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我们在录音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避免的声学问题,比如录音的空间比较狭小,声音扩散度不够,又或者录音室做的吸声太多、天花板和墙面的漫反射做的不到位等等录音室前期设计所造成的一系列声学问题,导致录制出的声音显得过于干涩等不尽完美的问题。
作为录音师,为使录制的作品更加完美,减少不必要的瑕疵,当我们遇到上述问题时,则希望后期中通过使用各种混响来掩蔽录制时所遗留的声学问题。所以,如何在混音中运用混响插件塑造“真实”舒适的空间感,一直是专业录音师所追求和探讨的。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通过对“在混音中运用混响插件塑造舒适的空间感”的分析,与大家分享笔者在工作中所累积的一点经验。
关于“如何在混音中运用混响插件塑造舒适的空间感”笔者将以录制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范磊老师的单簧管独奏为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在前期录制阶段,采用主立体声话筒加补点话筒的拾音方式,同时在房间的两侧架设房间话筒(room mics),用来增加自然的空间特性。主话筒Earthworks QT40 的位置距离声源2 米左右,距离地面约为3 米,45 度指向声源来拾取整体;补点的立体声话筒Neumann KM184 距离声源约为80厘米,距离地面约为1.8 米,仍然45 度指向声源,近距离拾取整个单簧管音色的同时避免把话筒放置太近,拾取到过多的吹气声;房间话筒Neumann KM184 的位置则是面对声源放置到房间两侧,与主话筒平行高约3 米。
后期混音时,首先对三组话筒(主话筒、补点话筒、房间话筒)的音量比例进行平衡,最后再通过混响对声音进行美化,以及对虚拟空间感进行重塑。因本文主题在于针对后期混响的运用进行分析,所以对前期话筒摆位和录音方式在此文中不再多作赘述。
图1
图2
本次混音中,用到了3 个混响:板式混响(plate hall)、中厅混响(medium hall)、大厅混响(large hall),并将所有轨道发送到这3 个混响辅助轨道。众所周知,在空间中的声音一般包含:直达声(direct)、早期反射声(early reflection)、混响声(reverberation)几个部分。笔者之所以用三个不同品牌的混响器,则是根据上述声音组成的原理,将其分解。
第一个混响:Waves 的板式混响(plate hall),板式混响本身可以增加一点乐器的光泽度和活跃度。我在预制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同时把预延迟(Predelay)的时间调整到12ms,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听感上也可以增加一点点乐器的空间感和宽度。而在这个软件中的混响推子降低了3dB,这样可以让板混响的尾音不会太响,更多听到的是混响器对乐器直达声的影响(如图2 所示)。
第二个混响:IR 混响器中的木质厅堂采样混响(wooden hall),使用这个混响器的目的是增加乐器的温暖感,中厅的空间感。在第一个混响器中我设置的预延迟(Pre-delay)时间是12ms,而我希望在第一个板式混响的声音结束后马上可以衔接上这个中厅的混响,因此在这个混响器中我把预延迟(Pre-delay)的时间设置为50ms,以此增加直达声与早期反射之间的传播时间,如此一来,就会让听众觉得录音的空间比较大,显得声音更加松弛。另外,为了避免低频的浑浊和高频的气声,我也对100Hz 以下的频段和4.5kHz 以上的部分做了2dB 左右的衰减(如图3 所示)。
图3
图4
第三个混响:altiverb 混响器中的维也纳大厅混响(Vienna Large Hall),大厅混响的特点是混响衰减时间较长,使尾音感觉好听,尤其是这种通过真实空间采样的混响,余音衰减过程显得比较自然。在这里我主要为了用到altiverb 混响器产生的自然尾音效果,因此我在软件中将直达声减小了6-8dB,早期反射声也降低了3dB,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避免直达声和早期反射声与前两个混响产生相互掩蔽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在这个混响后面又加了两个插件,一个是Protools 软件自带的均衡效果器(eq)另一个是压缩效果器(compressor)(详见图5、图6)。
在均衡效果器(eq)中,对80Hz 以下、500Hz做较多衰减,来避免混响产生的中低频浑浊感,使音乐听起来干净很多。同时我也对2.5kHz 以上的部分做了少许衰减,目的是不让混响里有过多吹奏所导致的气声。
图5
同时,笔者在均衡效果器后又加入的一个压缩效果器(compressor),目的是为了让修整后的混响尾音显得更加平滑自然。我将门限值(threshold)设置的比较低,即-16dB,这样一来,可以刚好碰到混响的电平就开始进行压缩。启动时间(attack time)设置为1.8ms,释放时间(release time)设置为210ms,压缩比(ratio)设为2:1 则是为了让压缩器快速启动,并且可一直对混响产生的尾音进行控制。
图6
如此一来,通过3 个混响的组合使用,使声音的每个部分既有交叠又互不影响。三个混响的比例为:第一个板式混响的推子最高,仅对直达声起润色作用,第二个中厅混响的推子次之,在对直达声润色的基础上,增加空间感和温暖感,第三个大厅的混响推子电平是最低的,目的是在前两个混响的基础上增加混响尾音衰减的平滑度和自然度。这样,直达声加上三个不同作用的混响,再根据音乐的需要适当的调整三个混响的比例,就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自然的混响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使用多个混响的时,除可以采取上述方式外,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延迟补偿。现在市面上软件混响器多种多样,不论是卷积算法的混响还是采样混响,对CPU都有一定的消耗,当在轨道上加载插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延迟补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由于录制本文素材时,使用的protools 7.4 的老版本,可能会存在部分延迟补偿的问题。)
2)声音的相位问题(phase problem)。三个混响在依次打开的时候,要注意是否声音有模糊不清或者音量有减小的问题,如果有,表示出现了相位干涉或者抵消现象,需要重新调整三个混响的比例还有预延迟(Pre-delay)等参数。
3)发送量。推子前发送还是推子后发送,每一个轨道到底发送多少,需要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斟酌。风格不同、作品不同、演奏人员的状态不同,所需要的混响风格也不一样,不可完全照搬套用。
以上就是笔者想与广大读者分享的混音中混响插件组合使用的一点个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