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背影》教学例谈

2019-11-12 21:27邹建招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背影语文课程课文

邹建招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扶溪学校,广东韶关512331

初中教材的课文范例很多都是非常优美的文学作品,其间洋溢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但由于作品写作的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而学生的思想实际又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基于这一段时空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领会其中要旨,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并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是显性的,也是书面测试时的重点,所以我们教师大多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却往往因其隐涵性而在课堂教学中被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表现、反映人类情感活动的媒介,是作者内心体验和生活哲理的结晶。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用繁琐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零七碎八的知识拼盘,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文被肢解、情被忽略,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语文也就会逐渐成为一门让学生厌恶而无奈的课程。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又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作了粗略探索。

一、注重朗读,调动情感。

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反复诵读,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可以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

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朱自清的《背影》,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所以能感染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注重朗读,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听名家朗读,学生齐读、自读等形式,以锲入情感,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听和读中受到感染,加强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同时又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捕捉动情点,滋生情感。

这种选点突破的教学主要是教师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和意义隐含处等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透彻理解,从而深刻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它突破了串讲式的满堂灌,优化了对课文的信息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它求精、求美、求深,深化了语文课中的品读、品析、品味,浓厚了语文课中的文化氛围,加强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我们知道,散文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溢于中,诉之于笔,外化的便是这充满感情的文章。这种情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它穿越了理性的时空,直达读者的心灵,深深地感染读者,然后又回过头来唤起读者对亲情的思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背影》一文中哪一点最有“有嚼头”,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想,这莫过于“背影”了,特别是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聚焦了一点,围绕“背影”,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反复品味,使学生在咀嚼品味中惊喜地发现父亲这个“背影”蕴含了真挚、深沉、崇高、伟大的父爱。当然,如果我们对背影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解释父亲攀爬铁道的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作用,而不对这些词作深层次的挖掘,体验其中浓浓的父爱,那么我们所做的就已经远离了文本,思维的轨道也偏离了方向。

三、角色扮演,体验情感。

角色扮演,其实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真意切的共鸣,达到“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的境界。因此,教学实践中,引进角色扮演,可为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搭建舞台。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与作者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

《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离我们当代的学生毕竟遥远了些,加上文章所反映的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较为深沉。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没有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更是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些学生无动于衷。其实,在我们农村,学生与父母分别的情况是较多的,但许多学生却体会不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种深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增加了

让学生扮演角色,亲自体验的环节。《背影》第六段主要写父亲到那边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经过,其中最感人的是父亲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句子,里面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我让同学们以课桌为月台,请了一位稍胖的男生扮演父亲的角色表演了这系列的动作。做完后,这位同学直喊累。有了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释放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时,就要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教材与课外生活特别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需要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来宣泄、释放,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延伸、拓展一些课外活动来满足这一需求。

比如,《背影》一文,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却能感受到亲人的爱。所以,当他们醒悟过来之后,心中才猛然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急于要表达出来,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可安排一些如讲故事、写读后感、写心声、谈感受等教学环节,以转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的激情得以张扬和释放。教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我教《背影》就安排了让学生讲述自己感人的亲情故事的教学小环节,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课堂中的“角色扮演体验情感”转到“现实生活中的亲自体验”,以达到他们张扬、释放情感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当然,这并不是光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实施有效的策略、方法、技巧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要为学生营造适当的环境,以供他们滋生情感、体验情感、释放情感。

猜你喜欢
背影语文课程课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两个背影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