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素芬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畫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是朱自清的《背影》不仅没有写父亲的眼睛,连父亲正面的描写都几乎没有,为什么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感动呢?这是因为作品的构思非常独特,选准了寄托感情的意象——背影。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了感情的外物。文章中的背影,是有形的,“我”看到它,或者想到它,就会唤起对父亲的感情和思念。写散文选准了意象,就找到了下笔的切口。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意象写出来呢?要做到形和神的结合,情和理的结合。
形和神的结合就是特定环境中的形态所表达出的特定心态。家中祸不单行,光景很是惨淡,这时谁的心里都不好过,相互间的话少,也很难互相注视。父亲则稳重得多,能把痛苦压在心里,见“我”流泪,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遮掩不了的是父亲此时的老态,“我”从父亲的背影中窥探到了他的心情。就是说,背影是父亲此时形体和心情的结合。
情和理的结合就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和理智的一致。父亲本来极忙,原来准备叫“茶房陪我同去”车站,“再三嘱咐”之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过江以后,“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想法都合乎情理,因为“我这样大年纪的人”了。可是当“我”看到父亲艰难笨拙地去给“我”买橘子,再嫌父亲啰唆的“理”就很快变成了对父亲的理解,于是情感也就相应变化了。这个背影把“我”此时的心情和理智结合起来了。
透过作者描写的“形”,感悟作品蕴含的“神”;通过作者“情的线索”,理解作品“理的脉络”。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作品的精髓,也启发我们:写作要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