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生平纪事

2019-11-12 20:32周英子
郭沫若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郭沫若

周英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李一氓,1903年2月6日生于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原名李国治,后改名李民治、李一氓,曾用笔名叶芒、孔德、德谟等。曾祖、祖父曾是彭县地主,父亲李钟润,号滋生,当过县立中学的庶务、县劝所(类似教育局)庶务,母亲是家庭妇女。李一氓自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5年入党,1926年投笔从戎,历经北伐、南昌起义、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风暴。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外事工作,促进了中国外交发展。晚年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保护和发扬祖国文化。1990年12月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

一、学生时代(1903—1926)

小学:彭县

9岁。1912年春,进入秦省公立小学念书。其间,跟着会写钟鼎文的国文教员弓子和老先生学习绝句、平仄;跟着在学校当教员的二叔祖学习国文与写作。在读期间与早期共产党人,在五卅运动中牺牲的何秉彝烈士交厚。

中学(之一):成都

16岁。1919年春,考入成都私立“储才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附和着游行示威,抵制和焚烧日本货等。与同学李叔薰(后更名李硕勋,1931年海口牺牲)结为拜把兄弟。

同年下学期,进入成都联合中学(即“石室中学”),1921年暑假离校。

中学(之二):上海

18岁。1921年暑假到达上海,与任觉五、王季甫、叶维、张述周、孙实先、吴大成(即曾涌泉,解放后任过外交部副部长)等一同进入浦东中学,改名李民治。其间勉强学着说上海话,为日后长期在上海上学和生活打下了基础。还学了一学期德文。

19岁。1922年暑假,写信指责学校不通情理,不久收到学校寄出的开除信。虽然家里立即拍电报给学校道歉,学校也答应让他继续上学,但他仍愤然离开浦东中学,前往南京。

中学(之三):南京

19岁。1922年下学期,进入位于南京八府塘的江苏省第一中学(清末为文正书院,后改为江宁府中学堂,现为南京第七中学),借住在一个小宿舍里,往来大多是东南大学及其附中的四川学生。

大学:上海

20岁。1923年春,从南京转到上海,考入私立大同大学,学校偏重数理化,无多少兴趣,遂萌生转学念头,在此只读了一学期。

同年夏末,转入位于上海杨树浦尽头军工路(黎平路北)的教会学校——沪江大学,专心念英文,学了狄更斯的《双城记》和朗费罗、惠特曼的诗等。其间听过邵力子到学校做的课外讲演。

在《石室学报》(旅外石室同学总会编印的不定期刊物)第三期上发表一篇有关张炎词的文章。

21岁。1924年暑假期间,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即将毕业和已毕业的川籍学生群聚南京成立了一个小集团,讨论回川就业和政治倾向——大体上亲国民党,亦即亲广东的态度。

22岁。1925年春,在沪江大学读了两年后转到东吴大学法科(在上海)学习商法。透过英文课(以上海《密勒氏评论》周刊为教材)学到一些政论的现代风格,也系统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情况。曾在《读者来信》专栏登载过两次“来信”。

同年,为支援五卅运动,参加“上海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由此结识了郭沫若。在“同志会”刊物《长虹》发文追悼何秉彝。并就闻一多的《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曲》三首诗歌发表评论文章《三首爱国诗》,直言这三首诗“表现了中华民族争自由求独立的迫切呼号的精神”。(王锦厚《闻一多与饶孟侃》)

同年秋,在上海大学的同乡李硕勋和何成湘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戎马岁月(1926—1949)

1926年23岁

3月初,与朱代杰、欧阳继修(阳翰笙)一道带着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信,离开上海去广东,投身现实革命。

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赴广东区委会陈延年处谈话,而后被派往负责管理国民革命军各军师政治工作的政治训练部当宣传科长,主编《革命军报》。北伐期间,政治训练部改组为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即“总政治部”后,改任秘书。

6月21日-24日,参加总政治部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邓演达主持,李富春、郭沫若、周恩来、恽代英、陈公博、林祖涵、邓颖超等参会),并在第二次会议上被增补为印刷委员会的委员,负责宣传标语的印刷。

7月中旬,随总政治部离开广东北上北伐,时任广州市公安局长李章达送行。临行前,参加由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主持,周恩来、邓颖超出席的饯行宴会;也参加了由孙濬明为四川同乡主持的饯行宴会(周恩来、郭沫若等出席)。而后沿线北上,不久与邓演达、郭沫若一道抵达长沙,其间拜访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良,向中共湖南省委负责同志夏曦讨教招揽宣传队员事宜,并印刷了大批宣传标语。

