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11-12 07:17:26于潇潇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后遗症运动功能

于潇潇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急性期治疗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需长期接受康复训练,一般卒中后4~6个月是患者接受功能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1]。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遗留症状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时间护理模式是新型的护理方式,经患者的本能反应以及自然表现出的规律开展护理干预。现阶段,国内外关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接受时间护理模式的研究较少。该次研究重点分析该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旨在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医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 例;年龄 48~78 岁,平均(53.54±1.65)岁;卒中分型:脑出血12例,偏瘫10例,语言障碍10例,脑梗死6例;平均发病时间(39.54±10.24)d。观察组38例中男 18例,女 20例;年龄 48~79岁,平均(53.55±1.76)岁;卒中分型:脑出血15例,偏瘫10例,语言障碍7例,脑梗死6例;平均发病时间(40.02±1.5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分型以及平均发病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均是首次发病入院治疗,病程≤3个月;可正常语言交流具有主观判断力;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罹患恶性肿瘤;未能完整接受护理干预流程者;临床资料残缺者。

1.3方法

1.3.1 对照组 该组接受病情监测、膳食干预、药物指导及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预防患者病情恶化。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按照时间作为轴线,细化护理内容,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实际需求调整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体温时间护理。体温监测护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固定时间展开体温监护,3次/d,时间分别为早上7:30、中午12:30、晚间19:30,并将患者每一次体温记录在册,若患者体温存在较大的变动,要立即通知医师开展相关检查。(2)血压时间护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血压水平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一般早上10:00和晚间18:00出现血压峰值,血压测量尽量避开这两个时间点;若患者血压过高,根据医嘱予以患者降压药物治疗。(3)心率时间护理。晚间21:00需强化患者心率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随时做好紧急事件预备工作。(4)心理时间护理。 在晚间 19:00~21:00 为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尊重患者,减轻患者心理负担。(5)服药时间护理。早上 7:00~9:00 点服药、午间 11:00~13:00、晚间 19:00~21:00 服药。(6)肢体功能锻炼时间护理。 早晨 7:00~9:00 和下午15:00~17:00为患者开展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按照循序渐进、由简至难原则为患者开展功能锻炼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观察指标(1)运动功能。经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FIM)[2]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入组时、1个月后及3个月后由医院专业康复医师展开评估,评分越低提示运动障碍越明显。(2)生活质量。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3]评估患者入组时及护理3个月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5统计学方法经SPSS 22.0软件分析该次研究数据,运动功能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对比(分,x±s)

2.2生活质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 2、3。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分,x±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分,x±s)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膳食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脑卒中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脑卒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一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该疾病经早期治疗,虽能保证脑卒中患者生命安全,但通常会有部分后遗症,表现为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具有高致残率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相关研究提示[4],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预后,能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但关于采取何种护理模式目前还未有统一定论。

运动功能是人类参与各项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支撑点,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病症特点,该类患者多存在偏瘫现象,如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该能力有助于患者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过程,进而满足机体需求。查阅众多文献[5-7],认为运动功能是评估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情减轻的指标之一,且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与医疗干预措施密切相关。故改善脑卒中后遗症运动功能对其预后意义重大,通过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意识到恢复运动功能的重要性,进而主动调整心态及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致残率。同时由医护人员通过时间护理模式,促使护理更具针对性,掌握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患者康复期间欠缺方面予以充分指导,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升,且以观察组提升较为明显。说明时间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时间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分析原因如下:(1)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存在肢体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患者经时间护理模式干预后,促使患者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并严格按照护理方案时间接受对应护理,如服药、功能康复训练等,有效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根据时间要求定时服药,按时参与康复锻炼,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运动功能的恢复;(2)时间护理模式将病情监测做更细化管理,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等,并详细记录每一次测量结果,尤其是体温的变化,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要予以重视,这可能提示着病情恶化,预防紧急事件的发生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3)时间护理模式重视患者实际病情及需求,观察患者本能反应以及自然表现出的规律,结合医学科学护理干预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将患者每一项护理操作具体至某一时间点,落实到每一项护理干预中,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8]。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时间护理模式,效果明显,可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开展应用。

猜你喜欢
后遗症运动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春天的“后遗症”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8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9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