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词作简谱

2019-11-12 23:21:46张恩岭王丽歌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张伯驹鹧鸪天词作

张恩岭,王丽歌

(周口师范学院 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周口 466001)

1898

1

岁(戊戌 光绪二十四年)

张伯驹,原名张家骐,字伯驹,号丛碧,后以字代名,改“丛碧”为字,号“好好先生”“春游主人”,自称“中州张伯驹”。

正月二十二日(1898年2月12日),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闫楼村。其生父张锦芳(字絅庵),为前清秀才,曾任度支部郎中,民国二年任众议院议员。

1903

6

岁(癸卯 光绪二十九年)

2月,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并离开项城到滦州省父,后随父移居天津南斜街。

1904

7

岁(甲辰 光绪三十年)

是年,开始在家中私塾上学,记忆力惊人,已能流畅背诵《增广贤文》。

1906

9

岁(丙午 光绪三十二年)

是年,学会作诗,其诗作被编入由张镇芳、马丽轩等组成的“丽泽诗社”所编的《丽泽社诸家诗》中(已无存)。曾于清光绪年间任过翰林院庶吉士的王新桢夸张伯驹诗说:“伯驹,则絅庵之子,丽轩之甥也,英年挺出,直欲突过前人。若《从军行》《天上谣》等作,激昂慷慨,魄力沉雄,有倚天拔地之慨。虽老于诗者,未必能办。丽轩称其‘素有大志,诗文皆豪迈可喜,信然哉’。”可见少年时代的张伯驹已显露出韵文创作的天赋。

1911

14

岁(辛亥 宣统三年)

是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政法学堂。

1917

20

岁(丁巳 民国六年)

是年,从中央陆军混成模范团毕业。从是年开始,至1925年,先后在曹锟、吴佩孚部参谋处任事,1923年曾任陕西省督军署参议兼驻京代表。1925年退出军界,同时,在张镇芳创办的盐业银行挂职常务董事兼总管理处总稽核。

同年,已通读《二十四史》,能熟背《古文观止》,细说《资治通鉴》。

1925

28

岁(乙丑 民国十四年)

冬,参加谭篆青发起成立的聊园词社,但所作不多。

是年,参加关赓林创立的稊园诗社。

1927

30

岁(丁卯 民国十六年)

是年,作词《八声甘州·三十自寿》。这是张伯驹自辑第一部词集《丛碧词》中第一首词。词作上片有“秦关百二,悔觅封侯”句,表示对自己厕身官场、军队的悔恨;下片表达了对连年军阀混战的忧思,对政治的厌倦,同时表示有意追求风流恬淡的人生。

这首词也展现了张伯驹早年作词的功力,在张伯驹一生词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8

31

岁(戊辰 民国十七年)

是年至1933年,张伯驹致力于婉约词的学习与创作,题材主要是情爱和山水风景,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有《蝶恋花·深掩云屏山六扇》《临江仙·帘影故家池馆》《思远人·和小山》《卜算子·落叶掩重门》等,特别是《蝶恋花·深掩云屏山六扇》,被行家评为“清妙自然”“可乱六一”;《临江仙·帘影故家池馆》,被人赞之为“大有南唐之骨,北宋之神”“置之小山词中,可乱楮叶”。

1930

33

岁(庚午 民国十九年)

冬,与袁克文、溥侗同登开明戏院,义务演戏,卸妆后,送袁克文至霭兰室,并赋词《踏莎行》。以景抒情,意境凄婉,而又蕴含雄放之气。

1931

34

岁(辛未 民国二十年)

3月22日,袁克文猝然去世,张伯驹作挽联:“天涯落拓,故园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芳草凄迷,斜阳黯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这是张伯驹首作挽联,已突显其创作联语的天赋和风格。

1934

37

岁(甲戌 民国二十三年)

正月,作词《鹧鸪天·为惜疏香此小留》,自注云:“甲戌正月下旬偕韵绮,同西明,夜至无锡,借笼灯入梅园宿。次日冒雨登鼋头渚,望太湖,归谱此词。”

此类山水旅游词在张伯驹词作中特色鲜明,并显示出其摹写自然风光的那种清新秀丽、风韵天然,语言则流畅欢快、笔触细腻的风格。如《鹧鸪天·西湖旅夜》中有句“一阵阵,一声声,斜风细雨到天明。问人夜睡何曾着,燕子无须唤客醒”等。