8月底,随北伐军攻下汀泗桥、贺胜桥,打垮吴佩孚,与总政治部一道离开长沙,向武昌徒步前进。接近武昌,在南湖的陆军小学旧址设营。其间,与邓演达、郭沫若、苏联顾问铁罗尼、俄文翻译纪德甫迫近武昌城下观察敌情,被敌军士兵发现,纪德甫中弹牺牲。(1928年3李一氓在《流沙》上发表《春之奠》一诗,祭奠在武昌城下牺牲的纪德甫)

9月5日晚,协助捆绑敢死队爬武昌城的云梯。

9月6日,随着北伐军攻下汉阳、汉口,与总政治部一道搬到汉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今汉口路中山大道)办公,负责文电处理。

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光复武汉,李一氓以邓演达秘书身份代替邓演达核定处理电文。

10月20日,参加由总政治部主持,武汉各团体联合举行的阵亡烈士追悼会。

11月8日晚,与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前往九江,而后到达南昌,出任秘书长。此后经常代表政治部参加总司命部所属各单位的例行会议。

本月,参加党中央成立的南昌军委(李富春任书记,成员有林伯渠、朱克靖,而后朱德也加入)。

1927年24岁

1月31日,与郭沫若一道前往庐山牯岭出席蒋介石所召集的讨论把国民政府定都南昌的会议。

3月底,带着总政治部先遣部队经南京抵达上海,迅速安营扎寨,开始办公。并向当时在上海主持军事工作的负责人周恩来汇报、请示工作。

4月1日起,在上海各大报纸以“总政治部”(5日改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名义刊登政治标语广告。如4月1日“建设革命的新上海”,4月2日“打倒帝国主义”等。

4月4日,组织召开上海“各级政治部人员联席会议”,在会上宣读总理遗嘱并报告开会宗旨,请愿蒋总司令释放蒋有谅等。

4月6日,参加周恩来在工人纠察队队部召集的到沪各军全体党员大会,会上接到报告前敌总指挥部有异动,经周恩来提醒逃过一劫。

4月14日,在内山书店与到沪的郭沫若会面。当晚,在住处安排郭沫若与周恩来碰面。

4月20日,按周恩来指示,离开上海赴武汉。

4月25日,抵达武汉。月底,参加党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出任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兼组织科长,郭沫若任主任。

7月底,离开武汉,到九江郭沫若处报道。

8月2日,与郭沫若上庐山。

8月3日,与郭沫若下庐山至九江张发奎部。傍晚,与郭沫若、阳翰笙、梅龚彬出发往南昌,在德安被扣留一晚。

8月4日晚,抵达南昌,被任命为起义军参谋团秘书长,周恩来为主任,刘伯承任参谋长。

8月5日,跟随起义军离开南昌,南下广东。

8月26日—9月1日在瑞金期间,与周恩来一道介绍郭沫若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4日,跟随部队行军至揭阳流沙,部队遇袭走散,被安排经香港回上海。因无路费,遂折回汕头找创造社汕头出版部经理梁海生借钱,经香港转乘船回上海途中,偶遇李立三、林伯渠。

10月初,回到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曾在中央的安排下,准备与郭沫若一家一道前往苏联留学,后因12月广州起义爆发未能成行。

1928年25岁

年初,根据周恩来指示,加入创造社,并和潘汉年、阳翰笙一起在创造社里组成了党小组。(顾林青《李一氓同志的文化踪迹》//《李一氓纪念文集》)

1-2月,在郭沫若离沪之前,获赠其题联:“民生正涂炭,治国羡劳农”。上款为“民治吾弟”,下款为“戎马书生”和“郭沫若”两印章。

2月11日,与阳翰笙一道拜访郭沫若,谈及创造社刊行周刊事宜。(郭沫若《离沪之前》)

2月14日,与阳翰笙、成仿吾、郑伯奇等人在郭沫若寓所商议出版周刊《流沙》。(《离沪之前》)

3月15日,《流沙》半月刊创刊,李一氓与阳翰笙负责主编,在第1期以“同人”署名发表《前言》:“我们所处的是暴风骤雨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就应该是暴风骤雨的文学……”(《创造社资料》)个人发表《改良主义是不是在中国行得通》《我们的态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名词》《蚍蜉撼大树可谓不自量力》《革命与文学》《引车卖浆者流》等。

10月15日,在《思想》杂志第3期上发表译文《1928年第一季世界经济状况》。

11月5日,《日出旬刊》创刊,与阳翰笙负责主编,曾用”孔德“笔名写过几篇短文,如《一些国际事情》《答林语堂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出路——到东京》《罢工权之范围》《化妆跳舞会》《产业合理化与苏俄》等。

11月11日,在《布尔塞维克》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编译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世界大会宣言》。

1928年起,按期翻译《共产国际通讯》专号——瓦尔加《世界经济与经济政策》,为期约两年。1928年10月《思想》第4期和1929年11月《新思潮》第1期发表部分,后合印为1928—1929年《世界经济与经济政策》一书,并于1930年由水沫书店出版。

