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硕 雷 霆 王 云 黄传书 杨 婷 梁利军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
重庆地区蚕桑种质资源丰富,桑园面积在全国排名前列,但是重庆蚕业整体水平不高,桑园利用率极低,尤其是和先进的茧丝强省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重庆市蚕桑生产多数仍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劳动强度大,科技含量低,劳动效率低[2],养蚕从业人员也多是留守老人、妇女等[3]。因此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走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4]。目前风头正劲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具有蚕发育整齐、省力化、高效性、整洁卫生等特点,能够完美弥补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缺乏,养蚕技术落后,蚕病不易控制的缺点。据测算,家蚕人工饲料育可节省大量人工费,远多于饲料成本费。而且减少了蚕病损失,增产的桑叶也可以多批次养蚕,还能节省桑园用地[5]。
近10年来,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国内一些院校与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深化研究,推动稚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6]。比如,山东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状小蚕人工饲料和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研制的膨化颗粒人工饲料,在生产应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养蚕效果[7]。江苏如东县也经过多年的人工饲料育技术探索,建立了全县完善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体系[8]。湖州市农科院等单位进行家蚕人工饲料优化和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也取得了积极地进展。2017年安康市大力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新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9]。综合全国各地情况而言,目前开展的试验多以1~3龄小蚕人工饲料饲育为主,而川渝地区关于家蚕品种对饲料适应性的研究、品种的选育工作相对较少。
经研究表明,家蚕由于长期以桑叶为食而进化,不仅对桑叶形成了营养依赖性,而且在某些代谢方面也形成了对取食桑叶的依赖性[5]。因此配制出适合家蚕的食性、满足蚕的营养要求的饲料配方不仅能够推动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工作,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家蚕发育经过时长、降低1~2龄蚕的遗失率等难题。本试验以重庆现行的几种家蚕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从探究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出发,对家蚕全龄饲料育过程中重要指标:健康指数、产丝量指数、产卵数量及质量、F1代孵化情况等数据做统计分析,从而探索出重庆现行的品种中饲料适应性较好的品种,为后续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和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1.1.1 家蚕品种
两广二号、菁松皓月、872×871、华康2号、华康3号。
1.1.2 饲料材料
粉末状饲料(由山东蚕研所提供)。
1.1.3 人工饲料养蚕设施
温湿可控智能人工气候箱、30cm×50cm聚乙烯塑料蚕箔、蚕网蚕筷、其他设施设备如冰箱、电磁炉、蒸锅、电子天平等。
1.2.1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选用五个家蚕杂交种品种,每个品种设置3个对照,分别为L1、L2、L3,4龄起蚕时每区数100头蚕饲养,对家蚕全龄饲养生长发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消毒准备
智能人工培养箱使用3%的甲醛稀释液喷洒,封闭30min,再用75%乙醇喷洒,敞开挥发15min后用紫外灯照射25min;电子天平、电磁炉等器具使用75%乙醇擦拭;饲养盒等蚕具使用漂白粉液浸泡,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1.2.3 人工饲料制备
本试验采用粉状饲料,制备方法:饲料与水比例1~3龄为1∶2,4~5龄为1∶1.8。加水搅拌均匀后放入保鲜袋,擀制平整后用封口机密封。放入蒸锅内高温蒸煮25min,取出饲料擀平成型后室温冷却。保存于10℃以下冰箱中备用。不同蚕龄期,饲料加水量也有所不同。小蚕期饲料含水量高,可保证每龄添食一次即可。
