单的搜索便可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最权威的知识,基于知识这样的便捷,我们在实际的舞蹈采风活动中所要问的一定是我们有所疑惑,也在互联网上所寻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因此在舞蹈采风之前我们不妨做一些功课,即:列举问题,搜索答案。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可以解决我们进入田野时要问的大部分问题,而且所找到的答案也会更具体、全面,这样一来在田野采风时,会更具针对性,而不再遇到什么问什么,遇不到就不问。
由于舞蹈作为艺术在当代社会有着细致的分工,因此在舞蹈采风过程中的采风角度与关注点就会有所差别。例如,舞蹈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采风中更倾向于整体的吸收与整理,对于整个民族及民间舞蹈的来龙去脉都恨不得了如指掌;而舞蹈表演的演员在采风过程中更倾向于学习到每一个民间舞蹈的套路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我本身作为舞蹈编导专业,则会以当地的“人”为主,探寻在不同于我们文化的地域中“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同样一个现代社会下他们与我们的共性与差异。
采风的过程也是感受的过程,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置身于田野中时便时刻包裹着我们。在同样是现代化建设下的城市或乡村,不同的文化所赋予的符号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已成为惯性的感官与心理。尤其在文化差异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活动,我们喝不同的水,吃不同的饭,耳边是难以辨识的话语,眼前是更具文化特色的服饰,我们站在那里就已经进入了不同的文化符号里,即便是我们依旧在用已成惯性的行为方式在那里生活,也已经时时刻刻在与不同的文化打交道,在思考与吸收着当地的文化,因此,在不同环境里的我们本身就在采风。采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文化、语言里的生活与思想状态,采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行为惯性与思维惯性。
三、民族舞蹈采风后的民族舞蹈创作
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采风之后的编创过程,无外乎所做的便是大家早已熟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一个过程。在采风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编导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编导能够在民族地区的生活中捕捉能为我所用的“能力”,这也就是舞蹈素材的产生。
根据对“第十二届荷花奖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赛“的观察,现如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也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趋势。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在党的号召下,舞蹈创作也更加呈现出“反应现实问题、为人民群众服务、展现党的光辉……”的样貌。在第十二届荷花奖的民族组民间舞蹈比赛中,”拥护党、为人民、引思考似乎成了现阶段的舞蹈创作的主题,这便是时代所赋予的舞蹈创作的现状。从中也不难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在采风中首先要关系民族,再者就需要关系时代。
总之,从采风到创作的全部过程都应考虑到时代的因素,现代社会条件与环境之下的舞蹈采风与创作也应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近年来,我国民族舞蹈的创作出现繁荣的趋势,而在繁荣中也不可否认地出现了大量舞蹈作品趋于雷同等问题,因此关乎于时代、立足于现代社会应是一个别样的创作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