1929年26岁

1月,翻译出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传》,讲述由英国产业革命到恩格斯之死的135年间的欧洲劳动运动史。

4月在《布尔什维克》第二卷第6期上发表根据英文本《共产党国际通讯》所载原文翻译的《共产国际纲领》。

10月,与郭沫若合译的《新俄诗选》由上海光华书局发行,封面标注L.郭沫若译。其中L.即是李一氓。郭沫若在《小序》中说,“这部‘新俄诗选’是L.由 Babette Deutsch与 Avrahm Yarmolinsky译编的‘Russian Poetry’的第二部翻译出来的……L.的译笔很流畅,造语也很有精妙的地方,读他的译诗多少总可以挹取一些原作的风味。”(《新俄诗选·序》)

11月,在《新思潮》第1期上发表新英译版《资本论》评稿。

12月,在《新思潮》第2、3期上发表《苏联与和平》(译)、《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

1930年27岁

2月,翻译出版《马克思论文选译》。

2月初,将郭沫若书稿《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交付出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解题》中提到,“本书出版全靠李一氓兄督促斡旋,各种参考书籍的搜集也多靠他”。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中央为协调上海的文艺活动,组织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李一氓加入。

4月11日,《巴尔底山》旬刊创刊,负责编辑。李一氓用“德谟”(民治英译汉德谟克拉西)和“鬼邻”(住在静安寺路紧靠万国公墓,与洋鬼子为邻)笔名发表《关于文化侵略问题》《“蓝芳”“先生”》《鬼邻随笔》等文章。

4月15日,在《新思潮》月刊4月专号上发表《中国劳动问题》一文。

5月,受党组织委派,在中央文化委员会负责社会科学工作,同上海和全国的进步社会科学家一起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顾林青《李一氓同志的文化踪迹》//《李一氓纪念文集》)

同月,在《萌芽》第一卷第5期上发表《打倒帝国主义的“五卅”》一文;在《拓荒者》上发表《柏林的五一演习》。

同月,在上海参加由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召集的全国苏维埃大会,负责会议记录。会上结识赵一曼,此后以兄妹相称。

6月,在《社会科学讲座》第一卷上以《土地问题材料》为名,翻译发表列宁为全俄农民第十次代表大会所写的《土地问题决议草案》和他所做的土地问题的演说。

9月,在《社会科学讲座》上发表长文《社会民主党纲领批评》。

9月17日,赴荷兰饭店(当时法租界吕班路50号,今重庆南路182—184号)参加鲁迅五十岁生日祝寿宴会。此后“经常去内山书店找鲁迅,有什么事情同他商量,他还几次请我们吃便饭”。(《李一氓回忆录》)

10月-11月,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社论《执行命令》《在新的胜利面前——财政经济问题》《以宣传鼓动,革命竞赛来推销公债》。

1931年28岁

3月,在中央宣传部的指示下,针对国民党公布的工会法和工厂法,发表《反对工会法与工厂法》(《红旗周报》第2期)。

5月2日,受郭沫若所托,赠张元济《甲骨文字研究》。

5月14日晚,受郭沫若所托,赠鲁迅《甲骨文字研究》。(参见鲁迅同日日记,《鲁迅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月间,郭沫若来信询问《甲骨文字研究》出版情况和《青铜器研究》出版时间。(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6月,将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书稿交付上海大东书局孟寿椿出版。

8月底,受党中央委派,作为政治代表和胡公冕前往河北孙殿英部,遭孙殿英婉拒后,在北平等待东北的交通员带往东北参加工作。

9月底,得中央指示回到上海。按中央指示学习开车,不久领到英租界工部局的驾驶执照。

11月,买了一辆英国造小奥斯汀轿车,从此直到1932年秋,秘密执行运送任务。其间跟冯雪峰、丁玲、姚蓬子来往较多。

1932年29岁

9月中秋过后,奉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到达瑞金后被安排至国家保卫局工作并兼任《红色中华》编辑。

秋,接替李克农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并接手管理保卫中央机关的警卫营,通过营连排干部进行加强纪律的教育和锻炼,利用苏区的小学课本加强文化教育,直到长征。

11月,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社论《政治动员工作》《在新的胜利面前——地方武装积极的进攻行动》《反对对敌人大举进攻的一切错误认识》。

12月,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社论《今年纪念广州暴动与宁都兵暴的任务》《论兵暴》《战争紧急动员与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1933年30岁

1月,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社论《1933》《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出卖中国民族利益的国民党统治》和文章《欧美战债的过去和现在》。本月离开《红色中华》。

7月,在《红色中华》上发表文章《南昌暴动的故事》。

9月,受国家保卫局委派,前往泰宁、建宁保卫局查探情况。

秋,从会昌回瑞金途中,作诗《由会昌回瑞金马上口占》。

1934年31岁

1月7日,代替邓发,为在瑞金城外沙坪坝建成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作诗并题字。

1月24日—2月1日,参加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此前作为国家保卫局人员,起草了苏区主席毛泽东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安全工作部分,并曾与毛泽东当面讨论。

