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家谱编修的创新
——以重修《弼佐刘氏家谱》为例

2019-11-12 10:55刘志家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刘志家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建 泉州 362000)

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植根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旧修旧”的家谱编修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家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编修家谱,提高编修家谱文化质量,忠实传承家族的的血脉之亲、骨肉之情,广泛传播“忠孝义、真善美”的家风家训,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修《弼佐刘氏家谱》为例,探讨新时代编修家谱的创新。

一、借助现代通讯工具,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弼佐(今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白洋村)刘氏家史796年,涉及古今人物近万人。重编《弼佐刘氏家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规模大、工作量多、牵涉面广。编修家谱要按时按质完成,需要调动全体宗亲参与修谱热情,全程接受宗亲监督和建议。《弼佐刘氏家谱》编修委员会成立后,确定主编、副主编、执行主编、协编人员,随即对家谱编修的“总体协调、资料管理、入户登记、信息释义解难”等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责任到人。与此同时,现场设立“弼佐刘氏宗亲”微信群,半个小时内加入群的宗亲达216位。《弼佐刘氏家谱重修方案》《重修弼佐刘氏家谱倡仪书》等文书通过微信群向全体宗亲征求意见(手机微信群信息动态与会议室电视同屏显示),当即收到有效建议57条。《重修弼佐刘氏家谱倡仪书》《重修弼佐刘氏家谱方案》经过编委会充分讨论后,随即在“弼佐刘氏宗亲”微信群发布,并派出协编人员在全村各个显眼位置张贴。协编人员分组入户填报《宗亲信息登记表》并限时7日收回,对在外宗亲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平台、QQ软件、电话采录等方式填报登记。采集信息内容包括每位宗亲家庭成员的姓名、字号、出生年月日、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荣誉、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以及先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等信息。15日内采集到弼佐刘氏宗亲有效信息1228条。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理旧谱文献

第一,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全文加工转化旧谱。旧谱数字化,可以节省重修与翻录大量支出,减少修谱编辑、审校等繁琐的过程。600多年的《弼佐刘氏家谱》(旧谱)卷帙浩繁,全文数字化旧谱,点校、转化成现代白话文,是重修家谱首要工作。旧谱数字化实际就是将其转化为可以检索、编辑的文本格式文献,其程序包括逐页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储存、目录建库、文本转化、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其中最繁琐的环节是文本转化。《弼佐刘氏家谱》谱规:族谱十年一修,生卒配葬皆当备录世系内,以便观览。如果按照“十年一修”,修完谱第二天出生的新生儿就需等到十年后再修谱的时候重新添加进族谱中。经数字转化后的家谱,在电脑上就能随时随地增添宗亲的信息,随时更改细节错误,解决入谱的时间限制问题。

第二,对照汉字规范表,辨析古今异体字。旧谱全文数字化后,对文中繁多异体字的整理、甄别是重修族谱的一项艰难而又很必要的任务。古代编修家谱者在记录族谱信息时会因“仓猝无其字”而用某个同音字代替,如“迯”字,古代人经常习惯以“迯”代“逃”。历次《弼佐刘氏家谱》编修均是手写,异体字很普遍,存在诸多异体字,因此有必要将旧谱的文字由繁变简,并加注标点符号,同时改正错别字、异体字。针对其中的异体字,笔者对照《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尊重读者用字习惯前提下,用正字取而代之。

第三,统一纪年方式,勘正旧谱年份差错。旧谱以年号和天干地支纪年,因而经常会出现形似的误写,如“戊戌戍”“己巳已”。因此,本次重修家谱凡涉及人物生卒年号和干支纪年,除誊抄旧谱年号及干支纪年法外,还加注公元纪年。这不仅有利于勘正旧谱错误年份,又便于现代阅谱者对年号在具体时间上的理解。通过统一纪年方式,更正《弼佐刘氏家谱》27处记载有误的生卒年份。如“妣王氏,生康熙壬戌年(1682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卒康熙丙寅年(1686年)农历十月初八日……”,生于1682年而卒于1686年,享年仅“四岁”,是不可能有后嗣的;又如,十六世清使,奇凤长子,生康熙己丑年(1709年)三月十九日巳时,卒康熙丙戌年(1706年)七月初四日未时,完全不符合逻辑;十五世奇凤是梧之子,生于崇祯庚辰年(1640年),卒于康熙壬戌年(1682年),其子清使生于1709年,这个时间明显不正确。

