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1]池州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北同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截至2016年末,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3万人。[2]
池州市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被称为“千载诗人地”。自公元621年至今,一千四百多年间,众多优秀的诗人在池州留足,如李白、杜甫、岳飞等等,赞叹于池州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这些诗人也留下了令人惊叹的瑰宝,在池州当地流传至今。由此池州本地逐渐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在池州流传到现在,这些都是池州本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池州傩戏是池州保存较古老完整的古代戏曲,无论从表演的方式、剧目、唱法和唱腔,还是面具、道具、服饰等方面都有特意的表现,被我国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和“古文化的层叠积淀”,是池州市重要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
青阳腔又名池州腔,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3]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传统文化渐渐“被人遗忘,一些优秀而又古老的技艺正在面临无人继承、无人发展的地步,这不禁令人心痛。坐拥金山却不知如何使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最近这段时间,池州市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池州的杜村,省级非物质文化“十番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在市政府的打理推广下被更多人所熟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提升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农村之间的农村展示中心、农村戏剧、出版历史书籍等方面继承池州当地的传统文化,让民众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去,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在池州市的养老社区,许多年轻的大学生积极为老年人带来传统文化的歌剧表演,拓宽了对传统文化继承者的要求,参与者的层面也在大幅度扩展,不再是以中老年人为首的“老年派”作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带头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到这个行业。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那些容易丢失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只有先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文化申遗作为保护文化最好的途径,必须加以利用起来。
有了继承,自然不能忘记发展,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宣传片等方式提高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认同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池州被遗忘的传统文化,在拥有更高的知名度的情况下,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去”,而不是偏居一方,成为一个过气的产物。
如今的社会,单一的传统文化很难吸引到关注,可利用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借用乡村旅游,塑造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可以吸引游客来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又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传统文化“再加工”。
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池州本地的文化竞争力,这是池州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突出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丰富池州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以多元化的角度开展传统文化的发展。
池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数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发展起来,其中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真正关注和了解到池州正在丢失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继承和发扬,结合当今最流行的互联网,让池州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多种宣传方式并用,让池州的传统文化成为池州本地向外输出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