10月,离开江西随军长征。不久出任特种连指导员。中旬,进入湖南宜章,特种连解散,升任湘南营(中央把红军当中湘南籍贯的两百多连排级干部集合在一起,成立湘南营)教导员。

秋,转到总政治部工作,当宣传部宣传科长。

1935年32岁

1月,进入遵义,到师司令部听取进攻遵义的战斗报告和遵义城情况介绍。而后数次与政治部同志组织跟城里中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宣传动员学生和教员参加红军。

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会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到连队出任临时副指导员。而后,奉命离开总政治部,到干部团当政治教员。

5月1日,渡过金沙江,随后抵达通安。10日攻打会理城,未果。23日到达冕宁。25日到达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赋诗《安顺场怀古》。29日,红军飞夺泸定桥,赋诗《得讯我军已过泸定桥》。30日,由安靖坝出发向挖角坝行军。

6月,翻过夹金山雪山。12日,出任特科团政治教员(中央在懋功时将干部团改为红军大学,原干部团改为特科团,附属于红军大学)。

8月21日,开始过草地,从毛尔盖到班佑。预计7天的粮食4天就吃完了,幸遇藏民村庄。

9月9日,接中央紧急指示,立即出发,随同中央北上。

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长征结束。随后,因干部会调整,被调去当毛泽东秘书。

11月,负责油印毛泽东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名义起草的《致东北军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的公开信》。

同月,中央在瓦窑堡成立陕北省委,在鄜县成立陕甘省委,李一氓从毛泽东的秘书岗位调出,参加陕甘省委,出任宣传部长。

1936年33岁

2月,被派到甘泉地区临真镇,作为省委代表,帮助或指导县委工作并兼管宜川。负责组织和扩大县的武装,并征集公粮。

6月12日或13日离开临真,17日到瓦窑堡。

6月底,到达新成立的陕甘宁省委,出任宣传部长,随即代表省委入驻预旺堡,专管宁夏东北部的工作,负责建立群众基础,建立党的基础,筹集粮食,调查道路和黄河渡河情况等,从此过上了马背上的生活。

11月初,完成宁夏任务,回省委交代工作。

12月19日,“双十二事变”后,接中央电报到达保安,被安排作为毛泽东私人代表回四川找刘湘。但因潼关不通,临时参加在西安组织国民党区陕西省委的工作,负责新闻稿油印发行。21日,同博古、叶剑英离开保安。22日,到达延安。24日,搭乘张学良飞机到西安。25日,出任博古建立的中共陕西省委员会宣传部长,负责编辑延安电讯,然后油印成新华社通讯稿,向西安的党、政、军和新闻机构发送。

1937年34岁

7月,“七七事变”后,按中央安排准备回川执行任务。10日,赴上海托潘汉年、冯雪峰找到刘湘代表刘航琛写介绍信,然后返回西安。随即带着毛泽东给刘湘的亲笔信和指示信,朱德、刘伯承各写的十几封信(都是写给当时四川的高级军事将领如刘文辉、田颂尧等),辗转到达成都。

8月,在成都住了一个月后回到西安向西安管事刘伯渠报告,在刘伯渠要求下回延安向毛泽东递交书面报告,简要叙述去四川在成都的经过,然后留在延安。

1938年35岁

1月,按中央指派,率政治工作人员约30人,从延安经西安、汉口到达南昌,去叶挺新四军处当秘书长。其间于汉口见到郭沫若、潘汉年等。

2月,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游击战与正规战》一文。

4月5日,随新四军军部从南昌搬到安徽歙县的岩寺。

5月初搬到太平。

6月中旬,随军部进驻泾县章家渡以北的云岭,直到皖南事变前夕,共住了两年半时间。

10月,在《救亡旬刊》第12期上发表文章《追怀鲁迅先生》。

1939年36岁

4月1日,作为编辑委员会成员协助创办《抗敌》半月刊(主要介绍国内尤其是新四军的抗日战争),并给在其上发表的短文章起了一个统一的标题,叫“运甓营房随笔”,且编了“之一”“之二”“之三”的号码。

5月,在《抗敌》上发表文章《在游击区内用军事方法与日寇作经济斗争》。

10月1日,为纪念新四军成立两周年,在《抗敌报》发表《漫谈苏联红军向波兰进军》。

10月16日,在《抗敌报》上发表《为鲁迅三年祭致读者》。

11月16日在《抗敌报》上发表《皖南的粮食,农民与军队》,反击国民党造谣新四军压低粮价。

11月26日在《抗敌报》上发表《两种说法,还他两个例子》,将满洲国和波兰对比。

本年,与上海煤业工会组织的战地救护队一道组建印刷所,协助印刷工作,尤其是《抗敌报》三日刊的印刷。

1940年37岁

2月—6月,在《抗敌》上发表文章:《民主、宪法、抗战》《反汪述恉》《炸药与哲学》《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艺术家》《思想泛论》《欧战新形势》等。

