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无言,却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蕴藏着许多哲理;山水有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寄情山水,俯仰由他,物我两忘,陶冶性情,体味到生命的真谛。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解释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诗人超然物外的悠闲心情,寓弦外之响于一俯一仰、无意有意之间。
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看到作者求“任意东西”的自在,求“望峰息心”的淡定,求“窥谷忘反”的洒脱;我们也读到他“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大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豪气,“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志气,“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灵气……吴均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并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山”用“青”点染,便唤起读者对山林丰茂、郁郁葱葱之貌的联想。“横”字勾勒出“青山”的形态,是横卧,而不是孤耸,东西横列,山脉绵延多似碧涛起伏。“青山横北郭”一句,虽着笔写“山”,但意在托“郭”,衬出了“郭”以“青山”为伴的情狀。这一城郭,背依着青山,投入了葱茏的山峦的怀抱之中。“白水绕东城”一句,“绕”字描绘出“白水”的动姿,描画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烘托了美好的友情,反衬了离别的伤感,更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比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泰山绝顶的愿望。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蕴含着深刻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比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不太在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寓意明显,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几,此刻更是无人。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思维迁移
明代才子袁宏道在一则尺牍上说:“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欹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的俳句一言以蔽之:“山静养性,水动慰情。”说说你在和大自然无拘无束的亲近中,对山水有哪些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