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欣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时代飞速发展,“微时代”将微课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图形与几何”作为新课标四大教学内容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微课融入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和有效应用,为教学另辟途径,有效突破“图形与几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162-01
一、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时代飞速发展,“微时代”将微课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着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微课可以通过几分钟的视频实现一种理想的、全新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图形与几何”作为新课标四大教学内容之一,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重点。但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遇到一些困惑:知识内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特别在高年级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要求较高,在课堂中往往缺少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中操作感悟,对图形理解片面和对各种概念混淆,学生较难理解公式形成过程,停留在死记硬背进一步阻碍其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利用微课为教学另辟途径,有效突破“图形与几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成为我校数学研究的重点。
我校申报顺德区“十三五”规划小课题《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应用研究——以高年级为例》顺利立项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二、微课融入“图形与几何”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为期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微课对微课制作方法和技巧,针对四到六年级的“图形与几何”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挑选出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和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微课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讲解或例题重现,而是针对不同教学重难点,有机整合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微课融入的教学环节,有侧重地进行设计制作适合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索、启发思考。在课堂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应用模式“SED模式”,“S”是英文“situation”缩写代表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E”是英文“experience”缩写代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D”是英文“difficulty”缩写代表知识难点,该模式即微课可以从以上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应用,以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具体如下:
1.“S”: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活动经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例如,在北师大版《不规则图形体积》一课中,学生对不规则图形体积概念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呢?应该怎么去计算。此时,教师通过微课创设蔬菜运动会情境来引入,西红柿拟人化做自我介绍,介绍了自己的体重、身高后,它想知道自己的体积是多少?让同学帮忙解决问题。抓住学生心理,顺利引出新课,提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为接下来“排水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2.“E”:演示操作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高年级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图形与几何”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微课可以在保证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演示过程又大大缩短教师课堂时间,如《圆的面积》一课中,重点是利用“转化”的思想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学生可以自己操作把圆平均剪成4等份和8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但要分更多的等份,让学生理解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越接近平行四边形的极限思想时教师比较难通过语言或黑板演示操作,这时运用微课,可以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很直观展示,把圆通过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演示前后边的对应关系,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建立表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没理解的学生利用微课还能实现多次播放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3.“D”:突破重难点、易错点,建立知识网络。
新课改下的课堂倡导“以生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引导者的角色,課题组尝试结合学情把“图形与几何”知识重难点进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可将新课的一个重难点作为一个微课视频,也可以将多个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突破,引导学生在课中和课后进行观看,达到梳理知识建构新知目的,避免教师重复啰嗦讲解,缩短教学时间。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容易与已经掌握的圆柱表面积公式混淆,利用微课动态对比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区别,表面积是圆柱各个面的面积之和,把各个面分割可以看作“化曲为直”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体积则是占空间多少,动态演示拼接成近似的长方体,利用长方体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可以在观看中更清晰区分表面积和体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帮助学生内化知识重难点。又如在六年级总复习时,通过微课《正方形和正方体的自我剖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图形与几何”中最重要的图形特征、周长、面积、体积概念进行区分对比,加深理解,在头脑里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架构,再举出多个生活问题,例如求正方体礼物盒包装纸面积、礼物盒包装绳长度、田地大小、水池装水多少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区分不同概念,加深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通过实践,我们对于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学习国内外的微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继续探索完善微课在课内外的教学模式,拓宽微课应用面,通过不断开展微课教学的探究活动,活化课堂、提高效率,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彩霰.让课堂“微”起来——“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阶段性总结[J].小学教学参考,2016.