1941年38岁

1月,皖南事变爆发,找机要员译出叶挺署名的向延安发的最后一份电报,并招呼电台台长将电台所有装备全部砸毁,招呼机要员将所有密码本烧毁后从后院出逃。先后经过徽州、金华、鹰潭、衡阳,最后到达桂林。

2月,在桂林写了一首《绛都春》词寄给在重庆的郭沫若,代报平安。不久,离开桂林然后经衡阳、韶关辗转至香港。

2月24日起,以电报形式向中央连发六封电报,报告皖南事变。

4月中旬,跟随潘汉年一道回上海。

夏,在上海市委书记刘晓的安排下离开上海前往苏北盐城,到华中局报到,并将皖南事变的情况向华中局作了详细报告。而后被华中局裁定“对项英的机会主义错误采取调和态度和自由主义,应该在组织上给一个警告”,中央予以批准。

秋,李一氓在华中局召开的会议(刘少奇、陈毅、饶漱石、曾山等委员出席)上正式做检讨,到会人提出批评;刘少奇宣布中央批示,并给予口头警告;最后李一氓再次发言,诚恳接受批评和警告处分。

1942年39岁

1月20日—3月5日,参加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县单家港召开的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刘少奇、陈毅、饶漱石、曾山、赖传珠、彭康等出席),在会上简略报告皖南事变,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并明确表示拥护党中央决定,接受中央口头警告处分。会后到淮海区工作。

3月底,赴淮海区任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兼党委副书记,负责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及抗日队伍,搞好二五减租,保证军粮。

4月,在《淮海报》发表《全区粮食会议的意义》一文。

5月1日,在《淮海报》发表社论《“五一”论增加工资与工资改付实物之必要》。

5月4日,在《淮海报》上发表社论《五四论根据地文化》,提出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李一氓在淮阴》)

6月2日,在《淮海斗争》第4期发表文章《二五减租在淮海党内——一个阶级教育的问题》。

6月20日,在淮海行署召开各县县长会议,提出“淮海行署一年施政方针”,计10条。(《淮海革命斗争大事记》)

7月1日,在《淮海报》第一版发表文章《坚持敌后抗战到最后胜利——“七一”中共二十一周年纪念》。

同月,参加中共淮海区党委机关整风动员大会,作大会报告,提出整风与生产两大任务。(《淮海革命斗争大事记》)

同月,在《淮海报》发《对于农救会今后工作的意见》一文,提出农救会今后中心工作由减租减息、增资和群众武装斗争转到以组织和领导生产为中心。(《淮海革命斗争大事记》)

8月,在《淮海斗争》第5期上发表《今年增加工资的问题》一文。

9月28日,应整风学习要求,在《淮海报》上发表《在粗读阶段》。

10月10日,在《淮海报》上发表《双十节漫谈民主》,认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三民主义之最好的保证”。(《李一氓在淮阴》)同月,撰写《朱启勋同志哀词》。

11月1日,和陈毅一起发起组织湖海艺文社,后来又在淮海区成立湖海艺文社淮海分社。同月,支持成立“新安旅行团淮海分团”。

本年,在泗阳战斗期间撰写《临江仙》(袖手衔烟闲步晚)一词。

年底,曾汇款几百元到桂林接济郭沫若,可惜郭沫若已离开桂林,未能亲收。赋《念奴娇·寄沫若重庆》一词。(《击楫集》)

1943年40岁

7月,在泗阳张圩创作《“七七”感怀》(五首)(《李一氓在淮阴》)

11月19日,在《淮海报》上发表《反“扫荡”的一年与十大政策》一文。

秋冬,整风运动结束,有同志发起联欢晚会,穿插京剧折子戏,遂着手组织京剧团。

本年,创作歌曲《反“扫荡”歌》。(《李一氓在淮阴》)

1944年41岁

2月,在《新知识》第5期发表《陌上桑》(又做《陌上花》)一词。

4月,组织筹建以演唱平剧(京剧)为主的淮海实验剧团(后为苏皖实验剧团),不久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敷衍成一出京剧脚本,定名《九宫山》,并请剧团同志设计唱腔,分配角色,打破西皮二黄的界限。完成后,先后送到集宁第三师师部、淮南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去表演。

5月15日,在《淮海报》发表文章《春耕生产工作总结》。

11月1日,为泗阳县建立的抗日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题名“昭忠祠”,为抗日牺牲烈士陵园取名“爱园”,作碑记《泗沭抗日战争公墓碑志》,并赋诗《爱园》。(《击楫集》)

