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炎
摘 要: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于岗位现场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该文结合该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对基于岗位现场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a)-0107-02
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是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凭借其操作简单、检测量比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了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1]。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作为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新兴课程,其重要性不断突显。但是,当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的现有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技术技能的有效培养[2]。
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現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应用性差
国内高职院校现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涉及大量的感观、物理检验、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微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内容交叉性与综合性突出,知识繁杂,理论性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实训项目的任务安排也主要侧重于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较少涉及到政府监管部门实际开展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项目,所以普遍应用性不强。
1.2 课程可选教材少,内容更新不及时
由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及其相关技术也是近年来才被发展和重视起来的,相较于传统的基础学科课程或其他专业课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的教材建设比较薄弱,目前已出版的可选教材偏少。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也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近年来进行了很多更新,部分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3-4];同时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检测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5],这就要求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与时俱进。然而现有教材仍大多数侧重于将已知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编排,再将一些基础性操作方法和步骤按实训项目的需要进行罗列,这就限制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1.3 课程教学方式陈旧,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技术类课程,但目前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教学方式没能及时转变。一方面是教学方式陈旧,尽管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高效、信息展示更加丰富多彩,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开设的实训项目训练为主。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岗位任务的驱动和现场情境的展示与支撑,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其所练技能也找不到用武之地,容易导致所学所练成为纸上谈兵。
1.4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相对落后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主体、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单一性和片面性,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求[6]。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任课教师往往偏重于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比重偏低,具体的实施方案也亟待完善。考核评价主体方面,多为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学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度不高,容易受任课教师个人的主观局限性而有失公正和客观。考核评价标准方面,具体考核评价要素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也较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课堂讲什么、实训练什么便考什么,如果课堂所讲、实训所练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性既不强,与就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联系又不够紧密,考核评价就会流为“给学生打个分数”,达不到考核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真正目的。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于岗位现场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主要过程
2.1 推进“引企入教”改革,探索食品快检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食品产业是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随着食品监督管理越来越规范,漳州市食品行业对食品检测人才特别是快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区域社会对食品快检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主动搭桥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主要食品企业,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引企入教”改革,探索高校与食品企业、监管行业合作培养食品快检人才的育人模式。
2.2 明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为了使人才培养规格符合食品安全检测岗位的任职要求,课程组成员多次深入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和当地多家食品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了解食品安全检测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组成。此外,学校还多次邀请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共同研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课程建设。在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课程组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修订了课程标准。
2.3 参与政府监管工作,突出岗位现场教学
依托漳州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聘请该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督管理所、食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所的技术负责人、专业检测人员、一线监管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实训管理人员组成联合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教学任务。
教学实施分为校内环节和校外环节,重点突出校外岗位现场教学。即在前期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与漳州市某区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现场快速检测工作,直接将检测业务作为教学项目开展。具体教学过程:在漳州市某区的10个市场监督管理所辖区内,先对各个农贸菜市场的农、畜、水产品及相应加工深加工等食品进行采样,再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对农残、兽残、重金属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劣质掺伪食品等项目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收集、整理检测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并针对检测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设备、标准、流程等各个方面开展现场教学。
2.4 总结改革经验,联合开发教材
通过改革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将继续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学结合”,对接食品安全检测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依托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组建校企政三方联合教学团队,以前期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教学为基础,开展真实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实现“在岗位上教、在岗位上学、在岗位上用、在岗位上考”的岗位现场教学和同步考核。课程改革和实践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还联合开发了校本教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训指导书》,满足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了学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人才培养的特色。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于岗位现场教学的课程改革实施成效
3.1 形成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教学+工作现场实境应用的“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是爱动手、爱表现的特点,将课程学习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各个超市与农贸市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教学和校外工作现场实境应用的“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效显著提高。
3.2 提高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学生加深了对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现场快速检测的操作技能,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是学生通过参与检测岗位的真实业务工作,学习了如何端正工作态度、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个人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三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提前积累了一定的职业工作经验,通过提前了解工作要求、熟悉工作过程、开展工作业务、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自信心明显增强。
3.3 实现校企政三方優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合作目标
通过校企政三方合作培养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人才的实践探索,学校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建设团队,整合了校内外教学资源并使之系统化,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了校企业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首先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已将食品检测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其他素质的要求融合到其中,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食品检测业务开展的需要,从而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的适用人才。其次,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参与检测业务,减轻了监管部门和企业的检测工作量,并增加了监管部门和企业检测业务拓展的可能性。此外,校企政三方合作事项的完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人员、技术和设备升级。
参考文献
[1] 岳忠岩.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和意义[J].食品安全导刊,2018(12):112.
[2] 袁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5):88-90.
[3] 王琪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之完善[J].法制博览,2018(5):88-89.
[4] 翟娅丽,张琳,王一茹,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食品,2018(22):55-58.
[5] 张虹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导刊,2018(11):106.
[6] 王田荣,曹敏洁.高职院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