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汉超
19 96年,组织上要我挑起全镇老干部、关工委、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工作的重任。为了做好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婉言谢绝了儿子儿媳邀我们老两口到深圳花园楼房里养老的邀请,毅然回到家乡天补镇彦英村,在自己的住宅楼里,腾出三间房子,办了个清澄书屋。23年来,我前后投入20多万元添置设备,购买图书,现藏书近1万册,杂志21种,音像制品500多盘,电脑5台,有电子琴、风琴、二胡、长笛、哑铃、跳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文体器材20多件,最近还翻造了一条健身跑道。
书卷飘香,许多青少年常来这里读书看报,汲取知识营养,采集智慧花蜜。平均每年来清澄书屋借阅图书的有2000多人次。同时,我还凭借清澄书屋这个平台,利用假期假日,引导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读书报、学法律、讲故事、搞调查、访英模、做游戏、演节目等活动,许多青少年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感化,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深入学校、工厂、社区、企事业部门大力宣传征订并学用好《中国火炬》《大江南北》《铁军》《中国老区建设》等刊物。
2005年5月,南通市原关工委主任朱文涛来清澄书屋视察时专门题词:“清澄关爱心,书屋育新人。”江苏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来清澄书屋视察时题词:“清澄书屋,花香蝶来,十年耕耘,春华秋实。”2009年5月7日,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考察海门校外教育辅导站时,组织上安排我代表海门“五老”向顾主任当面汇报关心下一代工作。顾主任听了汇报给予高度评价,动情地说“他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尊敬,值得提倡”,并为清澄书屋留下墨宝。2010年6月,我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并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先进个人代表到北京出席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使我终身难忘。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欧阳修则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不论古今中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已达成共识,在我创办的清澄书屋里,23年来,一批批孩子通过阅读成长为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有的则因为阅读改变了人生轨迹。
江华,北京一名牌大学的学生,谁能想到,小时候的他可是个十足贪玩的孩子。小学五年级时,江华疯狂地迷上了打游戏,常常以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然后和同伴一头扎进游戏厅,玩个天昏地暗,直到天黑才意犹未尽地回家,学习成绩差,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来到江华家与他促膝谈心,分析沉迷游戏的危害,同时希望他来清澄书屋参加读书等活动。表面上江华还算配合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但只把来书屋当作任务,偶尔也会借本书回家,但基本上头天借第二天还。发现这一情况后,我总要和江华谈谈,问江华书里讲了什么内容,一开始江华都是不好意思地摇头。我就劝江华“看书不能囫囵吞枣,要看得精”,并提出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书心得的要求。头几天江华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一直没写,见软的不行,我便态度坚决地要他补写。或许是慑于一个老校长的威严,江华不再应付了事,交上了读书心得,改变也从江华身上慢慢显现。
他开始喜欢上了清澄书屋,从《上下五千年》《我们爱科学》《鲁迅读书记》等,每读完一本他都如期交上一篇笔记,没多久就写下了厚厚八本读书笔记。此时我给他颁发了“读书小状元”荣誉证书。这下,江华读书的积极性更高了,又借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邓小平时代》等书籍阅读。江华还认真阅读了《大江南北》《铁军》等红色期刊上的许多文章。当年那个沉迷网游的孩子不见了,在阅读的熏陶下,江华成长为一名书香青年,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海门中学,三年后又考取了北京著名大学。不久前,江华写了一篇题为《清澄书屋滋润了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他这样写道:“……孩提时的我,常去距我家不远的沈汉超校长夫妇创办的清澄书屋读书。十多年过去了,我对书的挚爱与享受与日俱增,沈汉超校长的教诲让我铭记永远。”
天补镇现有“留守孩子”98名。他们的父母远赴深圳、海南、广州以及国外打工。这些空巢家庭的孩子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平日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绪,所以在“留守孩子”中存在着精神萎靡、学习懈怠、甚至逃学、逛网吧、偷窃等歪门邪道……为了解决这些孩子因亲情饥渴而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启动了“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天”的关爱工程,让“留守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我发动“五老”当“留守孩子”的代理家长,规定代理家长必须做到“五个一”:一天交流一次,一周谈心一次,一月家访(通电话)一次,一季度老少联欢一次,一年为“留守孩子”集体过一次生日。施宇、黄玲玲等同学原来十分孤独,日夜思念爸妈,自从代理家长与他们结成忘年交后,他们感到有“家”的温暖,感到分外高兴,学习大有长进,成为班上的优秀生。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留守孩子”去敬老院送温暖,组织小记者团去采访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留守孩子”撰写的《三进清澄书屋》《身边的偶像》等优秀文章和篆刻作品被许多报刊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