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官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宋代以前地面旅游资源占全国的70%。2018年以来,人民网、《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山西所获成就。当前,中共山西省委正在挖掘“五种传统”,塑造“六大形象”,对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实践证明,山西在供给侧整体发展中,确已牵住了“牛鼻子”,省委非常明确地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培养成山西战略支柱产业”。在2017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楼阳生省长深刻阐述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思路和举措。
回眸我省过去的旅游,就是旅游接待,没有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导致“捧着金饭碗,过着穷生活”。从物质上来说,挖煤富裕了生活;从精神上来说,丢弃丧失了文化,让一座文化大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精髓,让人觉得山西五千年文明徒有其表、名不副实。山西文旅厅和山西文旅集团成立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以胸怀3400万山西人民的发展情怀,以市场化运作,把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进文化山西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吹响了全省文旅发展,把旅游业打造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的集结号,迈出了铿锵有力的发展步伐,制定了“13366”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把文旅集团打造成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旗舰和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劲旅”的奋斗目标。特别是王文保董事长在山西财大管理学院上的精彩讲座,不仅道出了“找寻山西文化记忆”、重塑“山西文化自信”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新时代晋商的山西文旅集团正在用情怀点亮文化、用胸怀创造未来的使命和担当,正在让山西文明五千年名至实归,让我们更加坚定山西文化自觉,增强山西文化自信。
三晋文化研究会有着三十年的文化研究经验,成果丰硕。《三晋文化研究丛书》出版187种,总印数31万余册,仅此《丛书》字数达9211.4万字。《山西历史文化丛书》出版38辑,430种,总印数64万册,字数达1268.8万字,被省委主要领导列为“爱国、爱党、爱山西”教育活动的教材。《三晋石刻大全》截止到2017年年底出版60县(市、区)62卷,尚有8县11卷正在编辑或印制中。这些珍贵的专著成为了“中国出之于山西,五千年文明史在山西”的最权威、最有力的论证。
在新时代开启的今天,如何把具有特色的三晋历史文化进一步挖掘,给予旅游事业发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山西经济大发展,是文化和旅游要共同赴好的“赶考”,答好的“课题”。
文化和旅游部这个新部门的成立,被比喻为“诗和远方走在一起了”。在我看来,这是文化和旅游在新时代的又一次出发和远行。文化与旅游融合,这是一场穿越时间的相遇,三晋文化从它的历史源头,来到了旅游新时代的最前沿;这是一场穿越空间的相遇,五千年的山西文明,与新时代旅游融合在一起,让新时代山西文旅事业更繁荣;这是一场连接新时代的相遇,三晋文化,不仅凝聚了山西的文脉精神,也将携手山西文旅集团,相约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相约奔向更加诗意的远方。
文化和旅游共融共生,不可分割,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待。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全省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标志着深化机构改革进入实施操作阶段。省文化厅和省旅发委正式合并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任命盛佃清同志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就山西而言,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美好生活为新动力,重点解决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实施优质旅游新战略,稳步提升山西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群众的旅游获得感。山西文旅集团可谓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我们在看到新时代新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文旅融合广度不够,主要问题是产业链偏短,具体表现在:文化创意产品地域色彩不浓,地方特产缺少文化包装,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强度不大,缺乏常态化的旅游文娱演艺精品等。二是文旅融合创新不足,整合运行能力有待加强。我省在文旅融合之路上应该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又见平遥》一经亮相,就获得了一致好评。文化为景区发展带来新动能和新潜力,但是文化创意与景区景点的融合创新还处于市场导入期,这是一个艰辛摸索和经验积淀的过程。未来文旅的产业思维应该是一种组合,不仅要有创意,更需要走整合之路,真正做成聚集各方优质资源的平台。
在这个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不论是从事文化研究,还是从事旅游发展,目的就是两个,一是提升山西文化自信,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和美好旅游生活的期待和需要,寻找文化带来的心灵慰藉。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发展大战略,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振兴崛起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不移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准确把握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思想,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文化与旅游,用文化的理念发展山西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三晋文化,这是文旅融合的大势所趋、形势使然,也是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要准确把握文旅融合发展大逻辑,从文化与旅游的思想内容上深度碰撞、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运营服务上深度融合,做到文化和旅游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必定会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必定既会产生“物理反应”,也会产生“化学反应”;必定会实现新作为,书写新篇章。
