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评论的全媒化及其特征与问题

2019-11-12 19:21张国涛
艺术评论 2019年4期

张国涛 纪 君

[内容提要]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电视剧评论呈现出全媒体化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从纸媒到全媒体、从专业化到大众化、从单向传播到实时互动、从滞后到即时的转变,在形式、主体、语言、效果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电视剧评论也呈现出泛娱乐化、低俗低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传播主体群体化、传受关系互动化、传播媒介视频化、传播终端移动化、传播技术智能化的新特征越发凸显,随之中国电视剧的观看和评论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一方面,电视剧评论的形式、主体、语言和效果较以往展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缺失,亟待进一步规制和调整。

一、全媒体时代电视剧观看方式的变化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的观看方式相较以往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单一的电视机看剧转变为移动化、多终端观看,从准时准点、按时定点观看到随时随地观看,从常速观看到变速观看,从顺序观看转变为断序观看等等。媒介融合时代,观众拥有了更多的观剧选择,电视剧的观看方式也正逐步实现全媒化的转变。

(一)多终端观看

在传统的电视剧观看模式中,观众主要是通过电视机去收看电视台指定播出的电视剧集。随着无线传输技术和移动智能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的播出已经出现电视台与视听新媒体平台共存的局面,电视观众的观剧方式由此出现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已经实现从电视机观看到手机、平板、PC多终端观看、从单屏到多屏、从大屏到小屏的转变。电视机终端主要进行点对面的家庭式传播,传播内容固定且不随观众的喜好习惯发生改变,而移动终端设备更强调点对点的个性化传播,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其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也可以作出相应调整,与传统的电视机看剧方式比较,更具针对性和灵活度。

(二)随时随地观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大众的业余时间越发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守在电视机前准时观剧的习惯正逐渐消失。全媒体技术的进步让观众在观剧的时间和空间上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如今的观众更倾向于利用便携式移动设备,自主安排观剧的时间和地点。一方面,4G、5G网络的普及以及视频网站的建设,让电视剧的收看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观看电视剧的时间和时长,而不必再受电视台的播出时段、播送集数所限;另一方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观剧的地点和场所,而无需拘守于电视机前,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三)变速观看

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收视群体倾向于变速观剧,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因为观众急切地渴望获知结局,而部分电视剧情节拖沓、情节松散,消磨了观众的观剧耐心;另一方面,大众面对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有限的娱乐时间和海量的娱乐信息形成冲突,他们往往更希望通过倍速观看的方式节省时间,在“宝贵”的闲暇中获知更多的剧情信息。如此,根据观众不同的观剧需要,视频网站纷纷推出了倍速观剧的选项,观众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以降速(0.5倍速)或者加速(1.5倍速、2倍速)的方式播放电视剧,实现电视剧的定制化、个性化观看。

(四)断序观看

全媒体时代电视剧观看方式的变化还体现在从正序、线性观看到断续、倒序甚至乱序观看。根据主题、人物、场景的不同,热播电视剧被切割成多个小视频片段,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观看一部电视剧中最精华、最悬念的内容。这种电视剧短视频化的传播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视剧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割裂了故事的前因与后果,让剧情变得破碎,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收获良好的宣传效果。如电视剧《都挺好》中郭京飞伴随着歌曲《咖喱咖喱》跳广场舞的片段,被单独剪辑成小视频后在抖音、bilibili、今日头条等网站上疯传,不仅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点击关注,也让更多的网友开始关注此剧,收视率一路飙升。

二、电视剧评论全媒化的动向和特征

随着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的观看方式发生变化,电视剧评论也相应呈现出全媒化的新动向。评论主体上,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普通观众超越专业剧评人,成为电视剧评论的主要力量;评论形式上,从单一、单向评论转变为双向、互动式评论,新媒体超越纸媒成为剧评的重要平台;评论语言上,从延时滞后评论转向实时化、可视化评论;评论效果上,火热的电视剧评论成为助推“自来水”剧、“流量”剧、话题剧诞生的重要力量,为电视剧的制播和宣传注入活力。

