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人”

2019-11-12 20:55王艺璇
北极光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说思想

⊙王艺璇

进入20世纪以来,“新人”这一说法始终活跃于中国社会,从 1915年的“新青年”到后期革命建设时期的 “工农兵”、“革命战士”,“新人”形象始终被社会所探寻和呼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坛即掀起了对“英雄人物”、“时代新人”的塑造风潮。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形象所拥有的共通之处大多在于他们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具有特定的时代品质和较高的思想素质的一类人,他们代表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成长方向,往往接受过某些人或某些时代精神的教育,并在党的引领下不断成长进步。需要一提的是,所有的“新人”并不都是生来就是“新人”的,“新人”都是由“旧人”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新人”原本大多都是旧式农民,缺乏知识,后来是受到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和一些村干部的引领,才逐步学习进步。即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创业史》中“生宝”这一新人形象,也是个“半文盲”出身。只是在文学塑造的过程中,作家往往会共同叙写那些进步思想已经趋近成熟的 “新人”与那些反复、动摇、还在成长中的“新人”,像是《李双双小传》中的李双双和她的丈夫孙喜旺、《三年早知道》里面的社长甄明山和赵满囤等,在这种对比描写下,那些较为进步的“新人”便成为了那些思想动摇的后期进步者的引路人。从历史的角度看,似乎前者光芒更盛。但笔者认为,在完整地呈现一个新人从落后愚昧到坚定信念的成长之路中,类似于“孙喜旺”、“赵满囤”这样的在曲折中进步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似乎更为饱满。

一、由“旧人”到“新人”——过渡之路的曲折反复

在十七年文学中,我们往往会谈及“英雄人物”、“时代新人”、“中间人物”等,虽然将人物形象进行分类,但其实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性。像是一些文本中的时代新人其实具有英雄人物的色彩,很多被归为“中间人物”的形象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也会逐渐成长为一个 “新人”。这其实正是小说人物塑造所追求的丰满性和多样性。在社会主义新人中,其实并不乏那种先前落后的老式农民,他们往往一开始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喜欢耍点小聪明,或是依然固守着传统小农经济的思想不愿意跟随进步的潮流,尽管他们改变的过程是曲折多变、甚至是具有反复性的,但是无可否认,他们中的有一部分人最终还是成长为一个积极的“新人”。在《三年早知道》中,马烽就塑造了赵满囤这一新人形象,从“自私落后”到“忘我为公”,赵满囤经历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的过程无疑是曲折的,在社长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只为自己私利着想的赵满囤终于开了窍,不仅治理了流沙,还出了妙招,打了第五眼井,然而小说向我们表明,要想让赵满囤这样的人改变千年历史残留下来的封建恶习,用集体主义的思想解决问题,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化。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的赵满囤,又投机取巧,诈骗关城社过路的种猪,给自己社的母猪配种,还自以为自己为社做了贡献,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个人主义,从为个人到为全社,赵满囤还没有进步到为别的社、为其他劳动人民着想的境界。后来太平庄的母猪生出来的猪崽又小又少,他才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确实是错误的。经过这几番波折,赵满囤才真正拥有了集体主义观念,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人”。

由于农民习惯了延续千年的小农思想,“祖祖辈辈一家一户过活了”,因此像赵满囤这一类人可以演变为“新人”,更体现了社会政策方针的转变和其他新人的引导教化作用对这些人的巨大影响。经过曲折反复的磨砺和锻炼后,“旧人”变成了“新人”,作者极言书写他们过渡之路的艰辛与反复,有的甚至以充满喜剧效果的戏谑性手法去表现人物形象前后发生的巨大转折,这是“赵满囤”这一类新人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

二、纵向对比:成长前后——以孙喜旺为代表的新人形象分析

前面提到的这类过渡型新人,他们在成长前后身上的特点对比往往是比较鲜明的。这种对比性既体现在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形态上,也体现在他前后的行为趋向中。像是《李双双小传》中的孙喜旺,从落后大男子主义到开始追求进步,从在食堂用公家的给孙有大哥做周年到拒绝他的拉拢;又像是《三年早知道》中的赵满囤,思想从为己到为公,行动由爱“耍小聪明”到把自己的聪明用到实处,这些都是这种鲜明特点的体现。