1937

40

岁(丁丑 民国二十六年)

是年住北平。卢沟桥事变后,与郭啸麓、夏枝巢、黄君坦、关颖人等加入词人郭则沄所结蛰园律社及瓶花簃词社。

1938

41

岁(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是年,《丛碧词》(张伯驹自集1927—1938年的词集)刻印刊行,傅增湘题写书名,夏仁虎、郭则沄分别作序。

《丛碧词》是张伯驹一生前期词作的结集,集中反映了张伯驹词作的婉约风格。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词坛优秀词集之一,在中国近现代词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丛碧词》奠定了张伯驹在中国近现代词坛上的地位。

1939

42

岁(己卯 民国二十八年)

是年前后一段时间,张伯驹在创作婉约词的同时,还创作了不少具有豪放风格的词,如《霓裳中序第一·西山赏雪归作》《浪淘沙·广州至汉口飞机上作》《六州歌头·登黄山天都峰绝顶》《满江红·题黄三君坦天风海涛楼图》《六州歌头·携慧素登峨嵋山绝顶》等,都体现了豪迈壮阔的词风。如《六州歌头·携慧素登峨嵋山绝顶》有句“擎天拔地,声势走雷霆”;《满江红·题黄三君坦天风海涛楼图》有句“楼外天垂,遥望尽,齐烟九点”;《浪淘沙·乱雨湿江天》有句“一镜空蒙三万顷,飞过君山”。这些词作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笔力千钧,撼人心魄。

1941

44

岁(辛巳 民国三十年)

春,租居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培福里,遭汪伪“76号”特务绑架,被拘8个月,经多方营救方脱险。

8月29日,在绑架中赋词《菩萨蛮·辛巳七夕寄慧素》。

10月5日,再赋词《菩萨蛮·中秋寄慧素》。

是月,又赋词《梦还家》,并注:“自度曲,难中卧病,见桂花一枝,始知深秋,感赋寄慧素。”

冬,赋词《虞美人》,并加注:“十一月下旬,雪,接慧素信,词以寄之。”

这4首词一反此前所作旅游词之优美欢快之风,倍见凄哀清婉之情。这4首词作,开辟了张伯驹一生词作的一个特殊题材,即此后张伯驹爱情词的绝大部分都是写给夫人潘素的。

1942

45

岁(辛巳 民国三十一年)

春,由北平赴西安居住。

1944

47

岁(甲申 民国三十三年)

是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在成都开幕。张伯驹观看了画展,并与张大千同游武侯祠,作词《扬州慢·武侯祠》。这是张伯驹西安避祸期间一首重要的词作。词人此时最为关切的,就是国家抗战的命运,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1946

49

岁(丙戌 民国三十五年)

是年,任华北文法学院文哲系教授。

同年至1947年,多次在家中举办古琴雅集和押诗条聚会。

1949

52

岁(乙丑)

是年,任燕京大学语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

同年,作词《人月圆·分明镜里楼台影》《惜黄花·丹枫霜染》《霜花腴·上林盛事》等。这3首词,均为中秋或重阳时作,大都即景抒情,或抒发对岁月易逝的感慨。此后,每遇传统节日,张伯驹大都有词作。

1950

53

岁(庚寅)

是年,以5000余元收得唐代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卷,为之狂喜,并填词《扬州慢·题杜牧之赠张好好诗墨迹卷》。这首词是张伯驹回首自身经历和感怀,自比杜牧,不禁落寞和悲凉之感涌上心头之作。

同年,于西郊自己住宅“展春图”结庚寅词社。

同年,开始与其他词人通信和词,并参与关赓麟组织的“稊园吟集”。

同年,作词《金缕曲·题庚寅词集图》,此词下片有“江山几换谁为主”“看遍人间兴亡事”等句,反映了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变之际思想和情感一时的迷惘与不适应。

同年,标注为庚寅年间的词作还有《人月圆·相看座上须眉古》《南浦·长空黯淡》《鹧鸪天·两岁平分半送迎》等词。

1951

54

岁(辛卯)

是年,《丛碧词》再以铅印本刊行,比1938年本有增补和修改。周汝昌为该版《丛碧词》作跋,给予极高评价:“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指张伯驹)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1952

55

岁(壬辰)

是年,经何香凝、郑振铎动员,以顾问身份到文化部工作。

1953

56

岁(癸巳)