三晋文化研究正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新时代赋予三晋文化研究工作新的文化历史使命,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在新长征的文化建设中,国家有要求、山西有追求、人民有需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研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文化走出典籍,走进百姓,融入生活,成为全面振兴农村的日常。
天时就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决定和意见,为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正确导向。特别是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随之升华成为飞跃。迈进新时代,三晋文化将肩负起讲好“中国出之于山西,五千年文明史源于山西”故事的重任。
地利就是五千年文明,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使得三晋文化独树一帜,放射出夺目光彩。讲好山西五千年文明史,在旅游事业迎来新机遇的今天,史实、人文等方面成文记载故事,无不与山西的特殊历史地利有关。一方面,山西有着独特的五千年历史“地利”。有文字记载有据可证。上世纪1999年10月13日,国家通讯机构新华社发稿明文指出,“公元前1500年至1600年左右,商周两纪点在1020年至1050年前之间。”中国出于山西,尧都在平阳(今临汾地),舜都在蒲板(今永济),禹都在安邑,期间已有文字“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西襄汾县陶寺城池遗址考古发掘,此地是公元前2000年夏代的一大型城邑。考古实物证明,这时已出现了文字,有礼仪、尊卑之分,已进入文明社会。山西,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五千多年的历史,各民族在山西所建都城的故址至少在十一二个(翼城、闻喜、曲沃、侯马、离石、太原、忻州、代县、襄州、朔州、大同等),成为全国各省之首。此外,山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说,如牛郎织女故事就出之于山西和顺县境,已被中央有关文化部门于2009年经过论证确认。“2018年中国大同·北魏文化论坛”于8月18至19日在大同召开。大同首提要将北魏文化研究创立国际学术品牌,该是何等让山西人民喜悦。上述历史,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打造文化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石和灵魂。一方面,山西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地利”。山西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1936年2月底,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兵分两路渡过黄河转战山西。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大革命根据地都在山西,山西牺牲了100多万好儿女,贡献了多少小米,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各种渠道,让全国、全省人民知晓山西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和红色历史,对于“不忘初心”,缅怀先烈,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摒弃一切历史虚无主义和自卑心态,切实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和就是全省各市及县(市、区)有50%以上建立了三晋文化研究会,老一辈专家学者不辞辛劳,新一代文化研究者乐于奉献,对研究这片五千年古老天地倾注了心血,促进了三晋文化的繁荣昌盛,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讲好了山西历史和当代故事,让历史悠久的山西文化释放出活力、点燃了动力、绽放了魅力,无不表现了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意。当前,全省上下重视、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逐渐新开发的农村旅游景点,男女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挖掘发展特有的地方风情和故事,尽情地为丰富旅游业、为三晋文化研究开展工作,正在营造着良好浓厚与和谐共享的社会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人和”实证。
随着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是引领新时代潮流的唯一标志,山西要像过去经济封闭落后的贵州人民学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扭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不放,一跃而跨入GDP增速度的前茅。随着供给侧的结构转型,配合山西的对外开放,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重塑山西历史文化形象,确已成为当务之急。山东在30多年前,就把人民群众放风筝,以及产啤酒、穿衣服,都能创列为国际例会而对外大举开放,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具有中华民族屈指第一的“山西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出之于山西”,却至今没有一个国际文坛例会建立,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全球,倡议“一带一路”,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四个意识”来说,该有多么大的差距!
