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嫦妤,曾贞,黄亚辉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 广州,510642)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作为检验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针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等院校在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工作。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高产优质的基础,对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茶树育种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茶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方法,认识茶树品种、掌握茶树常规育种途径及方法、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等新方法,对茶树品种审定、良种繁育推广等进行较深入了解,为今后在茶叶生产实践中,指导进行茶树品种的选择以及选育奠定基础[2]。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如何科学合理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融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茶树育种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进行更新,但目前《茶树育种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有重复。从教学大纲的纲目和教材编排上看,《茶树育种学》和《茶树栽培学》课程存在内容重复,如茶树的植物学分类、茶树的植物学特征等内容两门课程中都有,可能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是根据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完整性制定的。(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以及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学时受到缩减,《茶树育种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开展的主要是传统育种技术,如扦插、杂交授粉等。但一些育种新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组织培养繁殖等,由于缺乏实验条件无法开展。(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目前《茶树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理论难以理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导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不牢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培养。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茶树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涉及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一些较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过多重复,重点以茶树为讲授核心,主要内容包括茶树种质资源的基本特征、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茶树育种方法以及茶树的良种推广。目前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在大三,此时学生已经修学过植物学、遗传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为该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的系统性来考虑,会出现和之前基础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在课前了解学生能力构成,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线上平台和课后的交流判断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能力构成,对于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省略不讲,重点突出与茶树相关的育种知识。如在讲授杂种优势的利用章节时,杂种优势的概念和原因等在遗传学基础课程中已经讲过可以省略,而重点讲授茶树杂种优势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茶树育种过程中有效进行远缘杂交等内容;而对于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等章节,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合理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能“听得懂”。其次尽量减少和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茶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十几门,很多课程内容的安排都包括茶树的起源、茶树利用的历史、茶树的基本特征特性等,因此这些内容在讲授时可以删减或侧重与茶树育种相关的知识,如讲授茶树基本特征时重点讲述与茶树分类及进化研究相关的器官—花的特征特性。再者以教材为导向,将产业利用方面的实例补充至课程内容中,如在绪论部分介绍课程重要性的时候,以实例的形式,讲述安吉白茶、英红九号等优良品种对当地茶产业的影响,利用“一个品种成就一方产业”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茶树育种学》课程的兴趣以及从产业的角度了解茶树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的教学进程中要及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茶树育种学》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是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虽然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及知识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其属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讲、念、演”,信息多数是属于单向传递,学生习惯作为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教学效果不好[3]。随着信息科学、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因此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将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茶树育种学》这种传统专业课程是必然趋势,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多采用课堂教学,对于直观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现场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展现课程内容,可使教学过程生动化,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课堂的枯燥性。如在介绍特异茶树资源部分的内容时,假如只是老师用文字讲解某一个种质的特征特性,学生较难对其差异进行分析。若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既生动形象,又能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现场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带到茶园进行教学。《茶树育种学》的课程内容中,有些内容应用性很强,可以采取带领学生到茶园,结合实验进行授课,如介绍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等育种方法时,让学生现场观察种子繁殖的茶园和无性繁殖的茶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两种不同类型育种方式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特别是讲授有性杂交授粉部分,可以在现场边讲授理论知识,边进行杂交授粉技术的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掌握杂交授粉技术操作。
(2)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准备讲系统选育章节时,以课前预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收集关于 “英红九号是如何选育出来的?”“它为什么是九号而不是八号呢?”等资料。由于在广东,英红九号种植和加工较多,我们学校茶园中也有该品种,学生可能见过这个品种,在平时饮茶中也经常喝到,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再由学生自主发言,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英红九号的选育过程,顺势引入系统选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选种的流程。这样的方式,一是能使学生很自然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也让学生能较好理解掌握概念,课堂也不会过于枯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课后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首先让学生到学校茶园观察几个茶树品种,再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学校茶园中几个常见品种是如何选育的,让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像寻找谜底一样去查询答案,激发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3)学习任务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
为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相互合作,选择可以让每个小组有明确任务,又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采用任务小组的学习模式,通过老师引导,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如介绍我国茶树品种简介时,此部分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将学生根据生源地进行初步分组略作调整,每个组2-3人,作业内容包括资料收集、PPT制作及总结汇报,各组的具体分工由小组成员自行商讨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家乡的茶产业,增强对家乡茶产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查阅资料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刻。
《茶树育种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该课程的实验课时只有16学时,因此在实验内容上必须进行精心设计,一方面要避免与《茶树栽培学》课程的实验重复,另一方面又要达到课程的实践能力要求。如茶树扦插繁殖在《茶树栽培学》中已有,在该课程中则不安排,而重点安排茶树标本的制作、茶树系统选种、茶树杂交授粉等内容。在实验课中,老师在学生操作前进行实验讲解和师范操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参与实验的每个步骤,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会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要求学生及时撰写实验报告,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茶树育种学》的课程考核,以往主要是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来判断成绩,课前、课中或课后大部分同学被遗忘在课程之外,这样既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也会抹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对于《茶树育种学》课程的考核,要从多方面进行,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等方面,具体分配如表1。
表1 《茶树育种学》课程考核项目
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茶树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要根据教学目标、产业及学科发展动态,并结合各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选用一些先进并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希望《茶树育种学》课程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