1945年42岁

4月27日,在《淮海报》第1版上发表《土纱布销路问题》,分析土纱布滞销原因。

7月,出任由盐阜、淮海两个区合的苏北区副书记兼苏北行署主任。

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出任边区主席兼华中局宣传部长,管文教工作,并开始搜集字画、瓷器。

12月10日,《新华日报》(华中版)(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1945年12月9日于淮阴创刊)发表记者专访《苏皖边区主席李一氓谈施政方针》。

1946年43岁

1月7日,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顾祝同到徐州做什么——皖南事变五周年》。

2月,在《民主建设》创刊号卷首发表《苏皖边区的地位》一文。

2月12日,得知皖南事变后在香港结识的羊枣被国民党杀害,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悼羊枣》一诗。

3月18日,为刘老庄82烈士墓撰写碑记,并题写对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雄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3月18日,参加由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联合召开的华中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作开幕式讲话,并在4月27日的闭幕会上致闭幕词。

4月23日,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损失》《悼希夷同志》《悼邓发同志》《悼博古同志》等悼念文章。

5月30日,为《江淮文化》写发刊词《论文化》。

6月,在《民主建设》第3期上发表《论减租政策的彻底执行》一文。

6月10日,为新安旅行团编辑出版的《华中少年》创刊号题词。

秋,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涟水战役后,率边区政府放弃淮阴向山东转移,途径莒县、沂水到华东局报道,以华东局特派员身份赴烟台调查经济情况。

1947年44岁

4月,在沂水赋诗《将赴烟台赠阿英》。

5月,进驻烟台。调查张裕酿酒公司的葡萄栽种与生产以及酿酒业的经营情况并形成报告上报华东局;也对烟台地区农村种植业的生产状况,城市的工业生产、工人生活及商业物价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并上报华东局。

8月,接通知离开烟台去文登东海军分区,遭司令员彭林婉拒,而后回到烟台,不久前往大连。

11月7日,与宋之的同路,从大连上船,经由朝鲜南浦(大同江口)、平壤、图们、吉林抵达哈尔滨,在哈尔滨住了半年。

1948年45岁

3月,同伍修权一道到达大连。

5月,出任旅大地区党委副书记兼财委书记。到任后,建立财委办公室,对外取名大华;兼任建新公司政治委员,对外名义是副总经理。

夏,接待从香港到大连,准备去河北平山党中央驻地的胡愈之。

8月,倡议将《大连日报》综合副刊更名为《海燕》独立出版,为《海燕》题写报头,并撰文支持创作。如针对平剧改良,在《海燕》上连续发表5篇《谈“平剧”改良》,表明了对平剧改良的积极态度。(葛玉广《李一氓同志在大连的日子》)

10月,参与我国第一尊鲁迅先生浮雕铜像的初稿会审。同月,以大连经济研究会名义,创办《经济》(月刊),题写刊名并提出了刊物指导经济、服务经济的宗旨,且在创刊号上发表《论经济工作中的制度与计划》作为发刊词。

11月20日,在《经济》第2期上发表《关于工业管理问题》一文。下旬,代表大连去沈阳出席东北经济会议。

12月,在《经济》第3期上发表《节约电力》《为实现生产长一寸应确定新的技术定额》《论业务秘密》3篇文章。

1949年46岁

2月,以大连主人身份与李富春一道接待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香港民主人士,其中有李济深、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蒋光鼐、茅盾等,并陪同护送到沈阳。

2月,在《经济》第5期上发表文章《保险事业的恢复》。

3月,在《经济》第6期上发表文章《合作社经济的领域》《关于百货公司的经营》。

4月1日-3日,出席旅大地区活动分子大会,并代表大会作了闭幕词。

4日,在《大连日报》上发表社论《依靠人民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对中共旅大区活动分子大会的献词》。

20日,在《经济》杂志第7期上发表文章《论折旧》。

本月,按东北局指示出任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校长,并于开学当日就大学任务和办学精神提出要求。

6月初,离开大连,赴沈阳向李富春汇报工作,而后坐车到天津,月底抵达北平。

三、外交生涯(1950-1981)

1950年47岁

年初,出任由50人组成的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为张闻天,成员有冀朝鼎、孟用潜、耿飚、钱三强等)副团长准备赴联合国,但因美国阻挠未能成行,在赵堂子胡同二号原朱启钤公馆练兵待命约一年半,负责主持日常工作。(何方《记李一氓同志的为人和几个重要观点》)

1951年—1956年(48—53岁):维也纳

1951年2月,作为中国代表团(郭沫若为团长)代表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议,而后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常驻维也纳。直至1956年奉调回国。在维也纳期间,校注了《花间集》,撰写《花间集校》。且从维也纳、伦敦、莱比锡、巴黎的旧书店收集到若干杜诗的英法译文,回国后捐赠给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并于1954年9月、1955年3月、1956年9月作为全国人大或党代表三次回国参加会议。