第四,考证古今地名,便于后世寻根问祖。地名是家族迁移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寻根问亲的乡情。旧谱记载的地名有些已经消失,或者编修过程记录的偏差,使得溯源过程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考证谱载地名必须查阅《泉州府志》《泉州建置志》等相关的历史文献,涉及外地市甚至跨省份必须咨询域外地名管理机构。如,《弼佐刘氏家谱》记载,约在明万历年间十世应麟携子龙藏(又名维昌)“徙居温州府平阳县金乡卫北港巷……”。经多方查证,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的金乡卫,无北港巷。但是从《平阳县志》查得老平阳(包括苍南县)六大地理区域地名,有小南垟、江南垟、江西垟、北港山区、南港山区及万全垟(属飞云江流域)等。平阳县麻步以西地区通称为北港山区,以水头镇为中心。“北港”最早见诸蔡芳的《游南雁荡山记》,“货物近通南北港,远销闽沪,闽浙商贾攘来熙往的”。由此推测,家谱记载的北港巷,应该是老平阳的北港山区水头镇及周边地域。

第五,考订世系信息,清晰脉络不紊昭穆。世系,亦称“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是家谱的核心部分。最简单的家谱只有一个世系表。现重修的《弼佐刘氏家谱》在一至十八世原文誊抄《井亭刘氏公谱》。《井亭刘氏公谱》所载人物的血系排列较为规范,如七世的公宁、公望按兄弟长幼次序排列,八世按直系关系分别排列。八世先排公宁六子:聪观、睿观、宽观、政观、真观、鸿观;再排公望二子:道应、道惠、道恕。十九世后的世系,按照1904年定下的昭穆排列,但无遵循血系先后顺序排列,导致世系紊乱,精准查找直系宗亲脉络有一定困难。重修《弼佐刘氏家谱》后,严格按照直系血脉先后顺序排列,纠正谱载的个别族人辈份,达到昭穆不紊、长幼有序、脉络分明的效果。

此外,对于旧谱中人物信息重复记载、前后不一的现象,如十三世“启廌”,在十四世就写成“启薦”,经过与启廌父系及子系比照,确定名讳为“启廌”。这主要是因为誊抄旧谱时,未作考订或增删或标注,将错就错,或者手写体无法正确辨认,续修时以个人主观认识抄录原谱。对此,新修谱在尊重旧谱世系的情况下,采取尽量严谨、客观的态度加以论证,修弥已有旧谱名讳的缺陷,制定相对更为客观、准确的世系,以示尊重和传承。

三、尊重家族历史,创新编修家谱方式

首先,贯通家史古今,科学设计家谱篇目。家谱篇目设计方面,不仅传承旧谱家族文化,而且要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打通、联通、畅通,使家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为贯通弼佐刘氏发展历史,此次修谱增设《家族大事记》篇章,在全书中起到家史补充、昭示规律的作用,具有总览全谱的功能;附录增设《泉州大事选录》,从《泉州市志》《泉州年鉴》等地方志文献选录大事要事,同样是按年、月、日顺序编排,有助于宗亲了解796年家族变迁的历史背景。旧谱的人物志录、名人表录均划归“先祖人物”篇目;学校志、诗歌、文章、封赠诰敕、寿序、墓志等均划归“文物典章”篇目。