此外,笔者发现,作者在塑造这类形象时,似乎总是从一开始就有目的性地将他们往好处带,为他们后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创造了许多 “机会”。因此在这类人物起初刚刚登场的时候,他们身上就没有那种反面形象的样子。他们虽然有很多“小毛病”、“小缺点”,但本性都不坏。发展到后期,这种“小毛病”、“小缺点”被教化改正,身上的优秀品质往往随之凸显,特长也得以发挥,成为这类“新人”异于他人的闪光点。

《李双双小传》中有一个人物,即主人公李双双的丈夫孙喜旺,起初,他落后、自私、还有大男子主义,但农民的身份让他骨子里总归还是善和天真的,只是这一点优秀的品质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总是被他的缺点所掩盖。到了故事中期,孙喜旺有公社食堂“炊事员”这一职务。仔细一想,其实这是作者为孙喜旺的进步所铺设的道路。在这种被创设的环境中,落后人物是很容易被影响、被感化的。李准曾经说过,孙喜旺这个形象是比较复杂的,他的思想本不能和李双双这样大公无私的人相融,但是“由于他有接受新的思想教育的基础,他们两个又可以在新的关系中和睦团结”。到后来,孙喜旺竟然也会在心里觉得他家“做饭的”还真不一般,这已经是他思想上的大进步了,自此,那些为社里出谋划策、“力争上游”等行为上的进步也就日益显现在这个人物身上了。

三、横向对比:成长型新人较之引领型新人的闪光点——以孙喜旺和李双双为例

在十七年小说中,关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文学形象,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引领型”社会主义新人,作家柳青将梁生宝塑造成一个始终具有很高思想政治觉悟的理想农民形象,他仇视私有制,从不为己谋私,带领全村人开展合作化运动,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个“理想化”的新人民形象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另一类即是以孙喜旺、赵满囤等人为代表的由“旧人”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往往起初都爱耍小聪明、贪便宜、为己谋私,在旁人的感化和批评教育下思想才得以进步。在笔者看来,这两类人都是社会主义新人,只是他们在小说中凸现的时间不同罢了,而正是这种时间差的合理安排,才得以使两类“新人”在小说伊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有了“引领型”新人带领“成长型”新人进步蜕变的后续发展。李准也在他的《我喜爱农村新人——关于写〈李双双〉的几点感受》中将孙喜旺和李双双一起归为他在探索农村新人物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两个新人形象。

在《李双双小传》中,主人公李双双在小说的一开始就以“新人”的形象出现,她在群众鸣放会上的一张“大字报”,让她“一跃成名”。从此李双双开始参与合作化运动,为社里出谋划策,搞“大跃进”、办食堂等。李双双这类形象,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中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也正是她的不断引导和感化,才使她的丈夫孙喜旺不断进步。谈起孙喜旺这个后期觉醒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小说中,他其实只是一个小角色,然而他的闪光点其实并不亚于李双双。一方面,孙喜旺这个人物形象始终是动态变化着的,这种动态变化为小说增添了更多的可读性。从看不上社里开食堂到进食堂当了炊事员,从暗地里帮村里的孙有大哥做周年,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开始为社里谋福利想对策。孙喜旺的进步是沿着时间脉络一点点展开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都在这短短的时间变化中一一呈现。另一方面,孙喜旺这类人在发展成为新人后总还是带着农民朴素与憨厚的色彩,这就使得这一形象被塑造得非常生动可爱。譬如,在听完李双双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后,孙喜旺不由喟叹原来现在人不光不能为钱,也不能为名,要为工作、为大伙、为社会主义,于是不由地从嘴里溜出来一句话 “劳动这个事,就是能提高人!”这种朴素、单纯的性格和他的农村形象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作家对这一人物的精准把控。这是这类成长型社会主义新人的闪光点。

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人物形象可谓是十七年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李双双这样的引领型新人,还是孙喜旺这样的在后期被感化起来的成长型新人,他们无疑都是可爱的,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其实每一个新人都是成长起来的,从落后到觉醒,从感悟到进步,“新人”所走的每一步,都艰辛曲折、却掷地有声。我们在研究这一人物类型时,不仅要关注引领型新人,也要把目光放到一直在成长进步的新人形象之上。在经过磨砺和教化之后,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实现了由“旧人”到“新人”的过渡,在那个时代也是熠熠闪光的。

猜你喜欢
小说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明代围棋与小说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