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三探,打造选修课程《毛泽东诗歌阅读与欣赏》的教学层次
——以《卜算子·咏梅》为例

2019-11-12 22:02沙燕
报刊精萃 2019年10期
关键词:花枝古人革命

沙燕

海宁市第一中学 314499

一、选修课程开发现状:必修的“傀儡”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由于教师普遍对课程本质意义存在误解,出现了一些“伪校本课程化”的现象:其一,补教材之“白”不如说是补考试之“白”,许多老师在教学分数华化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所开发课程多为知识灌输类的课程,力求必修缺失选修补;其二,选修开放不如说是必修延伸,课程缺乏开放性,学生在选修课堂上缺乏自主建构课程的空间,选修课堂成为教师的“个人贪欢”。

二、选修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力的“温床”

选修课程不可只“开”不“发”,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亚于课程内容的选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选修课程学习要求有这样一些要求:1.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2.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我们可以理解,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亦在补必修之“白”,通过课程的授课与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三、《毛泽东诗歌阅读与欣赏》选修课程教学设计:一读三探

《毛泽东诗歌阅读与欣赏》(以下简称“毛诗欣赏”)在“课标”中可以归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任务群,课标指出学习目标与内容: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精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认识。虽然是选修课程,但是目标要求也是涉及到了意、情、道三个层次,毛诗不同于一般的古诗词,虽然保留了古诗词的格律形式,但是语言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并且涌动着革命的情怀易于感悟。所以,笔者尝试在一节课中以朗读法为支架,设计多层级多样化的朗读任务,一读造境探文意,构建真实生活情境;二读赏文探文情,引导积极语言实践活动;三读体悟探文道,引发自觉深度学习。

(一)一读造境探文意,构建真实生活情境

从文本上来说,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语言,它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潜台词。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表演欲极强,参与度高,如果能适当组织活动,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能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主体意象“梅”的描写,作者托物言志,寄寓情感,要想深入把握诗歌意蕴,必得浸入诗中,课堂的造境很有必要。

教学的第一环节,笔者围绕诗中的“她”布置了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先慢读三遍,读准字音和句读;再快读三遍,读懂诗歌大意。读完后请结合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读懂:

1.“她”指的是什么? 梅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初春,乍暖还寒

3.“花枝俏”指的是什么? 梅花绽放

古人有“千诵”之说,明代学者张溥读书必读七遍。古今学者都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阅读任务体现的效果一是让学生在大量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和理解文意,从而加深知识在大脑皮层的印记;二是宋代大儒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双眼所见,口中吟诵,才能心之所至。一遍遍的诵读才能让“心”更加专注,能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所以,诵读结束,所有同学都能清楚地明确“她”指的是梅花,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从“飞雪迎春到”和“百丈冰”得知,“花枝俏”同学们也能形象地描述出这是“梅花绽放”的场景。

(二)二读赏文探文情,引导积极语言实践活动

古人云: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处,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自然铿锵发金石。

这段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把握作品的意蕴和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将自己当成作者,以自己代古人说话,因声求气,在一吞一吐之间,在烂熟后,我和古人神气相通,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古人的音节,发出和古人同样的铿锵之音。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也是阅读的重难点,笔者布置了三个进阶阅读任务:

1.阅读任务第一步:假设你就是此情此景中的“她”——梅花,请通过诵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提示】同学们可以用到的诵读方式与技巧——抑扬(升降调)顿挫(停顿)轻重(轻重音)缓急(节奏)

通过反复的诵读,从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和腔调的婉转曲折中深入感受作品语言的气势,进而能够正确把握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感情。

有的通过扬调“犹有花枝俏”中的“俏”来表达对“梅”“凌寒独自开”的高洁与脱俗品格的理解;有的通过重音“俏也不争春”的“不争”来表现“梅”的无私无欲;有的通过慢读“她在丛中笑”来表现“梅”的谦逊脱俗、豁达大度,与山花共享春光。

2.阅读任务第二步:假设你就是此情此景中的“她”——革命战士,请通过诵读来表达你的情感。此任务要求同学们以词人的角色浸入作品,结合写作背景来进行诵读。

【写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1961 年12 月,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又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遍的诵读不同于前次,同学们加入对社会的感知,语句变得有深意。比如,有同学在读“已是悬崖百丈冰”句时,通过降调暗示国际斗争形势的严峻;有的在读“犹有花枝俏”时重音“犹”表现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乐观向上;还有的在读“只把春来报”句时通过重音“只”来表现革命战士胸怀宽阔、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的在读“她在从中笑”句时一字一顿,抒发革命乐观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

通过朗读,无声的文本化身为有感情的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入手,全面体会作品,再无需亦步亦趋,成为教学的“傀儡”。

3.阅读任务第三步:假设你就是此情此景中的“她”——革命领袖,请通过诵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此任务要求同学们以革命领袖的身份再次浸入作品,欣赏毛泽东墨迹,结合自身对毛泽东的认识,通过诵读来演绎革命领袖的气度。

这一次的诵读可以说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活动式的诵读让同学们跃跃欲试,大展身手;没有标准答案的框定,同学们毫无顾忌,畅所欲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重音“送”和“迎”,表现革命领袖的革命自信;“犹有花枝俏”一字一顿,表现对革命的坚定以及对一切困境的蔑视;“只把春来报”情意真挚,铿锵而有力,突出革命领袖先行者和公仆的品格;整首诗激昂向上,尽显艰危中奋不顾身,转安后乐于奉献的执著性格,一个自信、自豪、自强的革命领袖形象呼之欲出。

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看来,不朗读,无从把握作品中跳跃的语言;不朗读,无从神交作品中涌动的情思;不朗读,无从认识作品中潜藏的生命。

(三)三读体悟探文道,引发自觉深度学习

艺术的价值也在于再加工。重读《卜算子.咏梅》之所以如此亲切,证明这首词的思想和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任何真正优秀的作品,都会在传承中历久弥新。从“课标”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等要求,我们可以知道,选修课程不同于必修,要学会在课堂上充分“留白”,给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留白空间。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人的自由发展、自主成长都需要空间。有了自己的空间,学生才有可能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在最终的环节,笔者布置阅读任务——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请任选你感触的诗句,进行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在《黄水谣》的配乐中,在前期的诗情体悟后,同学们是非常有感受的。有的选择“飞雪迎春到”,用不畏严寒来勉励自己;有的选择“犹有花枝俏”,用乐观自信来表达意志;有的选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革命的情怀来鼓励自己。

古诗词教学是能使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思想内容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使学生成为流淌着浓烈民族文化血液的现代人。

虽然以学生有限的人世阅历、思想深度、文化积淀,很难关注和理解作者本体下的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皈依,难以汲取和吸收文本所渗透的丰厚精华,明“道”、悟“道”绝非易事。但是,诵读可以做学生明“道”、悟“道”的助力者,给学生补全上下五千年之文化。

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开始,诵读就已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语文教学当中,以诵读的形式将经典的诗文辞赋口传心授,通过各具特点的诵读,传递教师的感悟,启发学生的理解,这是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阅读千万条,诵读第一条;学习品毛诗,文化传承妙!

猜你喜欢
花枝古人革命
花枝俏
好玩的古人
蝴蝶花
古人怎么洗澡?
花枝俏
古人到底姓什么?
浣溪沙·夏日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