2月,作词《东风第一枝·敏庵锦城除夕韵》(敏庵即周汝昌),此词为和周汝昌是年春节前夕的赠词《东风第一枝》。

秋,与夫人潘素客居青岛,作词《望海潮·青岛台风过后观潮》《海天阔处·青岛海水浴场》《五福降中天·青岛公园五福楼茗话》。青岛风景在其笔下美不胜收,特别是《望海潮·青岛台风过后观潮》一词气势雄浑,囊括万象,是词人豪放风格的名篇,如“鲸波吞日,蛟涎吹雾,滔天势欲横流,鼍鼓地摇,神旗电闪,萧萧万马惊秋。飞雨卷齐州。看黑风水立,白浪山浮”等语皆殊为难得。不久张伯驹又有一联写崂山:“迎来海外三千履;望尽齐州九点烟。”

1954

57

岁(甲午)

春,为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填词《潇湘夜雨》。

夏,作词《瑶华》,自注云:“承泽园将易主,时荷花盛开,邀词集同人欣赏。”

是年,标注“甲午”年所作词有《风入松·乱山如恨不能平》《人月圆·恒河沙数星辰绕》等数首。没有标注年月但可能是是年所作或此前所作则有数十首。

同年,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同年,将其1927年至1954年间的词再次集为《丛碧词》,后收入《张伯驹词集》中,约150首。

此后至1961年6年间,张伯驹经历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风运动,反右派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基本中断词作。

1957

60

岁(丁酉)

是年,与章士钊、叶恭绰致书周恩来总理,对古典诗歌的创作和研究提出看法,倡议成立北京韵文学会。此倡议得到了周恩来的关注和肯定,但因反右派运动开展,遂告中止。

1958

61

岁(戊戌)

是年,由北京市戏剧界整风联合办公室定为右派分子,按四类处理,撤销其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1961

64

岁(辛丑)

9月24日,作词《人月圆·辛丑中秋独赏月》两首。从此,恢复中断了将近6年的词作生涯。

10月中旬,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邀张伯驹夫人潘素赴该校讲授国画,张伯驹随行。

10月下旬,将赴吉林省长春市,作词《浣溪沙·将有鸡塞之行,题秋风别意图》4首,反映了词人无可奈何、依依不舍、背井离乡的复杂心境。

11月,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是年,撰写《素月楼联语》,并作《自序》。

同年,完成《丛碧词话》的写作。《丛碧词话》是张伯驹论词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其一生读词、习词的心得。当代著名词家周笃文曾评价这部书,认为《丛碧词话》是“一部妙语如珠,取重当代的力作”。

1962

65

岁(壬寅)

1月,作词《定风波·和正刚纪梦词,为辛丑除夕预作》,有句“红日鸡声天下放,催唱,回头万事似秋霜。”对往日沉浮经历颇多感慨。

2月4日,作词《定风波·辛丑除夕,与诸词友守岁》。

2月19日,作词《临江仙·壬寅元宵和正刚》,有句“残春愁里过,细雨梦中遥”。

2月,由民盟北京市委宣布摘掉右派“帽子”。

5月,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11月,填词《鹧鸪天·壬寅冬初,独立吉林松花江上看雪》。

是年,两次去辑安,并作词《高阳台·辑安怀古》。

同年,作词《六州歌头·长白山》,发语不凡:“昆仑一脉,迤逦走游龙。承天柱,连地首,势凌空,耸重重。”此词亦是词人豪放词中一篇力作。

1963

66

岁(癸卯)

1月24日,作词《鹧鸪天·壬寅除夕》。

4月5日,作词《浣溪沙·癸卯清明》。

4月,作词《燕山亭·长春客邸见杏花。和道君》。

春,作词《蝶恋花》6首,有句“小雨一犁风五两”,语极新颖;亦有句“眼看花枝花渐少,可怜人比花先老”,“空欲怜花花里住,那知花落人无主”,流露出人生无定、人生如梦,人生如花易逝之概。

7月,作词《渡江云·挽夏枝巢词人,和钟美》。

9月,作词《玲珑玉·挽黄娄生同社,和钟美》。

10月2日,作词《人月圆·癸卯中秋》。

10月25日,作词《满庭芳·癸卯重阳,和钟美》。

10月,作词《飞雪满群山》,自注云:“癸卯中秋前后,长春降雪,与钟美赋秋雪词。”

