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学生心理状态会对今后的工作学习有重要影响,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个人价值,在各种社会思想对学生心理、思想持续产生影响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引言:现代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应有力量。受计划生育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再加之网络信息媒体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难免受各种不良思想荼毒,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高校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1.1 教师能力不足,无法给学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当前高校教育情况来看,虽然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担任这一教育工作的教师通常为思想政治或者班级辅导员兼任。实际上这一项教育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担任,由于普通教师兼任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或者有相关证书但是长期不在心理健康岗位上任职,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2 课堂教学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低
高校教学工作中,对于心理健康等课程通常是几个班级的学生共同听课,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低,通常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很少在课堂上做师生互动。心理教学课程形式一般相对单一,也不会照顾到学生喜好以及特点,并且通常会计入学分。在此情况下,学生难免会出现为学分或者考试来上课的现象,加之课程本身没有吸引力,所以学生对于授课内容很少关心,也就难以起到多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另外,在一些心理讲座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中,通常不对全体学生做硬性听课要求,很多学生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也就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3 教育经费投入少
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基础课程教学也要有心理健康活动辅助。在开展心理教育中,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心理咨询、讲座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抗压力,调节情绪。邀请专家或者举办其他活动,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是教学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当前采用的合班授课方式与资金投入不足有一定关系。在合班授课情况下,师生间难以进行沟通互动,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同学难以让老师察觉,教师也通常不会刻意注意学生状态。在此情况下,也就难以起到心理教育效果,无法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日走出困境。
三是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投入少。当前响应科教兴国号召,各类课题、学术研究不断开展。不过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则很少,长期得不到重视,从业教师难以和同行交流提升,没有更优质的教学模式方法指导工作。
1.4 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不足
心理问题相较于其他问题而言更难以被察觉。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是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严重问题后才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也难以保证教育效果。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预防方面的教育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足,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不高,也没有足够的心理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使心理危机出现。另一方面是在出现心理危机后教师无法做出正确引导。学生与教师由于角色不同,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大部分学生不愿让教师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教师也可能在心理教育中抓不住关键点、语气、角度不对,从而引起学生反感,起不到教育效果。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所以必须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改变一些高校中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需要自费的现象,加大对心理教育教师的经费支持,加大培训力度。二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扩大,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各班级的辅导员、宿舍楼的管理员都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学校应将心理教育内容做为教师纳新培训内容之一。三是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以学生的身份对校园内的学生做心理将开教育,减少师生隔阂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2 建立心理教育教学体系
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课程标准体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根据学生所处层次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及相关选修课,改变很多高校只在大一阶段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的现实情况。也要开展多种心理教育活动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爱好、心理健康情况选择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致力于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有效性。要注意教育与实际相结合,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例如案例模拟、校外实践等以提高教育效果。
2.3 增加教育经费支持
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班级人数,增加班级总数量。要为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场所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支持,鼓励从业教师加强心理教育科研,设立科研奖励基金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加强心理教育指导与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以及教育指导,提高教师任教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校外培训交流活动,拓宽教育思路。加大心理教育活动资金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有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水平,拉近距离,为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微信、QQ、校园网、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内部关系,以温暖的师生、生生关系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
2.4 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建立预防、干预体系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各年级开展心理测试以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卷调查活动。要确保这些活动可以落到实处,避免走形式现象。活动后要进行专业分析,并做针对性指导。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应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抓关键进行疏导。一些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要建立预警机制,适时引导,但也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要让学生产生被监控的感觉。在心理危机处理后要做好善后,对当事人进行保护、心理辅导,降低影响。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股重要力量,高校是大多数学生最后一个校园生活学习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后今后工作生活,参与工作后也难以再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心理教育教学体系,增加经费支持,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确保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