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温鼎的设计分析及启示

2019-11-11 03:51郭林森
工业设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启示设计

郭林森

关键词:青铜温鼎;海昏侯墓;设计;启示

1青铜温鼎的概述

1.1出土情况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温鼎,口较小,略微内敛。上部为圆形鼎状,肩部有三个半环形钮,钮上衔环,腹部凸起。圆鼎底部与圆柱形中空炉腔相连,下置圆形炭盘。炭盘一侧带流,前端较厚。下部为三个略微向外倾的兽足支撑,结构稳定。口径16.6cm、足高1 8.4cm、通高29.4cm,重7200g(如图1)。青铜温鼎出土时其内还留有板栗等食材,进一步证实了它作为食器的功能。关于青铜温鼎的断代,本文认为曹斌先生的说法较为合理,即制造于西汉太始元年(前96年)至神爵三年(前59年)。

1.2名称的来源

温鼎与青铜鼎在形制上有共同之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鼎”解释为:“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鼎具备青铜鼎的基本特征。但区别在于,温鼎的用处在于对食物进行加热、保温,也可作为煎制、染食之用,而不是烹煮。所以,温鼎命名更以说明它的特征,更加贴切。铜鼎相对青铜鼎而言,器型虽然较小,但它作为一种加热、保温的实用器物,用于正式的宴饮场合,与现代的火锅非常接近。

1.3温鼎的分类

马承源在他的著作《中国青铜器》中,对历史上出土的温鼎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温鼎分为两类,一类是圆鼎下置圆形炭盘;另一类是方鼎下置屋型炉灶的,带有炭盘的温鼎相对简单。再分8式:浅腹扁足炭盘式、鼓腹炭炉怪神扁足式、宽体垂腹柱足有台式、敛口鼓腹双层柱足式、单柱有盘柱足式、椭方形附耳四足式、椭方体无耳平底式、长方体矮足式。从形制上看,青铜温鼎属于圆形温鼎的一种,它的共同特征是上部为圆形鼎腹,下部有较浅的炭盘,且盘位于三足之间。

2青铜温鼎的设计分析

2.1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分析,青铜温鼎可分为三部分,上部的圆形鼎为容器,中部的圆形托盘提供热源,底部的三个兽足作为支撑。从史料上分析,圆形鼎应该有盖,但出土时已遗失。鼎的四周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半环形钮,钮上衔环,便于移动。圆形托盘较浅,容量有限,这—特征足可以证明它只能作为加热、保温的器皿使用。托盘与圆鼎的底部相连,其巧妙之处在于流的设计,方便灰烬的处理。整体结构顯得轻巧而且稳定,重7200g,相比同类器型要轻许多。

2.2功能分析

从上文的结构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青铜温鼎的加热、保温功能。根据史料记载,宴饮时青铜温鼎置于食案,这就要求器皿的体积、重量都应当较为轻巧,而青铜温鼎完全具备这些特征。从炭盘的结构来看,它的容量非常有限,不可能作为烹煮的器具使用,而只能提供加热和保温功能,所以此前媒体所谓“最早的火埚”的这一说法应该是错误的。结合史料,它只能是现代火埚的雏形,对此后火埚的出现提供了结构上的参照。正是源于以上几点,应当注意它与火埚的不同之处,注意区分。

青铜温鼎还可以用来煎制食物。目前出土的青铜温鼎总计在30个左右,从这些器物的结构来看,青铜温鼎大多浅腹,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提链温鼎,上盘下炉,炉为浅炉,通高21.2cm。因鼎腹较浅,烹煮时容易溢出,只能作为煎制食物的炊具。据文献记载,周代就出现了食物的煎制法。《礼记·内则》记载:“淳毋:煎酿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日淳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肉酱煎好之后,浇在米饭上,然后淋上熟油。也有将肉酱和稻米粉混和之后,再煎制的。所以,周代已经掌握煎制的方法,且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烹饪方式。既然文献中有煎制的文字记载,当时必定有相应的炊具,结合其它资料,足以证明青铜温鼎具备煎制食物的功能。

无论是作为加热、保温的器具,还是作为煎制食物的炊具,都离不开炭火,必然需要一些辅助用具。此前曾有青铜温鼎的辅助工具一并出土,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1件箕,带銎簸箕形,铲面成等腰梯形,一穿,銎内有残木,铲口使用的磨损痕迹清晰,通长51cm,铲身宽24.5cm,铲口宽29cm,铲盘深4.5cm,可作为盛炭工具。由此推断,当时的辅助性用具应该是与鼎通用的,并没有专门为青铜温鼎量身定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青铜温鼎要使用炭火,必然需要一些相应的辅助工具,如铲子。