12月31日,作词《探芳信·新岁除夕》。

是年,与福建南平漳湖陈守治取得联系,并在陈守治主编的《乐观词坛》上发表《春游词》。

是年,没有标注时间,但可能为此年所作词,被集入《春游词》中十余首。

1964

67

岁(甲辰)

1月1日,作词《庆官春·甲辰元旦,和清真》中有“日月依然,江山无恙,白头羞对春城”句,流露出岁月蹉跎和乡愁的情思。

2月12日,作词《鹧鸪天·癸卯除夕》。

春,作词《鹧鸪天·和玉谷》《眼儿媚·柬玉谷》《鹧鸪天·和玉谷,效其体》等,词中有句“桃雨细,柳烟斜”“心淡淡,意迢迢”,绘景自然、细腻,语言婉约、优美,节奏明快。

4月,作词《浣溪沙》7首,有句“伤别伤春又一年,落花飘絮尚依然,东风无奈鬓毛斑”,流露出漂泊在关外无奈的思乡之情。

5月,作词《高阳台·中国登山队登上希夏邦马峰绝顶,和玉谷》有句“看今朝、人在高峰,人是高峰”,语气豪迈且富哲理。

6月14日,作词《清平乐·甲辰端午》。

8月14日,作词《风入松·七夕》《鹊桥仙·七夕和淮海》。

夏,回北京一个月,作词《浣溪沙·回京》7首,第一首云:“小巷依稀认旧门,蛛丝萦槛案堆尘,萧萧梧竹易黄昏。风扫壁琴弦断轸,泥封厨甕酒空尊,不知客是主人身。”流露出回到故居的伤感,情意哀婉、凄伤,音韵婉转和谐,颇耐寻味。

9月20日,9月初,回到长春,作词《人月圆》4首。

10月14日,作词《金缕曲·甲辰重九,和刘后村》。

冬,回北京过春节,作词《浣溪沙》,自注云:“去腊病梅复活,盛开,词以张之。”

是年,未注明日期,但可能为本年所作词50余首,集入《春游词》。

1965

68

岁(乙巳)

2月1日,作词《鹧鸪天·甲辰除夕》4首。并作词《高阳台·和机峰、梦碧、牧石、甲辰除夕》。

2月15日,作词《瑶花·和钟美元宵前夕欲雪》。

2月16日,作词《月下笛·和钟美元宵雪》。

3月14日,作词《一萼红·花朝·和白石》。

8月3日,作词《鹊桥仙·和山谷》。

8月,作词《鹧鸪天》,自注云:“梦中得天韵一联,醒后不知所谓,因思用以咏桂颇得其神,是成此词。”有人说,张伯驹夤夜乍醒,或外出归来,张口即可成诗。由此词可知。

9月10日,作词《水调歌头·乙巳中秋寄钟美北京》5首。借月之盈亏,感叹人世沉浮不定。

9月26日,作词《人月圆》,自注云:“重阳前七日,忽夜梦观武则天画花卉卷子,白花绿叶,月白色帛上钤两玺文,为其所造字,不尽识,醒后为此词。”

10月4日,作词《金缕曲·寿钟美兄七十》。

是年,所作词未注日期,而收入《春游词》者,约30首。

同年,将1961—1965年间词作集为《春游词》。

此一时期的词,是张伯驹词作中最为优秀、最为成熟的词作:其词由早期的优雅、轻灵、婉约,逐步过渡形成了悲苦、浓郁、韵味悠长的词风。更重要的是,其抑郁、哀婉的思乡之情,通过艺术的表达,已成了代表人们共有的艺术化的体验,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因而,《春游词》是张伯驹一生词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词集。

1966

69

岁(丙午)

1月20日,作词《鹧鸪天·乙巳除夕》,这首词作于1966年初,从此时到1969年底,均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张伯驹基本没有词作。

8月27日,吉林省“造反派”群众在长春市体育馆开会斗争省文化局书记金树然,张伯驹以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身份陪斗。

1967

70

岁(丁未)

1月,被撤销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职务。

2月8日,作词《鹧鸪天·丙午除夕》两首,有句“泡影电光七十年,回头万事梦中看。余生身似难回水,已死心如不动山”。“文化大革命”的乱象,已使张伯驹对社会,对自身前途失去了信心。因此,这两首词被认为是反动诗词,受到批判。