1958年55岁

4月,由张闻天推荐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大使。

7月,《花间集校》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9月,缅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发动流血政变并组成政府,李一氓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及时对缅政局做出判断,积极建议和推动奈温将军访华,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并向国内提出建议,中央予以高度重视和肯定。1960年1月,奈温将军访华,签订了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和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郑勉文《深切缅怀杰出外交家李一氓同志》)

1961年58岁

1月,组织接待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队到访缅甸的中国友好代表团。

3日晚,在大使馆为吴努总理、周恩来总理和代表团成员举行招待会。招待会后,为周总理在使馆楼下厅内准备内部舞会。

4日下午,与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中缅边界联合会中方首席代表姚仲明一道接受缅甸总统吴温貌颁发的勋章。

1962年59岁

3月,奈温再次发动政变后,应缅甸朋友之邀,李一氓就“缅甸社会主义道路”发表个人看法。(《深切缅怀杰出外交家李一氓同志》)

8月,利用回国述职休假,游庐山、瑞金、桂林等地。

3日傍晚,由九江上庐山,车过甘棠湖,想起旧事,口占《甘棠湖怀旧》,并书《上庐山作杂言》一文。而后从4日-18日共赋《庐山杂诗》十六首。

18日,下庐山赴南昌,在瑞金与井冈山间游历,并赋《赣南杂诗》十六首。

1963年60岁

奉调回国出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分工领导西方组工作。其间,曾指示旅游部门着手拍摄宣传我国旅游胜地风光的纪录片,并要求配以英文解说;要求有关部门制作工艺纪念品出售给旅游者;要求开办旅游学校大量培养专业翻译导游人才等。(吴凡吾《怀念李一氓同志对旅游工作的关怀》)

1964年61岁

1月,中法建交和中巴通航后,指示中国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袁超俊同志向国务院草拟报告,请示政府早日建立旅游机构,且召集有关部门共同讨论,在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的基础上,亲自修改后正式上报。不久中央和国务院予以批准,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国家旅游局前身)诞生。

国庆前后,出席全国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

1965年62岁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全面铺开,李一氓带领国务院外办、国家旅游局、外文出版局、外国专家局等单位的干部到山西文水县共八个社队下乡,并被委任为“四清”工作团政委,坐阵刘胡兰公社,常驻云周西村。(杨建峰《坦荡博学的外交家李一氓》)

1968年65岁

8月11日晚,被中央文革小组下令逮捕。

1972年69岁

在秦城监狱赋诗《四月廿九日作》:“白杨忽地又钻天,咄咄无心过四年。道是今年春日好,野车带病返长安。”(《击楫集》)

1973年70岁

9月初,从监狱转到阜成路三〇四医院监外就医,而后转到复兴路复兴医院。

10月17日,被正式释放,《释放证明书》上注明受“拘留审查”,这样“一审审了五年,1800天”。(《李一氓回忆录》)

同年,回到北京后赋诗《赠陈此生》。

1974年71岁

1月,陈毅逝世两周年,“驱车八宝山,荐以冬菊一束”,并赋诗《陈毅同志逝世两周年》四首。(《击楫集》)

1975年72岁

本年,在北京作诗《废园》六首、《书〈孙膑兵法〉后》《题宋曹书卷》。赴河南林县红旗渠,赋诗《访红旗渠》二首。

10月,出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先后协助兼任部长的耿飚、姬鹏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朱良、李淑铮等《锐意改革勇于进取——回忆李一氓同志在中联部》)

1977年74岁

力主恢复同南斯拉夫联盟的关系,并同耿飚等向中央主管此项工作的李先念汇报并提出建议。

8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访华后,主持草拟关于中南两党关系有关情况的两个文件。《锐意改革勇于进取——回忆李一氓同志在中联部》)

本年,作诗《寄淮阴同志》《清明(三首)》《重到哈尔滨》《曾访安阳过漳河补作》。

1978年75岁

3月,率领中共党的工作者访问团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回国后先后开会十几次讨论考察情况,亲自阅改考察报告及附件达10万字。且及时组织翻译了访南期间南方赠送的介绍南共联盟情况的材料40余万字。(《锐意改革勇于进取——回忆李一氓同志在中联部》)

访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作《南罗纪行》七首。

1979年76岁

年初,主持召开中联部核心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和总结报告,并积极参加大会和分组会的讨论,2月16日就讨论结果向中央提出《建议为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请示》,中央很快予以批示并以《中联部文件》形式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党、政、军、群众团体各部门作通报。