(一)评论主体——观众上位

随着全媒体时代便利的评论渠道、平台的开发,电视剧评论已不再是专职影评人和学者们的专利,观众逐渐成为电视剧评论的主要力量,评论主体呈现出“观众上位、专家让位、官媒失位”的特点。

以往无处发声的观众借助视频网站的留言、弹幕以及公众号、短视频、视频直播等自媒体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逐渐成为电视剧评论的主体。然而一直占据主要话语权的专家评价和官媒评论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让位甚至失位于观众评价,发表的评论也越发考虑观众的需求、反映观众心声。同时,由于其剧评的出发点、专业角度和批评立场容易与广大观众的追剧期待发生冲突,因此官媒在面对荧屏“火”剧时往往不置可否,无法正常表达立场,造成话语的失位。如今,庞大的观众群成为电视剧评论的主力,观众的参与、互动、讨论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剧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评论形式——全媒化与互动化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剧评论的方式更加多元,新媒体成为电视观众和剧评人的首选媒介平台,弹幕评论、微博评论、微信/公众号评论、论坛/贴吧评论等成为剧评的主要渠道。以往的平面纸媒评论因其滞后性、传播范围的有限性越发不易引发关注。

新媒体平台的电视剧评论主要包括公众号剧评、微信微博评论、微信微博的点评、剧集实时弹幕等,文章类评论常见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文章,“广电时评”“影视强音”“广电独家”“影视独家”“影艺独舌”“剧宝”等微信公众号能够及时发布电视剧最新行业信息,为观众释疑解惑;“一周剧评”“木星剧评”“热播君”“追剧”等大V账号,分析解读热播剧目及相关前沿热点并发起话题,带动全网讨论。随笔文字类包括弹幕评论、微博评论及留言、公众号评论及留言、朋友圈发言与转发、豆瓣评分评级等等,这类评论从几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是观众收看电视剧之后的直接感受和即时反馈,其中既有对剧情信息的个性化解读,也有感慨、“脑补”等主观情绪抒发,因此更具随意性和碎片性。

新媒体平台为电视剧评论的丰富和拓宽创造了空间,互动评论成为电视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剧评打分是电视剧品质的体现,微博微信的转发留言不断增加电视剧的热度和流量,以2019年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为例,全剧收官后豆瓣网评分为7.8分,共有128470人参与评价、40341条分集短评、5个讨论话题,同时微博微信平台中多个公众号发表相关评论文章。高度的网络热议、全民的互动讨论成为该剧火爆收视的重要推动力。

(三)评论语言——实时化与可视化

全媒体时代电视剧评论的语言更具有即时性和可视性。在时间层面上,表现为即时、实时、共时的评论,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均设立剧情讨论专栏,用户在收看电视剧的同时,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或留言评论实时参与话题议论,与同观此剧的网友实现零时差、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在空间层面上,互联网平台为电视剧评论提供了更大的叙事和话语空间,以极强的包容性吸纳融合万亿网友的电视剧评议,相较于报刊评论的版面和发行量限制,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空间更加无限和自由;在语言形态上,如今的电视剧评论已不再仅限于单一的文字评论,而形成了“文字+视频+图片”的多元创意组合。截图、动图、短视频等评论方式不仅增加了评论语言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也让意义表达更加通俗明确,直观鲜明、灵活生动的可视化评论更易为人所认同和接受,也成为了新媒体剧评的一大特色。

(四)评论效果——“流量剧”、话题剧的催生

活跃于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的海量电视剧评论,催生出了大量的荧屏“爆款剧”。观众出于对作品的喜爱,借助网络平台自发力挺,并将更多的观众带入到观剧行列中来,塑造了大批“流量剧”“自来水剧”。