是年,出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愤慨,写下《金缕曲》词,有句“池鱼殃及城门火,更娥姁,牝雉钟室,居心测叵”,明显是讽刺江青干政。因此,被视为“现行反革命”,再次受到批斗。

1970

73

岁(庚戌)

3月,与夫人潘素被遣送舒兰县朝阳公社双安大队插队落户,但当地拒收。数日后,夫妇返回北京,成了“无户口、无工作、无住处”的“三无人员”。

春,作词《浣溪沙》4首,有句“回首春游梦一场”,自注云:“伯弓(即裘伯弓)乞休,将卜居宜昌,赠诗为别。余亦作去计,或流寓关中,赋此为答。”以此词为始,张伯驹又恢复了中断4年的词作生涯。

6月,作词《苏幕遮》,自注云:“将去西安女儿家度岁,君坦赠词为慰,答和。”

7月,到西安暂住女儿张传綵家。

夏,作词《小秦王》4首,分咏“春日菊花”“夏日芍药”“秋日海棠”“冬日牡丹”;再用词牌《小秦王》作词9首,分咏“北海山桃”“颐和园后山杏花”等9种花卉。由此可见,无花不能入伯驹词笔。咏花词,已成为伯驹词作的重要题材。

9月15日,作词《水调歌头·庚戌中秋晚登雁塔看月出》。

秋,作词《惜红衣·重至西安,和白石》,有抑郁难平之气。

11月8日,作词《临江仙·庚戌立冬》,再作词《鹧鸪天》,并自注云:“立冬,前词意有未尽,再赋此阕。”此词有句“虫入蛰,雁归群,北风大地冻黄尘,绨袍赖有冬暄赠,不信一寒是弃人”,有感于自身处境,语气悲愤。

12月7日,作词《渭城曲》两首,并作《一剪梅·庚戌大雪节无雪》,此词有句“何处天涯,到处天涯,空枝绕树似寒鸦,道是归家,还是无家”,反映了词人晚年流落无依,只能暂到女儿家度日的悲凉心境。

是年,到西安后,重游雁塔、灞桥、华清池,登骊山,游秦始皇陵,均有词作,计有《鹧鸪天·雁塔》《小秦王·灞桥》《浣溪沙·华清池》《鹧鸪天·过曲江》等近20首。

是年,未注日期,但可能是本年所作词30余首,集入《秦游词》。

1971

74

岁(辛亥)

1月26日,作词《鹧鸪天·庚戌除夕长安守岁》3首。

2月5日,作词《鹧鸪天》自注云:“立春后一日雁塔看雪,即于是日飞雪中归京。”

2月10日,作词《鹧鸪天·辛亥元宵为潘素生日赋》《人月圆·辛亥元宵再赋》。

3月,作词《浪淘沙》,自注云:“院内迎春一株盛开,因效花间体赋此。”

4月,作词《虞美人》,自注云:“辛亥清明后,与君坦进颐和园,看玉兰、杏花,钟美不至。”

夏,作词《小秦王》5首,自注云:“连日酷热,以诵佛消暑,答和君坦。”此5首词中有句“半世浮生浪打萍,一时冷热付天听”,“身外但寻干净土,人间何处不他乡”等,反映了词人历经磨难,对世事无解无奈,又只身漂流的感慨和苦闷,只好靠佛教“世事皆空”的思想来解脱自己,安慰自己。从此始,词人晚年的词作,多有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启了词人疏放通达的词风。

8月27日,作词《鹊桥仙·辛亥七夕和淮海》《点绛唇·七夕和君坦》。

10月3日,作词《人月圆·辛亥中秋》3首,《相见欢》1首。

10月26日,致信周恩来,托章士钊转,请求解决其在北京工作和户口问题。

10月27日,作词《朝中措·和牧石辛亥重阳》两首。

11月24日,章士钊致信周恩来,提议聘张伯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转张伯驹信。

12月9日,周恩来批示,要求具体研究聘任张伯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一事。

冬,作词《临江仙》《减字木花》《渡江云》。

是年,没有标注日期,但可能是本年所作词20余首,收集入《秦游词》。

1972

75

岁(壬子)

1月6日,陈毅逝世,张伯驹托秦力生转自己为陈毅撰写的挽联:“仗剑从云做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这一挽联气壮山河、笔力千钧,在社会各界影响极大。