年初,提出并经中央批准,派中联部副部长吴学谦赴罗马同意大利共产党进行内部会晤。随后主持访华意共代表团同中共的会谈。

6月和9月,分别出版《西湖十景》和《陈洪绶水浒叶子》书册。

9月,主持创办了交流国内外信息的部内刊物《学习资料》,组织部内干部撰写稿件,并亲自挑选内容、字体等。

是年,作诗《偶题》《题朱屺瞻太湖山水画卷》《重到淮安》《游宜兴怀东坡》《谒雨花台过望江矶》。

1980年77岁

9月,作为邓小平特使专程出访缅甸,向缅甸吴奈温总统转达了邓小平希望缅甸各政党和平团结建国的真诚愿望,当面做奈温的工作,促进和推动奈温和缅共进行和平谈判。(蒋光化《深切怀念李一氓同志》)在缅甸期间,作诗《重到仰光》5首。

1981年78岁

1月,出版《一氓题跋》(三联书店)。

夏,应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得立邀请,赴上海参观原沪江大学旧址。而后出游,回到成都,赋诗《秦蜀鄂杂诗》11首,如《访成都文庙街石室中学》《彭县买花盆十》《都江堰》等。(《击楫集》)

9月,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

9月13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文。

12月,主动退居中联部二线,改任中联部顾问,扶植年轻同志,不久辞去中联部顾问。

四、古籍整理及其他(1982—1990)

1982年79岁

年初,在《文艺报》第一期上以《新春致语》为题回顾“一九八一年文艺成就”。

1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

8月,率专家学者编订的《古籍整理九年规划》(1982—1990)获国务院批准颁布,随后着手恢复出版“文革”中停刊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并先后提出了整理《中华大藏经》《肈域志》《全辽文》《全元诗》《全明词》《全清词》《台湾府志》《古逸丛书三编》等重点项目。

9月,参加中共十二大,感赋《多丽》一首。

12月3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纪念潘汉年同志》一文。

1983年80岁

3月1日,出席教育部召开的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规划会,并发表讲话,称《甲骨文合集》是“建国以来文化上最大的一项成就”。(《李一氓同志关于古籍整理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讲话摘要》)

3月,纪念程砚秋逝世二十五周年之际,在《文艺研究》第3期上发表文章《论程砚秋》。

5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再论古籍和古籍整理》。

7月,编选《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秋,到访日本,赋诗《访日杂诗(三首)》赠京都东道主井上清教授。

11月,编选《明清人游黄山记钞》经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年,邀请全国著名大画家白雪石、黄胄、田世光、溥松窗、何海霞、郑乃光、田镛、俞致贞、刘力上、李延生等17人在中联部万寿宾馆作画6个月,共做大型画卷94幅。其间,多次与画家座谈,提供作画构思参考,并为万寿宾馆书写了两幅书法。这两幅书法现悬挂在万寿宾馆迎客厅大厅。(《深切怀念李一氓同志——纪念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成立五十周年》)

1984年81岁

5月10日,在《文汇报》发表《三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

8月,参加郭沫若逝世五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发表《正确评价郭沫若同志》一文。

年底,指派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等赴苏联,在多方交涉下,将流落异国160多年的《石头记》抄本以中苏合作的方式影印出版。并于次年赋诗志感:“泪墨淋漓假亦真,红楼梦觉过来人。瓦灯残醉传双玉,鼓担新钞叫九城。价重一时倾城外,冰封万里识家门。老夫无意评脂砚,先告西山黄叶村。”(李侃《十年心血 十年劳技——李一氓同志对古籍整理的重大贡献》)

1985年82岁

春,与京、沪、宁旧友(其中有王元化、夏衍、王蒙、许觉民、李子云、张洁等)聚饮于北京松鹤楼,并赋诗《冬夜》。(王元化《怀一氓老》)

5月,出版著作《存在集》。

是年,赋诗《集唐人句为四川饭店题》《重到大连访旧居》《怀宋裕和》《岁暮》《重到上海(三首)》《为上海植物园题壁》等。

1986年83岁

1月,为《潘汉年文集》和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作序。

7月2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一文。

8月3日,在《解放日报》发表《谈〈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兼怀郑西谛》一文。

是年,出游沪杭,赋诗《重游龙华感赋》《过平湖怀施奇》《嘉兴南湖烟雨起》《千岛湖》《富春江》等。

1987年84岁

3月,为《扬帆集》和《雪窦寺志两种》作序。

11月,出版《郑板桥判牍》(文物出版社)。

本年,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词类总集、选集、专集2382册,明清善本692册,其后为曹学佺《蜀中广记》近抄本和《聊园词》稿本作书跋。向四川博物馆捐赠书画28件,其中石涛6件,清人书札6大册(约160人);另有陶瓷器、漆器、砚台、铜漆器、竹木雕共105件,古墨53锭。(《李一氓回忆录》)

本年,到访意大利,作诗《为“小意大利”而发的议论及其他》(8首)和《罗马竞技场》(6首)。

1990年87岁

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生前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新华社《李一氓同志生平》)

猜你喜欢
郭沫若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一)关于战地服务队的组建与经费问题
——郭沫若致陈诚的一封信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天上的街市
山茶花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