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鸿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领袖人物。克里姆特强调个人的审美趣味、情绪的表现以及想象的创造性,因此他的作品中既有象征主义绘画的哲理性,又兼具装饰美术的趣味性。克里姆特注重空间的分割比例,以及线条的表现力。非对称的构图结构、装饰图案、金碧辉煌的画面氛围促成了克里姆特作品中强烈的平面感与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克里姆特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风格是使用豪华、多样的装饰图案,明确的轮廓线,平面化的空间以及写实的人物描写相混合,从而产生出强烈的画面冲击力。早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就拥有缜密的观察力以及照片级的绘画技术。在1907年克里姆特绘制了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此画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犹太糖厂东主夫人阿德勒·布罗赫鲍尔所绘制的肖像画,画中人庄严端坐,眼神迷离,红唇富有美感。为配合阿德勒的华贵形象,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将金银用作绘画原料,将写实艺术与抽象艺术完美融合,历时三年,最终完成了具有他强烈个人风格的巅峰代表作。笔者试图对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代表作《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中的构图、人物服饰、装饰图案、绘画线条等进行分析,解读这幅被称为克里姆特代表作的《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总结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巅峰时期的女性肖像画特点。
初见《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时,整幅画面呈现出令人炫目的华丽质感,左下角的黑白装饰带将整幅画面分割成两大部分。这种黑白装饰带是当时维也纳工艺品设计中常用的流行装饰元素。克里姆特则将这种元素应用在绘画中,并将其作为画面空间分割的工具。由于整幅作品七成左右的面积是由金箔作为原料绘制的,因此克里姆特需要在仅有的部分空间内进行色彩平衡处理,以此保证画面整体颜色的平衡。左下角的绿色空间、黑白装饰带、左上角的银色正方形、阿德勒左边的红色正方形以及阿德勒头顶的长方形元素共同肩负着维系整幅作品色彩平衡的任务。人物服饰方面,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通过1902年的作品《艾米丽•佛罗吉像》开始尝试将多样的图形元素用于装饰人物服饰,之后克里姆特又对图形元素的排列组合进行优化,使其更富有艺术冲击力。将《艾米丽•佛罗吉像》与《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更加成熟且更富冲击力。而阿德勒所穿的礼服中,黄金三角形中嵌入眼睛的图案明显带有埃及艺术风格。画中展现的图形元素以及图形的排列方式,与斯托克雷特宫的壁画装饰相近,这可能与克里姆特曾就读过维也纳工艺学院并从事壁画工作有关。
在绘制《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Ⅰ》时,克里姆特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方法,对阿德勒进行描绘。首先,一改以往的在虚拟空间中运用图形的方法,转而将装饰图形覆盖到整个人物服饰上,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画中,阿德勒所穿的是一件带有蕾丝装饰的礼服。克里姆特巧妙地通过装饰图案以及笔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材质,并拉开了两者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克里姆特在绘制蕾丝装饰时,通过相对松散的图形排列以及流线形的笔触,表现出了礼服上蕾丝装饰的轻盈质感和走向;同时,利用密集的图形排列,以及“诡异”的图形元素,表现出礼服紧密的质感。克里姆特通过将松散的图形排列、流线形的笔触与密集的图形排列、“诡异”的图形元素相对比,完成了两种不同材质的区分。克里姆特又通过对阿德勒胸前三角形的装饰图形进行变形处理,提示了身体弧度。正是这关键的身体弧度,支撑起了写实风格的人物头像部分,造就了写实与抽象共存一画的名作。克里姆特除了巧妙地运用图形排列区分了人物服饰的材质,以及提示了人体弧度之外,特还通过图形与颜色表现出了周围装饰物,并提示了阿德勒的姿势。在这副作品中,有三处大量密集使用旋涡图案、圆形图案的部分。这些部分分别位于人物头部左边,以及蕾丝装饰两旁。克里姆林通过密集旋涡图形填充,勾勒了一座单人沙发,并表现出了阿德勒身穿礼服坐在单人沙发上的场景。克里姆特巧妙地通过多种图形元素、笔触、疏密关系,将整幅作品的金色部分分成平坦、无图形的金色背景空间,密集排列的旋涡图案装饰的单人沙发空间,圆形、圆点、方形图形构成的人物细节对比空间,带有变化的三角形图案构成的人体曲线提示空间,松散的图形排列、流线形笔触构成的蕾丝装饰空间以及密集排列的三角形元素构成的身体空间。被克里姆特分割出的六大金色空间将阿德勒重重环绕,且彼此之间又存在前后空间关系,既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视觉凝聚力,又使得画面紧凑,空间关系明确。
克里姆特的作品充满工艺装饰的艺术魅力,他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克里姆特说过:“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艺术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艺术探索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正是将生活中的努力探索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连,才造就了被誉为“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的克里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