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党建品牌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本文从探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揭示品牌化视角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时代内涵,从而提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党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分,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领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应当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觉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基层党建是必由之路。2018年,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部署,作出教育系统写好“奋进之笔”总体安排,将2018年确定为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提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高校党建新探索新进展。2019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将启动全省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品牌”和“创新”一起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体现了品牌建设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问题,高校基层党建亟需新思路、新方法。基于品牌化视角探索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建设质量的有益探索,更是增强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实践探索与对策建议。采取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揭示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龙建亚(2016)认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指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运用品牌管理理念,结合党建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发展现状,科学定位党建目标,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寻求党建工作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形成党建工作的品牌效应,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樊文娴(2019)认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一方面借鉴品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结合了高校的党建特征和特色,将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相结合,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成为提高和改善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也成为一种不断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经。刘定禹(2013)等认为,从内容上看,党建品牌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理念识别系统,即以党建的理念、精神、宗旨、制度等;二是视觉识别系统,即党建品牌的标识、符号、名称、图案以及其他的有形宣传资料等;三是行为人为践行党的宗旨而付诸实施的一切言行和各项活动的总和。就分类标准而言,郭济汀(2014)认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按党建工作的内容、按党建工作的组织方式、按党建某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或工作重心、按高校党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来确定。
2.2 阐明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有学者提出,将管理学领域的“品牌”概念引入党建工作,其实质就是借用品牌管理理念和经营品牌的市场经济手段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创建高校党建品牌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党建工作吸引力和有效性,促使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扩大学校党建影响力。如毕会东、李佳颖(2013)认为,创建高校党建品牌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有力驱动,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晓倩(2014)等认为,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夯实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扩大党建工作的示范性,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陈翩(2018)认为,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設有利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丰富高校基层党建的活动载体。
2.3 考察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众多高校陆续将品牌理念引入党建实践进行党建品牌化建设。郑泽萍(2018)等从“互联网+”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6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调查,发现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品牌活动宣传不足、品牌模式有待改进等困境;袁晶晶(2019)等以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为例,调研发现其品牌培养的工作重心局限于常规方面,成果外化不能支撑起党建品牌的推广,使得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不能有机结合,继而造成品牌定位不能联系实际,建设目标亦有所偏差;吴丹(2017)等以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为例,对党建品牌创建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传统党建工作思维定式、品牌活动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困境。此外,刘星(2019)、孔华(2015)、黎淑珍(2017)等学者对相关高校的调研均发现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亟需改进。
2.4 探索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针对党建品牌化建设工作存在问题与困境,学术界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新时期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发展路径。王晓兵(2018)等认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纵、横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关注基于品牌创建过程(包括定位、运作及传播等)的时间纵观和基于品牌创建机构与个体(包括各级党组织、干部及党员等)的纵向协同;又要关注品牌创建各个环节的内部整体规划与横向发展;郭济汀(2014)认为强化师生员工特别是学校党务政工人员的品牌意识,是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提升高校建设党建工作品牌价值的先决条件,要将品牌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确立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党建工作体系;易晖凌(2018)认为应充分利用本校师生的特色优势,根据本校师生的现有资源,合理进行资源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针与计划,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思路;彭峰(2016)认为应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明确品牌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等。
将品牌创建思想引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借用品牌经营和管理渠道,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点和优势特色,以服务广大师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围绕高校基层党建的重心工作,将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主要路线,汇集开拓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和典型的实例,探索具有时代性、创造性、规律性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思想、载体或标识,培育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将有力助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文化建设的高质量提升,进而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思路、探寻新方法、培育新载体、拓展新亮点、研究新机制,使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创新、与时俱进;也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参与度和创造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筑牢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
综上所述,将品牌化建设嵌入高校党建,使高校党建彰显品牌化效应,构建基于品牌化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非常关键。具体而言,一是“树立品牌理念,以鲜明主题激发创造力”,利用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重视品牌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培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师生的品牌意识;二是“塑造品牌形象,以服务师生提升组织力”,将塑造党务工作品牌形象作为指引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有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三是“培育品牌载体,以现代网络拓宽传播力”,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高校党建工作品牌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优秀的网络党建平台;四是“构建长效机制,以特色制度增强凝聚力”,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结合党员发展、培训教育、管理考核、支部建设、典型选树等方面,构建完备的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保障,夯实品牌体系的建设基础。五是“强化品牌效应,以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和品牌项目,形成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k:_Toc326768417'>咪咪是历史、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不仅仅是回族青年们的山野娱乐,也是代表回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我们不能让它被历史淘汰,虽然对于咪咪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但是相信想要重新了解和认识回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把握时机,肩负起传承回族乐器咪咪的使命,让来自历史的美妙音乐继续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中石油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