2.3造型分析

青铜温鼎的整体造型以轻巧、稳定为特征。其体量相对青铜鼎而言要小很多,重量只有7200g,较为轻巧。之所以造型轻巧,与它的功能有必然联系,因为青铜温鼎只是作为加热、保温的器具,而不能像青铜鼎一样用来烹煮食物。另外,青铜温鼎宴饮时一般直接置于宴席一侧,而不是列鼎,这必然要求青铜温鼎的体积、重量都要相对较小,才能适用于这一场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青铜温鼎的造型变化源于使用功能的转变,是由功能、使用场合决定的。

另外,青铜温鼎的造型简洁、装饰简朴,这与西汉时期青铜器的生活化趋势是有关系的。商周时期,鼎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常用于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此时的鼎作为一种颇为尊贵的礼器,其象征意义十分重要,自然要求它的造型、装饰等与众不同,以彰显它的尊贵地位。此外,由于商周对于鬼神的崇拜,青铜鼎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西汉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可以从同时代的漆器中得到证实。西汉的漆器造型相对简单,装饰以大美为主,即寻求整体视觉上的美感,而不在于繁复的细部装饰。这也是青铜温鼎造型简洁、素面的原因之一。一旦某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发生转变,必然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青铜器也不例外。为了迎合西汉时期的审美趋势,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必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青铜温鼎这一造型风格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兽的造型与青铜器有较深的渊源,从商代开始,青铜器曾作为法器、王权的象征等,这些兽通常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而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兽为主。这一传统一直沿袭,直到西汉,青铜器的装饰仍以神兽为主,只是形象更为简洁、抽象。青铜温鼎的兽足造型即源于此,它不是一种纯粹的仿生设计,也不是从审美出发,而是源于象征意义的需要。青铜温鼎的整体风格简洁,兽足的造型也相应地做了简化,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2.4青铜之“礼”

青铜礼器始于青铜饮食器,体现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青铜温鼎的出土反映了西汉时期丰富的饮食文化。西汉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食器,除常见的鼎、瓿、簋之外,还有—些异形器,目的在于满足不同饮食功能的需要。这些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青铜饮食器,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即彰显拥有者的特殊地位,以此维护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青铜温鼎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高等级贵族的生活器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标榜身份。海昏侯墓主人刘贺,作为汉武帝的孙子,身份特殊,地位显贵,包括青铜温鼎在内的一系列青铜器具,事实上也只不过是彰显他身份的用具。所以,如果能够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准确断代,足可以反映刘贺一生政治身份的变化轨迹。

3青铜温鼎的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青铜温鼎的结构、尺度等是出于功能的需要,这与现代设计所强调的功能优先相一致。产品是为了满足需求的,是给人使用的,其功能是基本要素。所以产品的结构、尺度应该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满足用户需要是原則之一。

青铜温鼎的简洁造型与西汉初期对青铜器的认知和审美分不开。既然是作为一种生活器具,繁复的造型、装饰都是非理性的,这与现代设计提倡的简约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约的设计在视觉上不易使人疲劳,也更容易造就一些经典的设计,所以现代设计史上一些经典之作常常是简洁的。此外,造型的简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约资源的意识。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是现代设计正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

青铜温鼎对于身份、地位的标榜,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说,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需要。产品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之外,还应当满足审美的需要,甚至更高层面的,比如象征、隐喻等。功能、审美属于生理层面的需要,而象征、彰显身份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这也符合马斯洛对于人的需求层次的分析。现代设计对于个性、品味等的追求,即源于用户自我实现意识的需要。

当然,青铜温鼎对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是负面的,需要加以批判。现代社会崇尚民主、自由,而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对人性的束缚,这显然是荒谬的。现代社会提倡人性的解放,提倡平等,设计自然应该反映这些意识形态,对于青铜温鼎之“礼”,理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诉求。

4结语

青铜温鼎作为一种加热、保温的器具,或许也可以作为煎制食物的炊具,丰富了西汉的饮食文化。轻巧、稳定的结构满足了功能需要。简洁的造型,素面无装饰,反映了青铜器生活化的趋势以及西汉初期的审美取向。青铜温鼎对于身份、地位的彰显,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温鼎对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是负面的,现代设计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传承。

猜你喜欢
启示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