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荒芜的背后
——谈包倬《老如少年》

2019-11-12 23:07田彤彤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昌盛傻子村庄

田彤彤

包倬的中篇小说《老如少年》发表在《江南》2019年第3期。小说以一个名叫昌盛的傻子作为叙述主体,展现了他与沟口村众多老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作为一篇问题小说,它把中国当代农村的“荒村”现象成功展示了出来,揭示了中国当代农村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了关于荒村问题以及孝道的思考。独特的“傻子”叙事视角与“图穷匕见”式的叙事结构是这篇小说的亮点所在。小说中的“傻子”叙事最初是由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进行叙述,之后逐步介入作者意图,借傻子之口言作者之意;而后者则体现在回忆式叙述与现实的对话上,形成乡村空间变化的落差。同样,进行了大量叙述铺垫后,在小说的结尾,最终傻子昌盛渴望逃离乡村的结局无疑是对现实问题的致命一击,进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一、“傻子”不傻

小说的开篇便是主人公的自述,主人公昌盛是个傻子,在适应不了城市生活的情况下回到了沟口村,这是一个只剩下一群老大爷的荒村。老人们活得孤独且无趣,他们将傻子昌盛作为生活唯一的乐趣,甚至希望昌盛可以扮演他们的儿子或者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他们一些快乐,弥补一些遗憾。昌盛毕竟是个傻子,所以很痛快地答应他们,并开始了游戏般的生活。

昌盛的傻更多体现在他行为上的傻,例如在第一节中,昌盛因为能够满足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愿望,便答应了老人们让他当儿子的要求;在第二节中,面对长乐爹想再举办一次表彰会的请求,昌盛不假思索地随口答应;在第五节中,因有小偷盗窃,昌盛每夜牵着狗、扛着枪为荒村巡逻。在当代社会,因为看不到发展的前途与希望,荒村是任何年轻人都不愿意生活的地方,只有像昌盛这样的傻子才会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因此,行为上的傻让昌盛这一角色在故事情节与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在细读文本之后,我们却不难发现其实昌盛的内心中充满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少爷,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包倬笔下的傻子傻得并不彻底。相比于傻子少爷时刻被人提醒自己的傻,傻子昌盛只有在村外人眼中才是个傻子,而在沟口村的老人们眼中他并不傻。因此,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并没有将傻子的傻贯彻到底。例如在第二节的最后,昌盛在老人们的争吵中想到了一个词——了结,他将老人们想象成风中的枯叶,生命会在时间里飘落腐朽,而不朽的只能是无形的事物。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些想法竟然存在于一个傻子的脑袋当中,而由于作者意图的过多加入,使得单一的限知视角,逐渐变为了全知全能的视角。虽然这样的“傻子”形象有些矛盾,但伴随着叙事的推进,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却逐渐在读者眼中明晰起来。

二、“图穷而匕见”

《老如少年》共八节,小说结构的丰富性很高,其中前七节更多地在展现回忆式叙述与现实的对话。在傻子昌盛的陪伴下,老人们的往事逐渐展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前,同时也让读者们了解到沟口村过去的辉煌。在过去与当下的不断转换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间的推移中,村庄所呈现的“荒芜”化,而留在村庄的老人就陷入了无尽的孤独。在第四节,有一天晚上昌盛和老人们爬到沟口后山上去俯瞰村庄的现状,结果老人们突然都哭了起来。这一段描写对我有极大的触动,老人们感受到了回忆与眼前的景象所产生的巨大差异的同时,这些差异也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强烈冲击与震撼,老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导致情绪崩溃,这也是作者对荒村现状最直接的展现。之后在中秋晚会的氛围下,老人们一一解开心结,似乎给自己的生命也做了最后的交代,现在他们生命中最后剩下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等待死亡。

而在最后一节,老人们开始进行死亡预习,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就像小说中所说,他们认为死亡就是“从冬天到春天”。 老人们用如此诗意的比喻,以“熟悉死亡”的方式,让自己面对死亡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坦荡。直到死亡真正到来,迎来了小说的最后的高潮。刘堡的死,间接反映出了儿女们的冷漠,昌盛在这个时候又成为作者的化身,他以存折密码为要挟,首先满足了刘堡死前的愿望,让长乐叫了一声爸,之后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带自己离开这里。

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局是全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就像荆轲将地图慢慢展开后,最后露出的匕首,直击痛处——那就是连昌盛这个傻子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荒村了,因为他害怕孤独。极具讽刺意味的结尾刺痛着当前中国的荒村现象,作为一篇问题小说,这样的结尾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首先过长的前文铺垫导致这把“匕首”是否能完全呈现在所有读者眼前,这是一个未知数;其次,文本理解的多样化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读者对于这把“匕首”刺痛位置的认定是否一致,是否能达到作者所期望的预期效果。但是,包倬对于小说的结尾处理不仅痛点也如此明晰,而且也将“荒村”问题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我看来,这种“图穷匕见”式的结构却是给予了读者一种惊喜感。

三、中国“荒村”路向何方

《老如少年》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意义,无论是回忆与现实的对话还是那充满痛感的结局,都反映着当下的社会问题——中国的“荒村”的现象。同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荒村”老人生活现状的背后,隐藏着对传统孝道的思考。然而这也让更多的读者不禁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即如何尽孝?以及中国“荒村”的路在何方?

在作品中孝道是“荒村”悲凉的表现形式,与“荒村”问题密不可分。昌盛与沟口村的老人们非亲非故,但经历了不长的时间,这个傻子青年却让已经接近荒芜的村庄又活了回来,原因在于他在为这十八位老人尽着本不属于他的孝道。昌盛与他们同吃同睡、满足他们的愿望、陪他们聊天、解开他们的心结……在读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既有生气又有趣味,老人们对这个假儿子也甚是满意,他们之间的相处愈发默契。但刘堡死后,长乐这个真儿子的闯入似乎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关系,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得到自己父亲的存折,不禁令人唏嘘。因此,在如何尽孝这个问题上,也许昌盛的做法就是答案,老人们所想要的仅仅只是陪伴。

作者的笔墨虽给予老人们的描写更多,但实际上是担心村庄的逐渐消亡。村庄从繁华茂盛的生机之景转变为了空无一人的荒凉之态,这样的变化无疑令人痛惜不已。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目前更渴望追求的是功名利禄,更加向往的是高速发展的城市,而对乡村的态度变得愈发冷漠。因此,大量的年轻人逃离乡村,涌入城市,只留下那些年迈的老人守护着即将荒芜的土地,这让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下,大量的村庄即将伴随着那些年老的群体逐渐逝去。

作者渴望拯救乡村,拯救人们心中那份对于土地的执念,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去消解这种二元对立的界限,从而模糊掉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利用城市的繁荣去挽救乡村的荒芜,同样利用乡村的广阔天地去容纳日益拥挤的城市空间。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城市和乡村便不再对立,而是互通有无,建立了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

《老如少年》中独特的叙述视角与叙述结构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即对中国“荒村”现象的关注。回忆与现实的对话让我们走进荒芜后,同样也感受到了一丝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存。而“图穷匕见”之后的痛感,希望能唤醒更多的人再一次将目光回归到那片曾经养育自己的土地上。

猜你喜欢
昌盛傻子村庄
降龙骑士
“大傻子”
学傻子说话等
村庄在哪里
扑克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傻子
一道自主招生试题的深入探讨
每一“向”都喜忧参半
三峡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