近年来,电视剧网络点击量接连突破百亿大关,2018年的电视剧《扶摇》收官时微博话题讨论量达4.3亿,全网累计播放量142.7亿;《如懿传》尚未开播之时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就已出现诸多涉及剧透、花絮等的评论文章,全剧结束时微博话题讨论量将近3000万。大量且集中的话题讨论、剧情评议是电视剧收视和流量的保证,如《甜蜜暴击》《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电视剧就凭借其火爆的明星效应和IP影响力,在播出期间持续引发社会讨论,高度的话题性也正是其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未播先火已不稀奇。

三、电视剧评论全媒化的问题与反思

不可否认,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剧评论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特点,但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参与平台的拓宽、参与方式的丰富等,电视剧评论也出现了内容泛娱乐化、语言低质化、传播逐利化等问题,需要及时反思和正确引导。

(一)内容的泛娱乐化和碎片化

数字媒体时代的快书写、快阅读的特性,带来了当今电视剧评论泛化娱乐、碎片阅读的问题。为了增加阅读效果,在短时间内拉新和引流,许多公众号大量使用片段式的、夸张的文字和截图来引起网友的点击和转发,“标题党”屡见不鲜。将原本简单的内容强加噱头,进行夸张的评论和宣传,甚至为博眼球对电视剧的内容断章取义,利用短短几行字的解释和几个动图,只言片语地概括电视剧剧情。这种行为不仅会错误地传达电视剧相关信息,给观众带来误导,而且会对电视剧的传播起反作用,拉低传播效果。同时,简短、碎片化的评论内容无法完整准确地涵盖剧情,这就会带来剧评的主观性、片面性、破碎性,弱化了电视剧最重要的时间线和连续性特征。

(二)语言的低质化与低俗化

新媒体平台扩宽了观众的话语表达路径,人人皆可自由地表达观点。虽然这种众声喧哗现象使广大观众的声音得以被倾听、被重视,但是剧评门槛的降低,也带来了电视剧评论的低俗、低质倾向。语言暴力、道德失序的问题不断涌现。视频网站的弹幕区、评论区一度成为网友个人情绪的发泄场,评论内容已不仅仅是“就剧论剧”,更伴随网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是人身攻击,大量与剧情无关的极端化弹幕遮挡屏幕,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剧体验。同时,为了最快最新的发布信息,许多公众号的剧评粗制滥造、错误连篇,只是为了“刷流量”“蹭热度”,内容根本经不起推敲。这种快产快销式的“流水账”剧评,严重拉低了电视剧评价的整体水平,影响电视剧的正常宣播。

(三)传播的逐利性和商业化

电视剧评论不仅代表大众畅所欲言的空间,也逐渐成为各类营销号获取流量和商业利益的途径,广告、推广的过度植入,严重影响了剧评的内容表达,许多剧评文章更像是“披着电视剧外衣的广告”,商业气息越发严重。一篇公众号的评论文章中甚至多达三四个广告,它们以热播电视剧为主题,看似剧评,实则是借电视剧热度和话题开展的广告营销,这类剧评不仅欺骗和误导了广大观众,也直接拉低了观众对电视剧的好感度,不利于电视剧传播和评论的长远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视剧的观看方式更为多元和个性,也拓宽了电视剧评论的空间及渠道。虽然这种全媒化的转变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但其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异化、社会责任缺失、评论权滥用等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电视剧整体评价体系的完善,给电视剧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推动电视剧评论全媒化转向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和反思问题,以保证电视剧评论的正向、健康发展。

注释:

[1] 张国涛、张陆园.融合时代的中国电视剧:新图景与新格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20-24.

[2]资料来源: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

[3]资料来源: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

[4]张国涛.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8.

[5]张瑶.众语喧哗: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评价[J].当代电视,2017(12):69-70.

[6]蔡盈洲.论电视剧批评的话语转向与重构[J].中国电视,2014(7):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