1月21日,收到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聘书,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月14日,作词《鹧鸪天·辛亥除夕》两首,有句“梅蕊绽,柳枝舒,故吾镜里看新吾。眼前无限春光好,又写人间一画图”。此词反映了词人被聘为文史馆员以后的心情,又涌起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月25日,作词《浣溪沙》,自注云:“正月十一日大雪,晨起河边踏雪诵佛。”有句“天地与心同一白,乾坤着我并双清,万花飞散打身轻”。此词反映了词人陶醉于大自然纯洁至美的境界中,也是词人晚年旷达人生态度的表白。

2月29日,作词《小秦王》4首,自注云:“壬子上元潘素生日,于西郊同饮赋。”

春,到天津,与寇梦碧、张牧石在故李氏园看海棠,并作词《浣溪沙》4首。此后数年,每逢春日,必去天津看海棠并有词作。

9月22日,作词《人月圆·壬子中秋在天津》。

10月15—20日,作词《鹧鸪天·壬子重阳未作山游》《临江仙·重九后同君坦、牧石看红叶,和君坦韵》。

秋,作词《杨柳枝》43首。

是年,将该年及1970年以来所作词均集入《秦游词》集。此一词集是词人由中期词作向晚期词作过渡的一部词集。其一生“山穷水尽”的窘境和“柳暗花明”的转折就在此一时期,其词风也由哀婉凄美向轻松、疏放转变。

1973

76

岁(癸丑)

1月5—10日,作词《西子妆慢》,自注云:“壬子小寒后,过天津南斜街童时旧居感赋。”

2月2日,作词《鹧鸪天·壬子除夕》。

2月17日,作词《人月圆·癸丑元宵。时患目疾》。

4月,作词《鹧鸪天·天津金刚桥花园对海棠》。

是月,在天津旧总督署公园看海棠,作词《小秦王》4首。

夏,作词《小秦王·题萧斋牵牛花馆图》20首。

9月11日,作词《人月圆·癸丑中秋,昼晴夜阴,不见月》3首。

10月23日,作词《浣溪沙·癸丑重阳独登陶然亭》两首。

12月22日,作词《鹧鸪天·癸丑冬至》。

冬,作词《小秦王》10首。

是年,未注日期,但可能是本年之作集入《雾中词》者约25首。

同年,将1973年的词作集为《雾中词》。此词集和《秦游词》可称为词人晚年词作的代表,展现了词人晚年淡泊疏放的情怀,在艺术风格上,则主要是自然旷放,语言毫无斧凿痕迹,天然随意。看似不炼,其实正是一生极炼词作语言而后达到的自由境界。

1974

77

岁 (甲寅)

2月6日,作词《人月圆》,自注云:“甲寅元宵,室人潘素六十寿,赋此为祝。”

3月,作词《小秦王·甲寅春,预作看花杂咏》,再作词《小秦王》20首,分咏“动物园”“颐和园”“鹫峰”“杏花”“玉兰”及其他杂感等。

春,作词《小秦王·和君坦。对牡丹作》44首。

4月21日,作词《小秦王》9首,自注云:“甲寅谷雨后,寄卢牡丹开六十余朵,招友小饮赏花。”

5月,作词《小秦王》:“耳际蝉声换世声,风来荷气入心清。浮生半日如千日,应是忘情太上情。”这一年,张伯驹词作多是咏花词及生活随感,反映了词人老来安然、闲逸的生活和沉醉于自然环境中的疏放心态。

6月23日,作词《小秦王·甲寅夏至后一日》4首。

6月,再作词《小秦王·甲寅夏至后,花蔬八咏》,分咏牵牛花、凤仙花、苋菜、马铃薯、蘑菇等。这几首词所咏对象,基本上都是人们琐碎日常生活中“熟视无感”的小题材,可以说是词人创造了一个词作的新领域,也体现了词人的关注相当细微,打破了菜蔬难入古典诗词纯艺术范围的“框框”。

9月,中秋节前后断续作词《人月圆》7首,有月时咏,无月时也咏,有句“团圆但见清辉满,不必在中秋”,反映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是年,张伯驹曾去西安治疗白内障,病愈后返回北京,一去一回的途中,作词《小秦王·入晋至秦》10首,分咏太原、介休、临汾等;《小秦王·经豫回京》8首,分咏洛阳、郑州、安阳等。