其次,创新编制世系方式,有益后世修谱立志。世系图是家谱的主体部分之一,比较常见是宝塔式图谱。宝塔式排列方式,世系一目了然。但也存在不足,如长幼关系不易分清,且一个完整的世系图占用家谱大量空间,书写不便且易搭错,查询困难。笔者经过多年探索,发现用数字编号世系人物后,依照世系编制世系表格,替代原有宝塔式世系图,世系脉络清晰,易于当今读者信息检索。世系表格元素包括编号、姓名、世系、父辈、父辈编号、排行。制作世系表格前,首先对族谱记载的人物逐一编号,如二十五世仁德,编号25108,前两数表示二十五世,108表示该人物所在世系顺序。表格式世系图大大地节约家谱空间,原需400多页才能完整绘制的宝塔式世系图,仅用36页就解决了,且要素齐全,科学规范、整体美观。

再次,突破传统观念,编制现代世系信息。世系人物信息实际就是人物小传,记载了每位宗亲的字号、名讳、行次、时代、职官、职称、学称、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情况,文字长则五十余字,短则二三字。同父兄弟以伯仲为次序,同世兄弟以支派为先后,庶一展阅。重修的《弼佐刘氏家谱》突破传统的“无子而有女者则书无嗣”的修谱规则,以更加宽泛、包容的方式记载男女宗亲。在叙述父辈时对女性,按男丁记录方式,以长幼次序排列,记录女性字号、名讳、生卒年月、学历、职务、职称等信息,如已出嫁,则加载适配何地何人,甚至载其丈夫、子女的情况。

又次,紧跟家谱排版设计,反复审核家谱内容。在审校族谱的各个环节中,每一次校对都会出一本样书,严密跟踪排版设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排版设计方在这个环节会产生厌烦情绪而偷工减料,避免成书后许多信息不对称。重修的《弼佐刘氏家谱》成稿后,审校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根据初稿进行初排,打印样书后,组织人员对全稿逐篇审阅,尤其是人丁信息全面审改、补充完善;其次,根据首次审校后,制作成电子版家谱二维码,通过“弼佐刘氏宗亲”的微信群,向全体宗亲征求意见,在线接收建议、线上修改、线上馈;再次打印样书,严格审校文稿标点符号、字、句、段等方面内容;最后,以手工方式对家谱的人物逐个数字编码。

四、重视家谱资料搜集归档,有利于教化后人

家谱档案具有的凭证价值可有效避免后世对谱载信息的争议,对后世修谱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弼佐刘氏重视家谱编修过程中资料的搜集与归档,主要采用纸质图文档案归整和电子档案归整两种形式。家谱付印成书后,对编修过程中涉及的材料进行基本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编制目录、建立全宗等,组成有序的档案体系。归档材料范围是:凡是在修谱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图文资料和电子资料,包括纸质倡仪书、普查登记表、信件、图片、录音、电子介质(含光盘、U盘等)、微信记录、电子邮件、实物以及相关编印的文书。对所有纸质图文资料全部数字化加工成电子资料归档,是保管利用家谱工作的一种必然手段,又使得家谱档案的外在形式受到历史性的保护与传承。如对宗亲确认签字的500多份普查表、39封海内外宗亲信件、269幅图片(含实物翻拍照)以及外调的文献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存档,使用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多种电子介质多重备份。

此外,弼佐刘氏主动展示宣传家谱,传播宗亲乡声乡音。家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出版后家谱不应束之高阁,而应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刘氏文化提供一手材料,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觅祖提供查询便利,让弼佐刘氏宗亲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为此,《弼佐刘氏家谱》出版后,弼佐刘氏宗亲及时组织祭谱、颁谱仪式,向全体宗亲颁发家谱,主动赠送至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协会、泉州市及洛江区史志部门备存,电子版本收录至“泉州地情中心数据库”和“泉州寻根平台”,并在第四届闽台族谱文化论坛展出。

五、结语

盛世修谱,以启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创新编修家谱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修新时代家谱,更广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根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爱国爱乡热情,共创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