文化自信的作用不可替代,她是所有三晋儿女的骨气和底气,而且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文化自信既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出发点,更是为实现山西振兴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旅游可以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提高人们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火热,受到游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与旅游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现场体验可以使传统文化传播和认知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贴近性,能够增加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山西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出之于山西”的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坚定山西文化自觉,彰显山西文化自信。
首先,党中央的重要决策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文化复兴已成为国家复兴时代主题的统领下,让山西文化站起来、强起来、走出去,早日实现由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必须筑牢文化自信这一根基。
其次,省委的战略部署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共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省委骆惠宁书记指出,“要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五种文化传统”。同时骆惠宁书记还指出,“要塑造和展示山西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转型形象,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表里山河、生态美好的壮丽形象,以廉为荣、艰苦创业的清明形象,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安康形象”等“六大形象”。还要建设“三大区”:这就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区、革命文化保护弘扬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区,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在2017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楼阳生省长深刻阐述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思路举措。以上所说,正是引领三晋文化研究工作转型并继续前进的宗旨。省委出台的“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加快了三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纳入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各级财政对历史文化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这对我省历史文化搜集整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和物质保障。
再次,山西文旅集团的发展规划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省旅发委与省文化厅合并为文化和旅游厅,规格高、力度大,前所未有。特别是省文旅厅和山西文旅政企分开,一方面搭建了一个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一方面搭建了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运营平台,这标志着山西文化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山西文旅集团制定了“13366”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把文旅集团打造成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旗舰和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的劲旅。现实已充分说明,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如建设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在我省已成为普惠人民福祉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孕育着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这是五千年文明史成为主体的优势所在。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文化进行解读。旅游产业中,开发旅游则是手段,文化供给才是核心。可以说,发展旅游,本身就是弘扬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山西文旅集团作为山西文化旅游业的资源整合者、创新驱动者、产业引领者、责任担当者,创新运作手法,深挖文化资源,避免了历史文化资源被湮没无闻的危险,让我们既看到了山西文旅集团对坚定山西文化的自信,也看到了山西文旅集团面对新时代敢于创新发展的自信。我想,山西文旅集团的这种自信正是因为五千年的文化让山西的名气更大、形象更好、声势更壮、信心更足。
我曾经在省委办公厅工作十八年,从1993年起在阳泉市四大班子工作了24年。在省、市两级机关工作42年,在工作中多次参与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省、市领导,在接待中涉及到旅游工作,对旅游工作比较关注。去年,省委批准我从阳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省委组织部于当年九月任命我为三晋文化研究会第一常务会长。在考虑研究会下一步工作如何创新时,百岁老人、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江同志多次提议,省委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晋文化研究会今后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全省的旅游工作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创新发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山西文旅集团,市场化运作,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兴晋富民的战略,使山西的旅游资源活起来,强起来,对此,我感到非常振奋。
随着旅游新时代到来,旅游需求从看风景到追求文化体验、深度参与,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要做好新时代的旅游产业,只有补好文旅融合发展这一课,才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挖掘资源禀赋、培育新增长点的现实选择。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逐步升温,特别是山西文旅集团成立以来,品牌效应得到有效发挥,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十九大既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旅游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精准发力,挖掘大文化、建设大景区、开拓大市场、推动大产业、发展大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发展质量不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转方式、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转型发展、振兴崛起显得尤为紧迫。文化业与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既是典型的绿色低碳产业,又是服务业的龙头引领产业,可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等市场的繁荣,有力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兴一业、旺百业”的牵引辐射作用,进而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因此,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是提升我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山西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交通、区位等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我省将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节点作用。加快文化与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融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促进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变。实践充分证明,山西文旅集团成立以来,科学规划部署,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不仅广泛宣传了我省的资源优势、投资环境、发展成就,提高了我省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区域间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了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转型发展、加快振兴崛起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文化的角度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与旅游相结合;从旅游产业来说,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此外,文化软实力以及传统文化,如果不被当代人所了解和欣赏,是无法传承下去的;而文化的输出和传播也需要旅游这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既是文化与旅游两个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愿望。
从丽江、桂林等地“印象”系列实景演出项目,到山西的《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就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很好地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期待。但是,文化有文化的逻辑,旅游有旅游的逻辑。文化和旅游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共融共生的一体。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有学问,不是想当然就能做好的,也不是砸下钱就能实现的。只有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才能让游客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才能不断为创建全域旅游注入新活力。