1.2.4 饲育环境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环境与传统桑叶育的温湿度都有差别,一般比桑叶育高2℃。本试验中饲育温度在1~2龄29℃(±1℃),相对湿度85%~90%;3龄27℃(±1℃),相对湿度80%~85%;4~5龄24℃(±1℃),相对湿度70%~75%;化蛹期温度25℃(±1℃),成蛾期温度与桑叶育相同。
1.2.5 饲育方法与眠起处理
1.2.5.1 饲育方法
收蚁采用稚条育法:即切条宽度0.5cm,间隔0.3cm,摆放在蚕盒中,把蚁蚕用鹅毛扫落在饲料上;采用切条育在1~2龄每眠起给食一次;3龄起蚕给食一次,3龄3d扩座补食一次;4~5龄每日给食一次,每日除沙一次。
1.2.5.2 眠起处理
家蚕入眠后停止补湿,有10%左右眠蚕时通风除湿,80%以上眠蚕时撒焦糠或者三七糠(3份鲜石灰粉拌7份焦糠),加速饲料干燥防止早起蚕偷食,三七糠能起到防病菌、干燥等作用。有95%以上起蚕时可以加网饷食,第2d抬网除沙,扩座补食,淘汰弱小、晚起蚕。
1.2.6 蚕种即时浸酸解除滞育
在上蔟第6d削茧调查后,每个品种每区雌雄蛹各数20粒制种。每区制种10个蛾圈,每区随机选出2个蛾圈进行人工接触滞育。具体步骤:在母蛾产卵20~25h后,把产卵纸置于甲醛中,固定30min;盐酸比为重1.092,盐酸液温46.1℃,浸泡时间4.5min;取出,流水冲洗30min,晾干。解除滞育后,按正常蚕卵催青步骤进行催青,调查F1代两日孵化率。
家蚕生长发育进度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4龄起蚕均重0.1130g,5个家蚕品种略有差异,其中872×871品种较其他4个蚕品种差异显著,平均重量高出0.02 g;熟蚕重指标中,5个家蚕品种差异不显著,平均熟蚕重约为3.10g(表1)。
表1 家蚕人工饲料生长发育进度调查
表2 桑叶育与饲料育发育经过对比调查
从饲育表现来看,5个蚕品种生长发育整体表现良好,发育较均匀,眠起整齐,健康性良好。其中两广二号、菁松皓月两个品种在饲育过程中表现突出,发育整齐度高,少见病弱蚕,食饵速度快,上蔟期短且齐。
从发育经过来看(表1、表2),两广二号、菁松皓月两个品种全龄经过饲料育较同批次全龄桑叶育全龄经过长约40h,比其他3个品种饲育期短,发育表现更好。对比表2中桑叶育与饲料育的1~3龄小蚕遗失率,两广二号、菁松皓月遗失率分别为8.36%,10.13%,分别较同批桑叶育蚕低2.00%,3.50%。其余3个蚕品种遗失率为15.00%以上,较桑叶育差距更大。
菁松皓月、两广二号两个品种对4龄健蛹率、4龄结茧率达96%以上,与同批次全龄桑叶育成绩相当;5个品种产丝量指标中全茧重为1.60g左右,也符合向农村大面积推广的基本要求(表3)。
比较选育单位与本实验数据结果发现,全茧重、茧层重、茧层率三项评价产丝表现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两广二号和华康2号两个品种产丝差异最小,华康2号的全茧重较选育单位的全茧重低4%左右,茧层重和茧层率两项指标表现较好,较选育单位数据仅低2%。872×871品种的茧层率指标则表现最优,达20.37%,菁松皓月、华康3号两个品种的茧层率也达到19.50%。而华康3号和872×871品种与选育单位数据差异显著,其中华康3号的茧层重与选育单位差近50.00%,说明饲料育对这两个品种产丝营茧不良影响较大(图1)。
表3 家蚕健康性指标与产丝量指标
(A)全茧重;(B)茧层重;(C)茧层率
图1选育单位与本试验差异图
从产卵量表现来看,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成绩差距较小,卵量基本保持在400~500粒之间;从F1代孵化情况来看,5个品种全龄饲料育的两日孵化率浮动较大,其中,两广二号和华康3号品种的两日孵化率较高,达到85.96%和89.30%。此结果表明全龄饲料育家蚕可满足家蚕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等需求(表4)。
表4 产卵量与孵化情况
本次试验选用品种为重庆市大面积推广用的几个品种[10],在温度、湿度可控环境中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通过调查家蚕生长发育健康性指标,得出两广二号和菁松皓月两个品种是重庆市现行的几种家蚕品种中饲料适应性较强的品种。两广二号本身就具有抗逆性强、高产、易养的特点,其优势在全龄饲料育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发育整齐度高、健康性良好,极少见死蚕与病蚕;上蔟化蛹期整齐度高,死笼率极低;营茧速度快,其茧丝产量与蚕茧品质都较高;在化蛾交配后,雌蛾产卵多且F1代孵化率高。
综合重庆现行的几种家蚕品种在全龄人工饲料育中的表现而言,两广二号可以直接作为重庆地区家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品种,也可以将两广二号作为选育种质材料,为下一步选育饲料用蚕品种以及产业化推广做准备。饲料养蚕技术如果能够在重庆地区大面积推广,同时配套饲料摄食性较好的家蚕品种及营养全面、价格合适的人工饲料,在未来几年,重庆地区的蚕桑业一定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一定能在构建我国规模化、省力高效蚕桑技术体系中也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