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妍君
在2015年,央视上映了一个长达八集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胡双钱、孟剑峰、张冬伟、高凤林、顾秋亮、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八位杰出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平凡中透露出了伟大,又向人们展现了不凡的英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为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当全国人民都记住他们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什么是一丝不苟,什么是爱岗敬业。这种精神将一直被人们所歌颂。纪录片的导演觉得“工匠精神”并不能仅仅只用这几个字来进行解释,它是我们在平凡中所追逐的伟大,是我们执着中所寻找的追求,是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是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所得到的重大成就。在2016年3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在进行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我们所实现的中国制造,即完成中国在2025年进行的强国战略,这需要大量的处于各行各业中的精英技术人才,纪录片导演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技工院校中的一线计算机人民教师,则更加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去探讨对于学习计算机不同专业的同学在教学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充分的发挥出技工院校里面的教育的功能,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精英人才。
1.1 学生现在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
1.1.1 缺少对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的喜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普教也在不断扩招,技校的学生总数却在不断减少,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躲得人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有不重视和不认可,导致出现了仅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到技工院校进行学习,而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文化课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上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是很高,而当初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要原因是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时候喜欢去玩电脑,就是一些非常确诊的“游戏控”,来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可以玩电脑,而不去考虑计算机的相关专业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课程。这一类的学生往往在初中时期就因为老师的不认可和同学的疏远,而如果处于技工院校里,因为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所以他们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共鸣”,在这样的负面情况的影响下,长此以往,定会在学习上慢慢变得心灰意冷,从而失去了学习上进的斗志,慢慢就会丧失原本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认可。
1.1.2 缺乏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自信心
技工类院校的所有学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而青春期的学生们往往会有一个很重要的自身心理特点——那就是不仅爱面子而且自尊心还强,他们会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希望自己可以被别人关注,被别人重视,但是由于长时间慢慢养成的不好的学习条件和习惯,往往会导致出现学习成绩的较低,而又不能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像计算机的相关专业,他们的课程特点和知识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连贯性,并且前后的课程关联的知识点也有很多,而如果落下,就会造成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失去兴趣就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自信心逐渐下降。
1.1.3 缺乏与老师的尊重和他人的关心
技工类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农村来的,他们的家长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务农,而平时与自己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放养的政策,把学校看成帮忙照顾孩子的地方,而刚开学校时,有些学生连最起码的日常的一些行为以及平时对话沟通时,都很少使用礼貌用语。更别提让他们去主动的尊重他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对老师进行顶撞、辱骂等不良的行为和现象,从而造成了极具恶劣的影响。
1.2 教師对现在教学情况的分析
有一部分的计算机老师十分习惯当下的情况,教育的方法十分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没有一点创新的地方,课堂的教学也很单调,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往往老虎蚊子一起赶,没有去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自身的特点,而一部分老师没有使教与学相结合了,只是单纯的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和进行简单的授课,课题展示时也很死板老旧,很多例子和方法都是很多年前的,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所以导致其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在课堂常常会出现僵局。
根据现在计算机专业出现的教学问题,技工类院校对精英人才的培养的重点在于“工匠精神”的树立,发展和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让青少年可以成为自身素质更加强硬、更加有创新意识,牢牢树立起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不断内化,形成自身内在力量,不断支撑着我们,也不断推进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创造”的转变。
2.1 学好自己的专业的相关知识就是工匠精神
对于一些学生因缺乏自身对计算机的喜爱等相关问题,之前见过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位企业的技术工人,他在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同时,还拥有着多项国家专利,并且还出版过多本文献著作,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其原因是他热爱自己的行业,明白自己的目标,并且可以为了这个目标更加努力,更加投入,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有目标,因为热爱,所以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突破困难!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该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多次练习,全心投入,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2.2 要拥有坚定的信念,这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提前了解学生他们自身的学习情况,明白他们遇到的困难,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有重点地将此问题多次重复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增加其自信心。
3.1 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
完美的教育就是教育的人和被教育的人知识相长,师生之间可以相处的十分融洽,每年六月份,技工类院校都会为企业输送很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专长的人才,这一类人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是真心想去学习,自觉的去寻找优秀的品质,找到学习的快乐源泉,并且在学习时,可以养成坚忍不拔、追求极致的优秀品格,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把枯燥的、老旧的、生硬的点子转变为新鲜的活生生的例子,让大家可以共同去学习,去成长,那么,这样的老师所教授出来的学生,他们将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而且在身心也更加的健康,他们在进入企业的时候也可以带来更加显著的成效,从而使现在的形式逐渐转好。进行良性循环。
3.2 提升技能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大赛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去了解各个国家、各个区域的技术水平,并且做到取长补短,防止出现闭门造车。
通过不断参加比赛,可以开阔学生们的水平和眼界,让他们可以在各种角度去了解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不断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让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通过不断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交到更多的朋友,结识很多类似院校地同学,在赛场上作对手,在赛场下做朋友,在切磋交流中不断学习,促进院校之间地友谊。
3.3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技工类院校的基础
通过学校和企业相结合,让学生们可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提前了解到企业的竞争压力,通过到企业一线,学习观察,调研探讨,让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发展出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定期请专家来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企业中的工匠精神,提前了解到在企业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工匠精神。
3.4 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
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顺应学生的发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不断发展工匠精神,就是发展技能强国,运用技能报效祖国,这时我们便需要一支能够具有巧夺天工的拥有完美技能的精英队伍,而技工类院校中的学生便是其中的主力队员,他们就是未来技能强国的新生力量,尽管他们中的人员很多,机会很少,但是只要他们能够心怀梦想,不断前进,在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用知识将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他们必将不断推进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创造”的转变,这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那么让我们手握着手,一起努力,在夯实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