文旅不分家。文化与旅游如何有效融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人文资源深度融合。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灿烂的自然人文资源是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两股核心力量。一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式的旅游。一方面,要打造与历史文化艺术相融合的基础设施,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业等都要体现三晋文化,让游客获得与三晋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形成对游客的强势吸引,让游客知道,在山西除了山水、古建筑有看头外,历史人文更有嚼头。
要将挖掘历史文化与提高旅游品质深度融合。山西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这就意味着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旅游经济重在游、重在景、重在美,但这并不是推广山山水水这么简单,关键还是在于突出地方历史与文化。如果文化和旅游是“两张皮”,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永远也找不到历史文化和现代人之间的那种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因此,要在提升山西文化旅游品质上来“一场革命”。一是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金量,带动和发掘地方的文化资源,更大程度地展示山西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二是要加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既要加强他们的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加强他们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知识的岗前培训,使他们成为推介山西文旅的行家里手和“第一向导”。三是要多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进而形成优势品牌。
要将“文化+”和“旅游+”的双向互动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和“旅游+”双向互动模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使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源基础上,有了旅游这一优良载体,特别是随着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必将引导山西旅游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性高端化发展,从而有力推动山西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如,“文化+”和“旅游+”模式中,是否可以加入“工业元素+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元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元素+全域旅游”“农业元素+全域旅游”“水利元素+全域旅游”“煤炭元素+全域旅游”“红色元素+全域旅游”“党建元素+全域旅游”“志愿服务+全域旅游”等各种元素,这样一来,“文化+”和“旅游+”就会深入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真正实现通过文化把游客吸引进来,再通过旅游把三晋文化传播出去的良性循环,让山西的旅游发展格局提档升级,让三晋文化旅游品牌源远流长。就此而言,打造“文化+”和“旅游+”这一双向互动模式,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要将三晋文化品牌建设与旅游品牌建设深度融合。这几年,山西的“晋善晋美”旅游主题宣传口号风靡全国,用简洁的文字浓缩了山西旅游的整体印象,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山西是一个人善景美适宜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同时寓意山西旅游产业蓬勃向上,追求尽善尽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晋善晋美”为统领,加大具有三晋文化标志性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策划包装具有三晋文化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三晋文化产品,持续强化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建设,着力培育“顶天立地”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着力提升山西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找准自身定位,就是要围绕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切实遵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拓展深度、延伸范围,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互补与一体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
面对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做出的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面对山西迫切需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继而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战略需要,面对山西文旅集团做出的战略安排,三晋文化研究会也要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
树立补课意识。要增强对三晋文化续建的理解力、把握力,以及与各项工作特别是做好文旅结合的融合力,以看齐意识努力跟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跟上新时代山西的发展,跟上省委、省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的步伐。
讲好山西历史。要下功夫落实在具体项目上,把工作做实,做在基层。具体来讲,就是要在让历史文化故事牵手旅游、把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讲好山西历史故事上着力。要以转型思想和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助推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好文化旅游发展开发新项目上献计献策。要在做好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让文化与旅游齐飞上出力。要从固有层面向深度挖掘,努力为党和政府当好开发旅游事业增强智库上下功夫。
振兴乡村文化。要以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战略为契机,大力传承发展农村文化。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已成当务之急。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特别是继承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忠孝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传承谱牒文化中,对人民群众整理和续写家谱,讲好家人英雄故事等,给予指导和协助,不仅要让当地民俗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也要让村民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走上致富路。
厚植人才优势。要树立开放式理念,广泛借助和发挥社科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的优势。专业队伍和群众性活动研究相结合,采取合作共赢的研究方式,拓宽三晋文化研究普遍涵盖农村的视野,壮大三晋文化研究人才力量,努力形成文化研究合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三晋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确保三晋历史文化研究延续发展,给予正在起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有力配合。
把握研究方向。要与时俱进把握历史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必先把握时代潮流的脉搏,这也正是三晋文化研究工作和建设的内在规律。要探索三晋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普遍转化,有效运用三晋文化各类资源、各种载体去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动对社会宣传接地气、贴民心,践行有手段、有路径。要探索三晋文化在提升人民文明素养方面的转化。用山西特具的深厚优良历史底蕴、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来陶冶和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要探索三晋文化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方面的转化。通过设计多样载体、完善制度规范等举措,敏锐地发现农村乡传历史故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对历史知古传承与创新,不断提高民众自律和社会自治程度。
加快转型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加快研究会工作转型。首先,要围绕自身研究工作,紧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立足点,实现三晋文化研究事业的大局化。其次,要从单纯搜集、整理、研究向多业并举、全面振兴农村、提升山西竞争力,实现三晋文化研究事业的特色化。第三,要从单一纸媒体文化研究向广泛运用数字媒体、互联网+文化研究转变,实现三晋文化研究事业的信息化。第四,要从研究历史文化的课题,转型为深入基层,广开民传史话,实现三晋文化研究事业的整体化,全省各级文化研究组织必将成为记述、传承、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广为宣扬的主要载体,成为山西对外开发的世情、文情、地情、风情、民情的一大窗口,力争成为文化强省智库中的一员。
我虽已从工作岗位退休,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今后要投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战场,学习旅游知识,加强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为山西的文旅事业发挥余热,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山西文旅事业做贡献。
我们坚信,只要三晋文化与山西旅游真正融合到一起,就一定会推动山西文旅集团以矫健的步伐在新时代文旅舞台上踏歌而行,以创新求变的思想让古老的三晋文化焕发出蓬勃活力,省委提出的“把文化旅游产业培养成山西战略支柱产业”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