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契机、现存问题与创新路径

2019-11-12 06:39宋洋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摘要]技术服务是我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而培养既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又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文化的高职人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优先选项。新时代我国高职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服务企业运营管理、一线生产建设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因此,应在招生对象、培养机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通过定向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技术人才、建立政校企协同联动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设置“跨学科、多技能”的应用性课程、组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师资队伍,来全面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效能。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宋洋(1982-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山东  青岛  2661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062-05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与一线熟练产业工人的人才高地,正面临着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一方面,技术创新迭代速度日渐增强的发展态势促使高职院校需要始终将“技术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国际化发展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应进一步深化,即不仅需要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持续筑牢高职教育根基,更需要主动承担“一带一路”建设所赋予的人才培养使命,创建旨在增强学生国际化思维与开放性能力的素质教育体系,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契机

“一带一路”是一项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先导、以商贸往来为桥梁、以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为根本的战略构想,充分显现了我国化解全球经济疲软困境的高超智慧。

1.提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自信心。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主要以“外部引智”与“内向发展”为主,即学习借鉴世界高职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持续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朝纵深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使命已经从“内部培养”转向“共建共享”,即不仅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我国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更需要与相关国家一道共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协同增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普遍处于中下游水平,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机电工程维护等专业的产业工人具有较高的需求度。通过打造“外向型”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为沿线国家输出复合型跨学科技术人才,一方面有助于补齐沿线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能力短板,辅助沿线国家的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在与相关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与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展示我国新时代技术文化与工匠精神,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影响力。可见,通过打造与“一带一路”相适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显著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信心。

2.助推高职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不仅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的基础性作用,更需要充分整合高校、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协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因此,“一带一路”为构建政校企三方联合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新模式提供了利好的战略機遇。

从整合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由于“一带一路”是由多个国家级合作项目组成,所以要按照政府扶持、院校主导、企业共建的思路,积极促进政校企实现各自优势叠加开展合作,为沿线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与域外国家政府合作开发高职人才定向培养方案,能够显著提升高职教育的靶向性与时效性;通过与国内“走出去”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

从对接产业和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红利。国内的高职教育单位通过在海外设置分支办学机构、会同当地学校开展联盟式教学,可显著增强自身在海外的教育影响力,打造具有良好国际化声誉的高职人才教育口碑。另外,依托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一方面,主动针对培养机制、培养课程、人才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创新,有效扩大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的规模;另一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完善高职学员能力培养体系。

可见,“一带一路”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产生了重要的倒逼作用:凭借产教融合方式来夯实高职学员的能力基础,依托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来激发高职教育的系统性效能。

3.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跃升。“一带一路”建设将显著增强我国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与层次,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可见,“走出去”既是我国扎实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亦为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的“不二法门”。

第一,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人员培训援助的重大任务。以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牵头发起的援建苏丹图曼职业培训中心项目为例,我国有数十个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分别为苏方人员提供学校管理与教法指导等教学服务,并为苏方培训中心输送了大批高职教师。此举显著增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并成为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名片”的重要实践支撑。第二,“一带一路”为高职院校与国内企业协同“走出去”提供了战略机遇。由于高职教育是我国对外输出产品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服务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可大大提升高职教育的实训效能。例如,当前我国部分高职机构主要采取“面向企业需求的短期培训”与“跨境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学历教育方式来培养具有国际化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与外方教育单位或用人企业合作构建人才联合培养的平台,有效拓展了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应然之责。在肯定“一带一路”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所带来的战略机遇的同时,亦应看到高职院校当前在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能力短板。

1.培养目标模糊:未理清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向社会输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一带一路”赋予该目标以全新的内涵与语意,即实现高职人才业务技能、跨学科知识与创新思维三者间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成化业务能力。“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人才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不仅需要高职学生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也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国际化思维与视野、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潜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系统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即实现知识融合。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环境、商业文化、政治形态风格迥异,因此“走出去”的高职人才必须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轮廓性认知。三是善于创新的工作思维。高职学生在接触国际事务中必然会面临诸如技术标准的异质性、从业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内容的权变性等挑战,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便成为高职学生应对工作条件不确定性风险的“不二法门”。

反观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仍过于强调“单学科教学”,且未将跨专业人才培养纳入教学体系的框架之中。长此以往,或将形成生产一线初级技术人员输出过剩,而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人才培养窘境。

