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奖励式教育

2019-11-11 02:44黎伟云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玩具老师孩子

黎伟云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总是会想到打传统的打骂教育和稍理性一些的讲道理教育。但是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打骂教育正逐渐在老师和家长的理智对待下退却。讲道理使用广泛,孩子也易于接受,可是孩子知道道理但是意志却没有达到践行道理的水平。因而,奖励式教育就逐渐占据了教育的半壁江山。

探究奖励的定义我们知道,奖励是一种生产期待的方式。在社会范畴中奖励指的是符合社会规范,体现社会价值期待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它通过各种精神或者物质奖励,使得被奖励者不断强化自己的这种行为。1而从教育这一层面看很显然就是家长和老师采取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就是使孩子能够通过这种奖励不断强化受表扬的行为。从班上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感受到了奖励式教育的魅力与无力,许久以来自己对奖励式教学也有了一定思考,下面我将来说说自己对奖励式教学的思考。

1 赏识就是对我的奖励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被重视的孩子就犹如生长在阳光下的花朵,拥有自己的个性与自由。2而那些没有被受到重视的孩子仿佛就是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也丧失期待。正因为如此,作为老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每一个孩子,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夸奖,使其意识到老师是关注我的,我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这是自己在刚进入教师这一行业时所持有的态度,到现在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在如何重视及夸奖这个问题上多了一些思考而已。

在上学期班上转入了一个男孩子,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子是很腼腆的,坐在同桌旁边也不怎么大胆沟通交流。考虑到孩子刚来学校肯定是要适应一下环境并因为希望他能主动和同学们沟通便安排好了学习班干指导他了解了解相应的规则。一个星期过去了,突然收到他妈妈发过来的信息说:“小石头说在学校没有人和他玩,老师似乎也不怎么关心我,老师您帮我多开导开导。”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心里非常惊讶,我正是出于足够的重视才会让班干对你辅导啊,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呢?后来在课上只要他举起了手就尽量点他,还时不时的夸他“脑子可转的真快啊!”“老师喜欢小石头这么积极的孩子。”也会在他工整的本子上写“老师喜欢你认真的样子。”这样在奖励下度过了两个星期的他和妈妈说:“妈妈,我们老师对我可好了,老师总是夸我脑子转得快。我要多看书,这样我的脑子就可以转得更快了,老师就更会夸奖我了。我喜欢老师。”之后的日子里他慢慢融入了集体,和其他孩子也能够愉快相处,真正成为了阳光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找到了自信,看到了老师对他的赏识。

正是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奖励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作为老师最开始最直接的奖励就是赏识,你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重视他,欣赏他,而且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奖励与夸奖就是唯一,这不会等同于家里的父母对自己爱的唯一,在他们眼里老师这份唯一是脱离于其他孩子之上的赏识,因而更让他们充满信心,更有信心地走在成长的阳光大道上。

2 奖励的自由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生存需要,存在于最底端的就是生理需要,而处在最顶端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由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对精神需要的过程。3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都是物质化的,他们大部分都会喜欢好吃的食物,喜欢好玩的玩具以及好看的衣服。但同样也会有孩子喜欢非常漂亮的书籍,喜欢能画出漂亮图画的彩笔。在我们大人看来,食物玩具这一类就是物质性,而书籍图画就是精神性的,因而有时候会自己为孩子做好选择,我希望你多看书所以我买本书作为对你的奖励。但是这样的奖励还是奖励吗?

在我们班有个公认的学霸,不但成绩非常优异而且性格非常自信活泼,待人接物方面都异常出色。一直只知道他爸爸是个大学教授,教育这方面很有一套,但一直没有什么机会交流。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一大早就看到他爸爸手里拿着一本《儿童文学》,他说;“昨天通电话知道林端语文考了100分,也知道了今天一大早要出发去春游我就早早从学校赶来,送他这本书籍表示对他的鼓励,也多叮嘱几句他在路上注意安全。”作为老师我真的是第一次感受到家长教育的魅力,因为学校有事回不来也要赶个大早前来祝贺孩子。我想孩子的这份自信一定是来源于爸妈长期的尊重与信任。后来有机会又聊了聊,我问:“你是向来就送孩子书籍吗?孩子真的只喜欢书不喜欢玩具之类的吗?”他笑笑地说:“不是,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孩子哪有那么多的心思看书呢?他们的心里装着更多的玩具和丰富多彩的游戏,我们应该理解这么大的孩子确实需要通过玩耍更好地接触世界,完成与自我的呼应。但慢慢等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就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孩子明白光用自己的手去接触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一次考试得100分后买了一本漂亮的书和一个玩具让他选择,他纠结了很久,最后说我想选书。后来慢慢沉浸在书中,自己会主动要求买书作为奖励。当然也有几次摆脱不了对玩具的诱惑也选择过买玩具作为奖励。但是我知道孩子内心世界已经在书籍的滋润下多样起来,也在我们的鼓励与欣赏中立体起来。”

正在那一刻自己顿悟到,所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不是相对的,我们之所以会自然而然的把他们对立起来是因为我们大人在心里偏向于精神奖励,希望孩子就是能选些精神奖励而不是一直长不大还一心想着要玩具要衣服。如果真按自己的意志去给孩子相应的奖励我想这可能就已经不再是奖励了。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对自己班级的奖励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每个孩子可以自己根据自己手里受表扬的星星的多少来选择是否抽奖,还是直接攒够多少个星直接開奖。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是非常慎重考虑的,的的确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我给予他们足够的选择。所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孩子好久没吃糖会直接兑一个糖果,有的想和老师留一份纪念会选择和老师拍照,有的想去操场玩一会还有的想看看自己运气怎样直接抽奖。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奖励,我认为这才真正的发挥了奖励的作用。

3 鼓励不等于奖励

在失败时我们会鼓励孩子要加油,在成功时我们也会鼓励孩子继续加油。但是是不是鼓励就是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呢?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讲到孩子们进行篮球比赛,最终获胜者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属于他们的胜利奖杯,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莫大的荣誉。同时学校考虑到失败队伍孩子的心理感受于是也授予了他们一块小奖牌,期待他们继续努力,这个传统似乎约定俗成的继承下来了。直到一次比赛中,失败队伍的教练坚决不允许孩子们接受这份“奖励式”的奖牌。他说:“当你得知你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时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失去对冠军对成功的渴望,最后沉迷于做一个失败者。”诚如教练所说,如果我失败了你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我,我会在这种充满力量的语言中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而如果你出于同情便奖励代替这种充满力量的语言,会让我觉得我与冠军与他们是一样的,我也有属于我自己的奖牌,我说不定会安慰自己,我们都是一样的,从而逐渐失去冲劲,变得懒惰。

这种出于同情设置的奖励并不等同于鼓励,这种奖励就像是阻挡在你面前的磨砂玻璃,让你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习惯在原地等待。4所以在教育中如果孩子因为考试失意而委屈不止,这时你出于心疼便与他成功时一样奖励的话,孩子心里可能会慢慢觉得只要我委屈爸妈会心疼我,我不一定要那么成功。尤其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能一时忍不住打骂了几句之后心里负罪感增强,便主动提出相应的奖励,这在教育中是极大地禁忌。

奖励有时候并不能代替鼓励,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教导孩子,让孩子既能体会来自爸妈的鼓励,又能坚定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以上就是自己对奖励式教育的一些思考。汝之蜜糖,吾之砒霜,如果你能正确使用它就会发现它具有强大的潜力。如果你无原则的滥用会发现它还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观点。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玩具老师孩子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