同年,未注日期,但可能是本年所作词100余首,故本年所作词200余首,集为《无名词》。

张伯驹是年词作的特点显示出其词境的日常化与生活化,写词就像写日记,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赏花、记游,与词人小聚,和词人之词,随感随发,发而成词,有时则用同一词牌,一气呵成数十首词。如此词作才力,确为词坛罕有。

同年,白内障初愈,因回忆自7岁以来,所观乱弹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并戏曲之逸闻故事,陆续写七绝177首,更补绝句22首,集为《红毹纪梦诗注》。

1975

78

岁(乙卯)

2月10日,作词《鹧鸪天·甲寅除夕》两首,有句“往事回头一叹嗟,梦中已尽笔生花”,透出词人感慨一生蹉跎,意欲封笔之念。

2月12日,作词《满江红·和正刚以余生日问疾词》。

2月,作词《瑞鹧鸪·和正刚》3首。

4月5日,作词《小秦王》4首,自注云:“乙卯清明,偕潘素同笃文,李今游大觉寺。”

春,作词《小秦王·乙卯春,天津故李氏园看海棠》。

5—6月,参加国务院组织的文史研究馆馆员参观天津、河南活动,并作《天津参观纪事诗》16首,《河南参观纪事诗》43首。

8月13日,作词《鹊桥仙·和君坦乙卯七夕阅长生殿曲本》。

9月20日,作词《虞美人·和君坦乙卯中秋》。

10月13日,作词《念奴娇·和正刚乙卯重阳》。

10月,作词《鹧鸪天·和坦君重阳,倒押楼字韵,腹联限嵌古人名》4首。

秋,作词《浣溪沙》两首,自注云:“乙卯八月晦日,往访西郊正白旗传为曹雪芹故居……”

11月8日,作词《临江仙》,自注云:“立冬日,董意适邀黑龙潭看红叶,并访白家疃传说曹雪芹故居。”

12月9日,作词《忆王孙》自注云:“大雪节前夜初雪,晨晴,和君坦。”

是年,未注日期,但应是本年所作词近70首。

同年,是年所作词集为《断续词》。这是张伯驹一生词作的最后一部词集。

1976

79

岁(丙辰)

2月13日,写信给夏承焘先生,倡议恢复“打诗钟”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并赠夏老词《满江红》(平韵)。

冬,收到杭州周采泉寄水仙两株,填词《金缕曲》致谢。

是年,与夏承焘、周汝昌等13名老少词友聚会香山并合影。

1978

81

岁(戊午)

3月,吉林省委宣传部为张伯驹所谓“攻击江青”一事平反。

4月,约徐邦达、朱家溍等为周汝昌祝寿,并作词《八声甘州》。

春,到天津观海棠,正逢张牧石51岁生日,即作词《卜算子》,为其庆生。

是年,向上海古籍出版社寄出本年所著《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书稿;同时,其著《红毹纪梦诗注》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同年,整理写作《唐五代宋元明清词选集评》。

1979

82

岁(己未)

3月,中共北京市委文化出版部对其右派问题做出改正决定。

1980

83

岁(庚申)

10月,与夏承焘、周汝昌联名致信文化部部长黄镇,倡议成立“中国韵文学会”。

冬,为谢稚柳《西湖小景》题记并赋诗。

是年,受聘为北京市戏曲研究所顾问。

1981

84

岁(辛酉)

2月19日(农历元宵)参加“民革”和“中山书画社”集会,即席填词《浣溪沙》,表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7月,会见施蛰存先生,并接受其聘,任《词学》编委。

11月,所著《丛碧词话》在《词学》第一辑上发表。

1982

85

岁(壬戌)

2月8日,因感冒住院,后转成肺炎。

2月25日,85岁寿辰,在医院接见张大千孙子张晓鹰,拍照留影,并作七律1首、词1首,赠张大千。对自己一生做了回顾,并深切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关切之情。

2月26日,逝世于北京大学医院。

猜你喜欢
张伯驹鹧鸪天词作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中国书画(2022年3期)2022-05-03 20:32:48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鹧鸪天·赤子赋
黄河之声(2021年17期)2021-12-16 01:59:54
鹧鸪天·庆“双节”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8 13:10:45
鹧鸪天二首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2
鹧鸪天·六道轮回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5:00
更 正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
船山学刊(2004年3期)2004-11-05 0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