2.教学课程固化:授课内容与国际标准相脱节。教育部指出,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推动形成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推送、使用的全链条,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种类繁多的国际课程,但在课程体系标准、原版教材的投放规模、课程内容的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短板。在课程体系标准方面,并未科学对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导致无法对国际化课程的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在教材使用方面,大多使用英汉对照的双语教材,且并未参考外方课程大纲与教学设计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得教材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大打折扣。在课程内容的覆盖方面,往往偏居理论知识一隅,较少通过校企合作或海外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内化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专业设置亟待完善。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普遍向强势学科与优势专业倾斜,而其他学科专业则很难得到有效的国际化教学语料保障,从而产生教育内部不公平情况。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人员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当前,为充实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本土教师+外籍教师”的师资队伍格局。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整体授课素质不高。这不仅表现为本土教师的外语语言功底薄弱,即便是外籍教师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与国内学生实际诉求相背离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对国际化课程授课师资的遴选门槛过低所致——通过外语等级考试的国内教师便可开设双语课程,外教只要拥有本科学历便具备讲授英语专业课的资质。事实上,语言素养固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职人才能力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专业技术外语熟练程度更是考量高职人才质量与素质的关键指标,而并未系统接受跨学科语言培訓的国内外师资显然难以胜任系统化语言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年版)》指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以硕士及以下学历人员为主,以博士及教授为代表的教学力量较为匮乏。另外,“走出去”办学步伐较为迟缓,突出表现在学生海外交流、教师国际化培训、与域外院校合作办学的进程止步不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从前述研究可见,高职人才培养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出发点在于明确培养复合型与国际化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点在于打造与国际高职教育标准相适配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支撑点在于持续增强授课教师的国际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1.细化培养目标:明确立足国内经济服务国际交往的教育定位。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秉承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原则,明确立足国内经济服务国际交往的教育定位,是推进我国高职人才教育创新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重置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重置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政府的经费保障为引导、以校企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加大“一带一路”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为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另外,高职院校应主动走出校门寻求产学研办学合作,可借鉴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做法。该校与海南航空、海马汽车、椰树食品等本地知名企业签署了人才定向培养方案,设置了服务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实验班,制订了“一带一路”专项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加快了技术工人多次就业、转岗升迁、创业与自我雇佣的职业变迁速度,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需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创建立体化人才成长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创建的“中高职一体、初中后起点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复制推广。该校与美国巅峰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引入美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结合广东省对“一带一路”人才的现实性需求,采用“1.5+1+2.5”培养模式。前1.5年为高中阶段教育,完全按照美方的教育体系来进行。后一年为专业技术学习,由美方的专业技师与国内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最后2.5年为实习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到美国五百强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

2.完善课程内容:打造对接国际标准的“多技能+”课程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培养学员的跨学科专业技术能力,对实现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技术供给与企业国际化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的高度契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设置“多技能+”的跨学科靶向式课程模块。所谓“多技能+”,是指代学生跨学科技能的集成化水平。由于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将面临与国内迥然不同的项目管理及工程建设问题,因此,增强高职人才跨学科技术素养,构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尤为重要。例如,可重点设置以多技能整合课程、语言课程、跨文化专题课程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矩阵。多技能整合课程主要以学科关联度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主。语言课程包括基础语言与专业技术语言两类课程。其中,基础语言课程侧重于强化学生的基础语言素养,专业技术语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沟通能力。跨文化专题课程主要讲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个性化特点,以提高学生在海外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二,创建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推动中外课程體系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院校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改创新的实践方向。这不仅需要增强教学课程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亦需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首先,以校际联盟等方式对外方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即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学校的授课优势,持续增强外方课程体系与学生择业需求间的契合度。例如,依托示范校或优质校组建的教育集团、以某一专业为核心组建的院校联盟、围绕国内外优势专业组建的专业集群等,都可引进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或标准。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国际课程或标准相对接,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课程融入国际课程的内容或标准,形成结构合理、中外互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其次,大力推行海外实习项目。可依托政府出台的各项出国进修学习计划,选派教学骨干前往海外的大型企业实习或接受高级培训;亦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习基地,分批次派遣学生进驻研习基地开展课程实习训练活动。

3.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高技能复合型高职人才,不能脱离教师国际化的支撑,而打造一支拥有国际化思维和认知、明晰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掌握所在学科的前沿信息、熟练运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可有效辅助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海外实训的师资队伍,是塑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应从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师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来夯实教师的国际化教学基础。

一方面,打造“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以实践型教师为核心、以外方教师与学术型教师为补充的“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知识更新与转化速率的关键。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面向国内外招聘“双师型”教学人才,并重点从大型企业中选聘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在全球化选聘“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应在安家费补贴、职称评定、子女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待,确保“引得来、留得住”。另外,秉承“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人才选聘原则,有针对性地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型企业集团达成合作办学、定向培养意向。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从业知识的技术专家作为高职学生的“实训兼职导师”;高职教师和学生可实地参与到企业海外项目运作的全过程,进而增强专业知识与实战技能水平。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的执行力。第一,拓展本土师资的国际化教学视野。可与外方教学团队确立常态化的教学交流与实践分享沟通机制。例如,通过与外籍教师共同举办“结构化研讨”“世界咖啡馆”“教师工作坊”等多元化的教研互助活动,来提升国内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第二,畅通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例如,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优秀教师至国内外著名高校及世界五百强企业开展国际培训,使本土师资既熟悉生产运作管理的全流程,也拥有前沿领域的理论知识。第三,为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人员整体授课水平不高的问题,不仅需要适当抬高教师讲授国际化课程的准入门槛(如岗前培训证书的要求、专业技术英语等级的要求),也需要强化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如将讲授国际化课程的次数与学生满意度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重点及具体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2-76.

[2]徐华,黄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7):143-145.

[3]舒畅.国际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9-21.

[4]杨剑静,陈明昆.“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走出去”的矛盾及其缓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6-20.

[5]孙彦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9(5):1-4.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